中国建筑史试题1 原始社会晚期代表性居住遗址,北方: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南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
2 写出下列诸代著名建筑各两座,唐:西安大雁塔、五台山南禅寺正殿、佛光寺大殿。
宋:山西太原晋祠、河北正定隆兴寺。
3 明代时,砖在建筑上被普遍使用。
砖建筑称(硬山建筑)。
主要采用砖墙结构。
4 斗栱主要由:栱、斗、升、昂等构件组成。
名词解释:1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2 借景。
并以实例说明:中国园林设计的重要手法,包含借如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
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
如:江苏无锡畅寄园借景锡山宝塔。
3 隔架科:置于梁与随梁之间,起承接上下梁作用的斗栱。
主要由荷叶墩、大斗、栱子和雀替等部分构成..具有承接梁架..传到荷载的作用和装饰作用。
4 计成:明末造园家苏州吴江人,著有《园冶》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
5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六种主要屋顶形式的简图。
悬山、硬山、歇山、庑殿、攒尖。
我国汉代建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 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污壁、第完、中心住宅等居住建筑,在东汉末期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 木构建筑的两种主要形式:穿斗式和抬梁式都已出现,斗栱的悬挑机能正在迅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斗栱形式表明斗栱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屋顶形式多样,悬山和庑殿定最为普遍。
标志着中国木构架建筑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期。
3 多层重楼兴起与盛行标志着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发展;盛行于春秋、战果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大型多层建筑所取代。
4 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5 砖石建筑迅速发展:制砖技术、拱券结构、石墓等。
试题二:一、填空:1 中国现存唯一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建于辽代。
3 北京四合院入口朝南,区分内外院的是:垂花门,联系正、厢房的是:抄手游廊。
4 承德避暑山庄建于清:乾隆时期,主要景点:沙堤、万壑松风。
二、名词解释:1 样式雷:清代掌管设计和施工的官员称为“样房”,因为由雷姓氏世袭所以称样式雷。
2 面朝后市:《周记-考工记》中国古代的规划思想..意思是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场和居住区。
3 四面厅:江南私家园林花厅的一个形制..特点是四面的围合结构是活动的..而且十分通透。
4 华盖事务所..5 通面阔..中国清代称两榀梁架的间距为面阔..正立面总的开间称通面阔。
6 以材为祖..《营造法式》中提出..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
试题三..一、名词解释1 大木大式..大木..大木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斗栱等。
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
大木大式..使用斗栱的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主要使用在宫殿、庙宇、官署、府邸等的主要殿堂。
面括自5 间至11 间..进深可多至11 桁。
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栱。
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标准。
大木小式..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居住建筑。
面阔 3 间至5 间..进深最多7 檩..大梁以5 架为限。
只用单檐悬山和硬山及以下屋顶..不用琉璃瓦和斗栱。
建筑尺度依明间面阔及檐柱径为标准。
2 三朝五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三朝指三次不同规模或时间的朝廷会议..五门多指与三朝在同一轴线上的五重门。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3 负阴抱阳..万物含有阴阳两种相反而又相成之气。
阴阳学说中强调有序、强调变化的思想影响这中国古代建筑的方位、环境和礼制观念。
4 舍宅为寺..佛教传入初期..塔置于佛寺中央..佛殿置于塔后。
北魏洛阳有很多佛寺是贵族官僚的宅邸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
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把中国庭园式木架建筑和私家园林成为佛寺。
5 步移景异..中国园林素以自然山水园著称..园中景物均为自然式布置..游路设计尤为奇巧..可是欣赏过程中景观变化不断..主要原因在于园之总体布局的不对称和景物的自然天成。
二、简述..1 唐代都城中商业活动的组织方式与宋代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哪方面..为什么..唐朝时商业与手工业现只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宋代则自由交易形成了街市。
因为在唐朝实行严格的里坊制与宵禁以方便统治者的管理..到宋朝里坊制和宵禁被废除..形成了开放式街市。
2 故宫的“前三殿”和“后三宫”的名称从前至后依次是什么..两者在规模上有什么特点。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规模上的特点..前三殿市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达8.5 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宫则为前三殿的25....其余宫殿依次递减..以突出前三殿、后三公的主要地位。
三、论述试从一下三个方面分析论述北京天坛的建筑特点。
..1..对天地认识观的表现..2..天神与帝王地位关系的处理..3..建筑环境与建筑体系的对比手法。
天坛是我国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
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
天坛坛墙北端高大..呈半圆形..南边的坛墙较低呈方形..体现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和“天高地低”的观点。
1..祈年殿以圆形、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有分别寓意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以及相争天上的星座——恒星。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
2..由于甬道两侧地面下降..使整个祈年殿院落坐落在高台基上..再加上殿宇本身台基3 层高..所以登殿四望..已临空于柏树林之上。
这种增高接天的方法..无疑增加了几天所需崇高神圣的气氛。
3..天坛面积广阔..主要建筑只占整体布局的1/20..建筑各具特色..具有象征意义。
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
天坛的规划设计、建筑技艺和环境的营造均着力创造一种人和“天”对话的理想氛围..强烈表现出古代帝王对“天”的崇敬。
试题四..05 年..一、绘图或简达6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比较皇家园林建于京城周围..供帝王进行各种活动。
这些苑囿的规模都很大..园内设有离宫用于听政及其他各种设施。
私家园林多是第宅的扩大与延伸..为了满足官僚地主和富商得生活享乐而建造的..面积都不大。
皇家园林内建筑风格比宫殿建筑小巧..但较私家园林又显得堂皇而壮丽..大木构件比例基本是官式做法..常有庙宇布置在园中..成为重要得风景点或构图中心。
私家园林内的建筑体量小..其特点..活泼、玲珑、通透、典雅。
建筑以厅堂为主。
皇家园林景区范围大..景观丰富。
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所以更重视选址..造园手法近于写实。
花木配置因园林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
私家园林以叠置假山石追求山水意境..并擅用邻借、远借园外景物来弥补园中不足..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
7 古代宫殿设计理念..故宫为例..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再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主要手法是在1.6 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9 唐代建筑风格..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艺术加工和结构相统一..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显得庄重大方。
11《园冶》..我国古代造园专著..明末造园家江苏吴江人计成著..崇祯四年成稿。
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
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缀山、选石、借景10 篇。
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
12《营造法式》北宋时政府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我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
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书中资料主要来自历来工匠相传经就可行之法。
此书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施工质量。
14 唐代长安城规划特点。
唐长安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不断修建而成的。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垣之一。
1。
唐长安城的布局..分为宫城、皇城、商业区即“市”、市民居住区..彼此区划分明..为以后各代都城的建设开创了先例。
2。
唐长安城城市布局异常蒸汽..街道宽阔平正..城市绿化、美化都很有讲究..有严格要求。
其形如棋盘..城内各坊都有统一规格。
3。
唐长安城东西城设东西两市..是当时长安城商业经济活动中心。
4。
规划时注意到城市用水问题。
以明渠将河道之水引入城内..同时改善市容。
17 早期石窟佛寺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出现大规模的营造石窟寺的活动。
石窟寺是开凿于山崖之上的宗教寺庙..以佛教为主。
其形制源于印度。
重要石窟多以皇室或勋臣贵戚雕凿的大像为中心..由众多的窟、龛、摩崖造像等..构成庞大的石窟群。
每个窟内有群像..四壁布满雕塑或壁画..形成浓厚宗教氛围。
在石窟寺中..初期所凿建的窟内除雕刻佛像以外..还有设置塔柱的..这表明尚未脱出西域与印度佛寺的窠臼。
就局部装饰而言..如火焰形拱门、束莲柱、卷涡纹柱头等..都还保留着若干外来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石窟建筑中所表现的外檐柱廊与斗栱以及壁画、雕刻中所反映的廊院式佛寺布局、木梁柱屋架等..基本都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这表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已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化了。
试题五试题六..一、名词解释..1 抱鼓石.. 用于栏杆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因为优美造型..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2 斗口.. 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3 独乐寺观音阁..介绍....天津蓟县独乐寺..佛寺建筑..相传建于唐。
观音阁为辽代建筑..位于山门以北..亦重建于辽统和二年。
面阔5 间..外观2 层..内部3 层。
屋顶用九脊殿式样。
三、填空1 广州中山堂的设计者..吕彦直。
2 瓜柱宋朝叫..侏儒柱....明间宋朝叫..蜀柱..。
P2633 营造学社成立于..1929..年..由..朱启钤..创始。
4 清法式里面一个檩径..4.5..个斗口、椽径..1.5..个斗口。
四、简答..1 沈阳故宫总体布局及建筑特色。
清朝入关前创建的宫殿..具有满族特色和东北地方色彩..琉璃装饰较多..色彩鲜艳..亦镌刻龙纹。
是满汉建筑艺术融合得尽善尽美的范例。
全宫分三部分..东部大政殿和十王亭。
南端八亭..北端二亭。
中部崇政殿。
五、论述题..1 从汉代到清代..中国木构架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
汉代..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穿斗式、抬梁式都已出现..斗栱的悬挑机能正在迅速发展..斗栱处于未定型的探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