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复合趋向补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现阶段虽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实际的教学效果还不太让人满意。
主要原因是复合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具有复杂性。
刘月华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2001)中把趋向补语的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称为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
结果意义不表示方向,而表示动作有结果或达到了目的。
例如“出来”的结果意义表示从无到有,如:“我想出来办法了。
”状态意义表示动作、状态在时间上的展开、延伸。
例如“起来”的状态意义表示进入一个新的状态,如:“他哭了起来。
”趋向意义的立足点较难把握,引申用法则由于数目繁多、意义虚化等特点而成为外国留学生学习复合趋向补语的难中之难。
、复合趋向补语的教材安排分析一)《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对语法点的要求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均是以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为指导,我们可以先看下《大纲》对复合趋向补语语法项目的安排:1.一年级1)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复合趋向补语句式:动词+“上” +来/ 去;复合趋向补语的肯定/否定式/正反疑问句;运用复合趋向补语时宾语的位置;般事物宾语,在“来/ 去”后,多表示已然;一般事物宾语,在来/去”前,用于已然和未然;一般事物宾语,在“来/去”前,用于祈使句;处所宾语,在“来/ 去”前,用于已然和未然。
2)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1)“起来”表示从分散到集中的动作取得结果;表示开始并继续下去;表示回到记忆中来。
2)“出来”表示辨认、识别。
2.二年级1)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1) 起来”表示说话人对事物进行估量或评价。
2) 下去”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继续从现在到将来)。
3) 下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继续从过去到现在);表示固定;表示某种状态出现并继续发展,往往表示由强到弱或由动到静的变化。
4)“出来”表示事物或结果的出现或产生;用在某些形容词后,表示超过。
5)“过来”表示回到原来正常的状态。
表示对数量、范围大的事情能否有能力完成(用可能补语的形式)。
二)教材对语法点的安排当前通用的教材是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此套教材对趋向补语语法点做出了如下安排:1. 复合趋向补语动词+复合趋向补语。
带宾语时,宾语为处所名词时在“来/ 去”之前,宾语为一般事物时可在“来/ 去”的前面或后面。
不带宾语时,“了”可以放在动词后、补语前,也可以放在句末;带宾语时,宾语为处所名词,“了”应放在句末;宾语为事物时,“了”应放在复合趋向补语之后,宾语之前。
(2. 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1)动词+起来:开始并继续,恢复记忆。
(一年级第二册第57 课)2)动词+出来:从无到有,从隐蔽到显露。
(一年级第二册第57 课)动词+下去:正在进行并继续。
(一年级第二册第57 课)4)动词+下来:从过去继续到现在。
(一年级第二册第57 课)看起来。
(一年级第三册第62 课)动词+起来:聚拢,合拢。
(一年级第三册第71 课)7)动词+下来:完成,固定。
(一年级第三册第76 课)8)动词+起来:插入语或在句子前面,表说话人着眼于某一方,有估计的意思。
一年级第三册第76 课)9)形容词+下去:存在并发展,形容词一般为消极意义。
一年级第三册第89 课)从以上语法点的设置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教程》对 趋向补语语法点安排的特点是:( 1)语法点按趋向意义、引申意义两块来切分, 初中级阶段介绍基本结构及趋向意义, 中高级 阶段介绍趋向补语引申意义。
( 2)复合趋向补语又按动词不带宾语的、带一般宾语的、带处所宾语的进一步细分。
(3)趋向补语引申意义按意义划分出若干义项,并分课介绍义项。
比较《大纲》和《汉语教程》的内容安排,应该说教材的编 写是基本符合大纲要求的, 但结合教学实际, 我们发现教材的安 排存在一定的缺陷:( 1)《汉语教程》并没有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详尽讲解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出来”表示超过; 来”表示对数量、 范围大的事情能否有能力完成。
“起来”表示 从分散到集中的动作取得的结果。
“下来”表示某种状态出现并 继续发展, 往往表示由强到弱或由动到静的变化。
这些用法都没 有介绍,但在练习及HSK l 导材料中有相应考查点, 学生在处理 时有些茫然。
另外,对“形容词 +趋向补语”没作专门介绍。
( 2)对宾语的位置的介绍过于公式化, 强调处所宾语的位置, 对于 般的事物宾语,只指出可以出现在“来 / 去”之后。
公式化的形 式虽然利于学生记忆, 但学生在理解上并不能十分到位, 常常会课)10) 11) 12) 看上去:得出结论和判断。
(一年级第三册第 91 课) 动词 +过来:恢复正常。
(一年级第三册第 97 课)比起来:表“跟……相比”。
(一年级第三册第100忽视事物宾语。
而且一般的事物宾语在与复合趋向补语搭配时,并不是所有的形式都是常用的,有一些搭配形式甚至让人觉得拗口,并不利于学生在交际中运用。
(3)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集中在中高级阶段。
过于集中而又多变的引申意义,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考虑将一些使用频率高,结构较为凝固的引申用法在初中级阶段介绍。
但从总体来看,教材的安排是符合学生的习得顺序的。
二、对复合趋向补语教学的建议一)关于复合趋向补语趋向意义的教学方法复合趋向补语“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所表示的趋向补语的移动方向是一样的。
如:进来、进去都表示从外到里;出来、出去都表示从里到外;上来、上去都表示从低处到高处;下来、下去都表示从高处到低处;回来、回去都从外到内。
学生在学习时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准立足点,没有准确把握位移的起点和终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将语义和语用与语法规则结合在复合补语的教学中,由于复合趋向补语的句式结构较复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急于将句式结构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结构,但复合趋向补语究竟表示什么意义,它有什么样的交际功能,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却被忽视了。
学生因为不了解这些内容,所以在运用中往往会有意地回避趋向补语,用一些等义的简单词语来代替。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复合趋向补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这样才有利于趋向补语的实际运用。
2.用比较法加深印象在纷繁的语法规则面前,学生往往会产生回避的心理,少用甚至不用此语法。
为了消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时可以考虑不同趋向补语与同一个动词进行搭配,然后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各种趋向意义的不同之处,另外,可以用讲解和图示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复合补语的趋向意义。
3.重视常用形式,弱化非常用形式现阶段的研究发现,趋向补语的各种句式在使用上是很不均衡的。
有的句式使用频率很高,有的却很少用。
所以我们在开始教留学生学习趋向补语时,应尽量先教使用频率高的句式,使用频率高的句式基本能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慢慢教使用频率低的句式。
如果使用频率低的句式可以用比较常用的等义句式替换,那么可以考虑在教学中省掉使用频率低的句式。
4.结合例句进行表演现行教材为了说明复合趋向补语,会举出一些例句,但是学生对这些句子中趋向补语印象并不够深刻,甚至觉得语法规则非常枯燥。
我们可以结合例句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地表演。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找准自己的立足点,明白位移的起点和终点,也有利于学生将语法点用于交际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5.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可以在学习趋向补语时, 运用多媒体 技术,把电影或电视剧中表示趋向补语趋向意义的视频资料采摘 到课堂中,向学生播放,使学生明白趋向意义的用法,并可以此 作为强化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内容选用相应的趋向补语。
二)关于复合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教学方法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1.化整为零,适时归纳总结同一个趋向补语在修饰不同的动词和形容词时, 它的引申意 义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也很难穷尽, 我们应该采取化整为零的教 学方式逐一讲解,每遇到一种就讲解一种,并适时归纳总结,让 学生慢慢积累,达到逐步消化吸收的目的。
2. 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言的学习中, 除了语法规则对运用语言起到重要的作用 外,语感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他虽然对本国 语言的语法规则并不了解,但却可以很熟练并正确地加以使用,这就是语感的作用。
但是一些留学生虽然详细掌握了各种语法规 在语言环境中体现出的多种意义功能给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 定的困难,因此,对留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语法规则的基础上, 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是学习的难点,同一个趋向补语在 与不同的动词和形容词搭配时会有多种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这也是语感在起作用。
趋向动词 则却会说出一些奇怪还应该加强语感的培养。
3.合理分班,优化教师资源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学习者常常会受到母语的迁移影响,负迁移的影响尤为严重。
同一母语的人会在某些问题上犯相同的错误。
可以考虑按国别分班教学。
另外也可考虑配备懂学生母语的教师授课,这样教师能从两种语言对比分析的角度,地对学生有针对性进行指导教学。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151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