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公园简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定义为通向自然的轴线,这里有充满民族气息的——龙形水系,自然的绿化环境——树阵绿地,新型的场馆设施——鸟巢、水立方。
蕴藏古老中国底蕴的公园在传统意义上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环境出发,创造出一个环保、生态的宜居环境。
很好的融合在北京城市中,也为百姓创造出一个舒适的休闲环境。
在这里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通过公园的设计规划可以学习环保知识,并且深入研究生态理念在城市中的应用和体现。
龙形水系水生态环境简介从北辰西路进入奥林匹克公园,沿着龙形水系西侧直行,可以领略水系的自然风光,学习研究水系采用的环保技术和生态设计理念。
龙形水系采用节约用水、再生水利用、水循环净化、水生态环境、水体自然净化的雨水利用五大系统。
这五大系统全面运作,相互关联,实现水系的补充、净化、循环、回用。
科学有效,环保生态。
奥林匹克公园节约供水、再生水利用系统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耗水量较大,本着节水、节能的原则,补水水源采用清水和再生水两种。
由污水处理厂提供的高品质再生水,用于动植物用水、水井、道路喷洒、景观喷泉。
龙形水系补充1、清水补水从小月河和第九水厂补水,利用现有的环境补水通道,沿辛店村路北侧,经小月河向东沿输水涵至龙形水系。
清水与周边河道联通,节约水源,安全有效,又增强蓄洪抗洪的能力。
2、再生水(中水)公园中心区再生水水源包括由北小河、清河再生水处理厂联合提供的普通中水及高品质中水,雨洪利用系统收集的经自然处理后的雨水。
水源从科萃路市政中水管道,补充到南一路的“龙尾”。
普通中水:用于车辆冲洗、冲厕、地面冲洗等,在雨水不足时用于补充。
高品质中水:北小河中水厂设水深度处理设备,沿湖边东路、中一路、景观路提供高品质中水。
龙形水系补充路线图景观水源补充1、中轴景观水系、下沉花园水景(人工造雾除外)以北小河再生水处理厂经反渗透处理的高品质中水为补水水源。
以自来水作为备用水源,用于饮用及盥洗等生活用水、特殊水景的补水及消防用水。
2、中心区双管同程的管道直饮水系统在大屯路至南一路之间的会议中心广场、庆典广场周边建设供观众及游人使用的饮水设施,供水采用机械循环,在下沉花园泵站净水站内循环。
直饮水设施绿化水源补充中心区设有雨洪利用系统,该系统共设10个雨水收集池,由喷灌泵站根据系统要求加压,就近为绿化和道路浇洒提供水源。
浇灌喷头采用节水设计,微灌、喷灌浇灌绿地。
灌溉设施绿化中水介绍中水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指下水(各种排水)经过一定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
污水处理工程上称为“再生水”,工厂往往称为“循环水”或“回用水”。
奥林匹克公园通过市政管网收集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再通过市政管网系统回供给环卫、绿化、景观、消防等使用。
中水处理三个阶段包括,预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机械性固体杂质和物理化均匀水质,主处理去除污水的溶解性有机物,后处理主要以消毒处理为主,对出水进行深度处理。
中水处理也是要耗费市政管材、管网、电能,所以,园内采用直接回用,这是最节水、节能、节材的方式。
主处理有3种基本方法:生物处理法,其原理是利用水中微生物的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包括好氧和厌氧微生物处理。
物理化学处理法,其原理是以混凝沉淀(气浮)技术及活性炭吸附相结合为基本方式。
膜处理法,其原理是采用超滤(微滤)或反渗透膜处理。
奥林匹克公园水循环净化、水生态环境系统奥林匹克公园为了维护十八万公顷的水面,处理污水,循环净化水质,创造生态的水环境。
从而节约水源、减少能耗,节省成本的基础上,达到了生态的效益。
污水处理污水处理是日常水系维护的基本工作,是作为生态维护的前提。
基本水处理采用雨污分流、污废水合流制排水。
厨房、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后分别排至周边市政污水管道,并配合人工每月定期清淘。
奥运公园每日排放污水全部收集进入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利用反渗透等进行深度处理,小型污水处理站设置在龙形水系西侧,间隔建设。
污水处理和维护设施生态控制公园采用一种最自然的方法——生态水系。
这种设计每年节省5万立方米水源,同时节省电能和成本。
龙形水系修建了人工湿地、渗滤沟、绿化过滤带、氧化塘等。
设有生态修复、高效过滤、强化除磷、推流曝气等先进技术。
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也是生态教育的示范基地。
人工湿地绿化过滤带人工放养鸭子、金鱼、鸳鸯等动物和对水体有净化作用的水葱、香蒲水生植物,构成自然水生态环境。
同时促进水源的流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人工模拟水生环境循环回用1、各场馆的污水经处理厂处理的污水回用于公园的冲厕、绿化等用水,循环利用量每年达100万立方米。
2、中水水源和就地消纳后剩余的雨水经湿地处理后再进入水系。
3、雨水利用后排入就近的树阵、树池、绿地灌溉。
水系循环回用图奥林匹克公园基于水体自净的雨水利用系统北京地下水严重缺乏,公园平日用水量极大,为解决这个问题。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树阵绿地、龙形水系三个区域经过“透渗、滤集、回用”三步达到“水体自然净化的雨水利用”,将雨水回用于生活、灌溉、水系。
从而节水、节能、减少浪费污染、降低成本,更加高效循环、自然生态。
雨水透渗系统“透渗”——雨水经过透水铺装地面、下垫面,直接下渗到基层土壤中。
达到初步净化,减少净化成本,补充地下水,高效回用。
1、公园中心区除奥运场馆和建筑用地之外的道路铺装新型透水材料——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由透水性面层、粘结找平层、透水性垫层构成。
透水面层采用透水砖:混凝土透水砖、风积沙透水砖和露骨料透水混凝土。
粘结找平层依据面层选择透水材料,与面层紧密结合。
多孔垫层分别为大孔无砂混凝土垫层、开级配碎石垫层、砂垫层。
透水砖让地面“呼吸”,吸水融雪,从而调节气温、湿度。
也可净化水体,减少地下污水处理成本。
另外其吸尘的功能更是净化空气的好材料,可谓是城市的呼吸器。
什么是风积沙透水砖?这种砖由沙漠上的风积沙粘结挤压而成。
它通过破坏水的表面张力是雨水下渗到土壤中,有高透水、强净化、通气、耐磨的优点。
旧砖可再生成沙子制成新砖,减少能耗,是新型的生态环保砖。
什么是混凝土透水砖?此砖柔性结构使雨水很好的透过地面,混凝土结构更加耐磨、耐腐蚀、持久承压,也可吸尘是很好的透水砖。
新型透水砖中心区道路透水铺装透渗图2、树阵树池、绿地硬质地面为透水铺装,土壤地表采用下凹式设计使雨水自然下渗,并多加增渗系统,增强下渗能力。
绿地树池下凹增渗树阵区、草地相比周边地面下凹50~100mm,透水垫层中埋设透水花管。
树池的增渗设施为渗透型多孔混凝土板结构,绿地通过减缓地面坡度,增加起伏形成洼地存储等方式来增强渗水能力。
树阵绿地雨水透渗图3、龙形水系水岸将中心区道路与树阵绿地方案结合,实现在传统不透水材料结构上透水的功能创新。
跨水系市政交通道路两侧观景平台,雨水经透水铺装地面透入地下,再经开孔的钢筋混凝土顶板结构下渗。
结合绿地下凹设计,共同汇入水系。
跨水系市政交通道路两侧观景平台跨水系平台雨水透渗图雨水滤集系统“滤集”——雨水透水下渗达到初步净化后,进入到渗滤系统自然净化并调蓄存储。
渗透系统与收集池之间水源流通运用渗透沟槽,收集池滞蓄也可提高雨水的清洁度。
超标雨水从渗透系统直接排入市政管道,或收集到储水池回用。
1、中心区道路透渗雨水通过雨洪收集毛管从垫层下的支渗滤沟汇入主渗滤沟,达到自然深层净化,再通过冲孔排水管进入至收集池,有效滞蓄或回用。
支渗滤沟和主渗滤沟为透水地面局部下降形成通长的渗滤沟槽。
渗滤沟槽边缘的无纺布反滤层,槽内的单级配碎石,级配碎石内埋设的全透型排水管,可以达到多重净化。
透水边沟中心区道路渗滤收集图2、树阵将雨水汇集到蓄渗筐内,绿地也采用PP排水片材、型材、管材以及渗滤框、渗槽、渗坑等共同增渗后进入收集储水池,调蓄存储及回用。
中轴路范围内的树阵区,每隔30~50 m设计一条支渗滤沟,最终将雨水收集到储水池。
绿地通过减缓地面坡度,增加起伏形成洼地等形式存储。
树阵绿地渗滤收集图3、龙形水系采用生态护岸,结合动植物自身净化功能,自然过滤。
水系只在水岸边设计下凹式渗滤沟,当雨水较大时,从绿地流下的雨水经滤沟收集。
浅水湾结构水系,采用植物护岸,种植水柳等根系较为发达的树种护堤,芦苇、菖蒲、水葱等水生植物净化。
为鱼类、青蛙、螺、蚌等水生动物等提供栖息场所。
水岸在原基础改造,有效解决地表径流,形成河流生物链。
雨水回用系统“回用”——雨水多重净化存储后回用于道路、树阵、绿地的浇灌、龙形水系的补充,保证了水系水质,节省用水,降低能耗和成本,便于维护和管理。
1、中心区道路滤集的雨水用于树阵、绿地的绿化喷灌,减少了人工灌溉量,用于道路浇洒节约用水且便于管理。
中心区水源主要为过滤雨水,不足时为普通中水,由市政管道就近提供。
根据就近原则在雨水收集池边设置11座下沉式灌溉泵站,以自控设施设定水泵出口压力分配雨水。
灌溉系统地表依据植物情况采用节水型喷头,平日以人工智能自控系统按时按量灌溉。
2、树阵绿地收集雨水直接回用绿化喷灌,避免水源浪费。
超量雨水经过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避免影响周边环境。
树阵绿地雨水回用图3、水系将滤集雨水通过回用泵汇入龙形水系整体,避免水源不必要的外排。
也可回用于水景喷泉,加之与市政管道连接,促进水系流动,提高水系水质。
回用景观设施奥林匹克公园防洪排放系统北京2004年曾发生过暴雨积水立交桥下的事件,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公园在下沉公园、休闲花园露天剧场观众席草地、地下商业屋顶种植绿地三个区域,做了防洪、蓄洪、排放的一系列措施。
信息化调度雨洪,充分利用奥运水系蓄洪。
建立自动化监控系统,监控水质、水生动植物,预防水体富营养化并配合通讯网络保障防洪安全。
公园的景观用水可以经仰山大沟退至清河,也可以经清河导流渠退至北小河,与森林公园排水方案相同。
下沉花园下沉花园的位置很重要,与地铁、交通枢纽等设施相连,所以做好防洪、蓄洪的准备尤为重要。
下沉花园内部广场及人行道大面积采用透水铺装,分流大部分雨水,防止地表淤积,延长地下蓄洪时间,有效提高防洪排水。
下凹式绿地或带增渗设施的下凹式绿地,辅助蓄积雨水汇集到蓄洪排水涵排放,提高蓄洪能力。
下沉花园防洪下沉花园除采用透渗铺装、滤集、回用的基本雨水利用措施外,加强在人行坡道、地下过街隧道及地下建筑出入口设置连续的线性排水沟拦截雨水,就近从管道接入南北向的蓄洪排水涵,存储回用或排放。
蓄洪草地、树池下凹空间上部可先初步调蓄,结合下沉花园周边入口与所在区域地面的坡度差,形成满足防洪标准的容纳暴雨的自然蓄水空间。
再由蓄洪涵和排水沟组成的蓄洪排水涵存储回用,或排入龙形水系蓄洪。
排放遭遇暴雨时,雨水通过下部的排水渠进入雨水泵站的浑水储水设施收集,经水井、格栅、泵提升、出水泄压井排入市政雨水管道。
也可暂存蓄洪涵内,待雨量高峰过后再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