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活性微球深部调剖技术(石油大学)
活性微球深部调剖技术(石油大学)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高低渗砂管出液量变化
14 12 10 8
注 入1500ppm微乳球
高低渗砂管采收率变化
100 90
注 入1500ppm微乳球 转 注 水 注 入3000ppm微乳球 转 注 水 注 入1500ppm乳液球 转 注 水
高渗管 低渗管
高渗管 低渗管
转 注 水 注 入3000ppm微乳球 转 注 水 注 入1500ppm乳液球 转 注 水
0.4PV 4.05 0.44 89.1
随着堵剂量的增加,堵效不断上升。在注入0.3PV情况下,封堵 率达到76%以上。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5)室内三管模型驱油试验
实验条件:
低渗727mD
中渗1810mD 高渗2630mD
填砂模型长度: 30cm; 注 入 段 塞: 0.5PV; 微 球 浓 度:1800mg/L
1.8 1.6
压力 MPa
1.4 1.2 1 0.8 0.6 0.4 0.2 0
P P1 P2 P3
0.2%粉状 剂
压力上升 1.5MPa
0
1
2
3
4
5
注入倍数 PV
6
7
8
9
10
实验结果:从实验压力与注入倍数的关系曲线图可以看出,本材料可以形成强大 封堵,并使渗透率从2000mD降低到140mD。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材料使用工艺简便,微溶胶体系粘度低,注入容易,可以用污水直接配制。
二、活性微球现有种类
根据地层孔喉直径的不同,合成出不同尺寸的微球。
微乳聚合微球照片(产品编:D-2), 共聚微球照片(产品编号:H1),初始尺寸:1-5微米。 初始尺寸:100-400纳米.
二、活性微球现有种类
分散聚合微球照片(产品编号:J-1),初始尺寸:10-20微米.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模型号 空气渗透率μm2 孔隙度 % 水相渗透率μm2 配方体系 注入段塞 PV 原始含油饱和度 % 水驱驱油效率 % 化学驱驱油效率 % 总驱油效率 % 突破压力 MPa 单管水驱后渗透率μm2 单管封堵效率 % 0.0356 96.93 单管 三管 77.73 69.79 4# 2.63 40.59 1.16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1)深部封堵-突破-运移试验 实验结果:
1400 1200 1000 800 第一测压点 第二测压点 第三测压点 第四测压点 第五测压点
在通过低渗层面 后,在中渗层面仍然 可以形成有效封堵。 该特性使微球不仅对 层间,对层内非均质 性可进行多次调整。
P/mmHg
600 400 200 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耐剪切
能突破 可移动
堵不死
t/min
P1
P2
110mD
P3
450mD
P4
600mD
P5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1)深部封堵-突破-运移试验
P1 P2 P3 P4 P5
150mD
400mD
3000mD
第一测压点 第二测压点 第三测压点 第四测压点 第五测压点
微球在34000mg/L矿化度模拟污水中,75℃烘箱中烘烤4天后注入以上砂管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1)深部封堵-突破-运移试验 实验条件: 模拟条件:34000mg/L的模拟海水 模 型:填砂管,长度1米, 直径2.5cm, 横截面:5.3cm2 油田采出砂 840g; 空隙体积 160mL。 注采速度:0.5mL/min 注入微球:未经过膨胀,分散到模拟海水后立刻注入。 1500ppm,0.2pV
二、活性微球现有种类
微球种类3:初始粒径为微米,膨胀后彼此粘结封堵
聚合物核壳微球是带有电荷的微米级颗粒,微球外部带有负电荷,在水中可溶涨,
不与近井地带的地层岩石发生吸附;内层是带有正电荷的交联型凝胶,在水中溶涨速
度快于微球外层组分,因此体积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正电荷会裸露,微球之间发生 电性吸附,具有封堵能力,正电荷也会吸附在岩石表面,提高封堵效果。同时,这类
80 70 60
%
50 40 30 20 10
ml
6 4 2 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PV
0 1 2 3 4 5 PV 6 7 8 9 10
第一段塞在高渗管明显提高采收率,调整 了层内非均质性,但不能动用低渗管,第 二段塞开始明显动用低渗管原油。累计提 高采收率分别为高渗10.5%,低渗14.1%.
水驱 注微球 注微球 注大尺 0.3PV后 0.2PV后 采出 寸微球 0.3PV 转水驱 转水驱 液髙 含水 第一段塞没有起到封堵作用,第二段塞开始有
效,第三段塞封堵效果更好
五、活性微球的特点
活性微球的基本特性
“进得去、堵得住、能移动” 1、活性微球具有耐温、耐盐、能移动、有弹性、不易剪切、不伤害储层 等特点。 2、初始的尺寸小,溶胀速度和变形性可调,能进入地层深部--纳米 / 微米材料 3、水化好,在水中稳定存在,实现了在线注入--溶液/溶胶 4、由于封堵地层的孔喉,浓度低,用量少;安全环保,不增加下游处理 难度--膨胀/交联 5、 材料为球形,具有弹性,在一定压力下可以突破,耐盐耐剪切不吸 附,可以形成二次封堵,具有多次封堵能力和长寿命特点。--弹性 6、在一定压力下能突破-变形
实验结果:
5# 1.81 33.54 0.310 1800ppm 0.5 70.96 57.73 60.05 66.28 48.50 6# 0.727 32.42 0.112
单管
三管 单管 三管
5.02
74.81
11.28
10.08 69.01 70.13 0.260 0.0266 91.42
16.11
K23 K34 K45
3000
t/min
初始渗透率(mD) 注微球后渗透率(mD) 渗透率变化
150 70 53%
400 60 85%
3000 180 94%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2)不同渗透率条件下封堵实验
(1)中渗岩芯不同膨胀时间微球的封堵实验
实验条件:温度:60℃ 渗透率:0.42dc 600ppm,0.5PV 污水配制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微球封堵机理
三球架桥理论
Abrans根据三球架桥理论得到悬浮固体颗粒在孔喉处的堵塞规律: 1)颗粒粒径大于1/3倍孔喉直径,在地层表面形成外滤饼。 2)颗粒粒径在(1/3~ 1/7)倍孔喉直径,固相颗粒基本可以进入储层内 部。由于孔喉的捕集等作用,在储层内部产生桥堵形成内滤饼。 3)颗粒粒径小于1/7倍孔喉直径,可自由通过地层,不形成固相堵塞。
64.61
0.0231 79.38
从以上三管驱油室内模型可以看出,提高采收率部分主要来自低渗透的油层,说 明利用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可以有效的改善地层的非均质性,扩大波及体积效率,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6)对高渗通道的封堵强度试验
P
P1
P2
2000mD
P3
实验条件:砂管长度1米,4个测压点,微球浓度2000mg/L,注入0.4PV,注入后 在60℃下膨胀5天,然后从正方向注水,观察压力变化,计算渗透率变化。
注微球
800
注水
600
P/mmHg
400
200
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t/min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1)深部封堵-突破-运移试验
4500
注入过程中渗透率 变化情况
渗透率K/mD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3)不同浓度下封堵实验
结论:实验表明,该药剂低浓度下即可达到较大改变渗透率的特点。
四、活性微球的封堵性能
(4)注入不同堵剂量的封堵效果
注入不同PV量的堵剂封堵率 0.1PV 0.2PV 0.3PV 初始渗透率/dc 堵后渗透率/dc 堵效/% 2.88 2 30.56 2.79 1.137 59.24 3.4 0.81 76.07
二、活性微球现有种类
分散聚合微球照片,初始尺寸:20-50微米
二、活性微球现有种类
分散聚合微球照片,初始尺寸:40-60微米
二、活性微球现有种类
分散聚合微球照片,初始尺寸:60-100微米
二、活性微球现有种类
微球扫描电镜图片
微球透射电镜图片
三、活性微球的形态
(1)活性微球的原始尺寸
活 性聚 合 物 微 球 的 大 小 和 形 态
实验温度:75 ℃ 原油粘度:75℃ 下80mPa.s 注入水:现场污水
将填砂管抽真空饱和水测孔隙体积和孔隙度,在测水相渗透率后,饱和油, 制造束缚水,然后进行水驱,水驱时记录压力、采出液量、采出油量。当 综合含水达到98%以后,依据要求注入聚合物微球体系,关闭填砂管两端 的阀门,让微球在岩心中溶胀5d后,再进行后续水驱,观察突破压力,实 验结束后测水相渗透率,计算封堵效率及采收率提高值。
650mD
(7)双管封堵分流试验
3520mD
实验条件:试验中,先注水使高低渗分流率稳定,然后注入2000ppm的聚合物, 再注水;待没有分流效果后,再注入 2000ppm 的活性微球。
100 90 80
注水
高低渗 分流率 /%
70 60 50 40 30 20 10 03.5
(3)一吨微球材料所含微球个数在2×1020个以上。
(4)依据现场试验注入水井压力一般可上升1~1.5MPa;一吨微球材料增油大约5090吨。
七、现场应用 现场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