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
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
出, 想说却说不出, 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 秋天呀!
• 整体感悟
• 词的上片写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人 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赏玩景致,本来没 有愁苦可言,但为赋新词强说愁,只好装出 一副斯文的样子。
•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 苦之后,思想情感的变化,着重写自己现在 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 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 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 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 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 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 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 流的清高品格。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 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牌:菩萨蛮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 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 《重叠金》等。此调原出外来舞曲,唐苏 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项, 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 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 其词。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小 令,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 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白同调词相媲美。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 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 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 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 翠袖,揾英雄泪!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 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 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 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 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 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 会,我登临楼 台的用意。
借景抒情,以景烘托。夕阳残照搂头,孤 鸿哀鸣天际,叹国破家亡、怨壮志难酬词 人借此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 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 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 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 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 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多方面的对比(今昔、 他人与我、乐与悲)以 乐写哀等。
本词背景
•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 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 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 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 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 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 壁上题了这首词。
•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 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 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 感。
寄寓着词人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 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
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 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
总结
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 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一、出自《晋书‧张翰传》及《世说新语‧识 鉴》篇,是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 鲈脍的故事; 二、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是刘备 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的故事; 三、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是桓温经 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的故事。
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 么样的感情?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 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
思考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 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 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 孤独与痛苦。
登高远望 雄浑阔大
遥岑远目,献愁 供恨,玉簪螺髻。
遥望山河 笔势清丽
落日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
叹国破家亡 怨壮志难酬
苍凉悲壮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 报国无路 遍,无人会,登临意。 壮志难酬
孤独愤懑
总结上阕
上片从江天一色的广阔秋景起笔,为渲染愁 思展开一幅大背景。接着由远及近,层层递进, 先写远景:遥望远山,“玉簪螺髻”般美丽的山, 却“献愁供恨”,使无生命的山峦有了人的情感, 点明了“愁”与“恨”。再写近景:在落日、楼 头、断鸿等一片凄凉的景色里,引出了江南游子, 点明了山河沦陷之恨与远寓江南的乡思之愁。最 后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为了实现收复失地、重 返故乡的壮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然 而却“无人会,登临意”。整个上片融写景与抒 情于一体,融家愁与国恨于一体,这就提高了愁 绪的思想境界。
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
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
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
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
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
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
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
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
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
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
归纳总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 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 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 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 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 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 “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 开篇?
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 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 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 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 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宋词是我国在宋代兴盛的文体样 式,它以它的独特的魅力影响 着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宋词的 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要算 得上被世人称为“词中之龙” 的辛弃疾,他的词被世人称为 “龙腾虎掷”,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龙腾虎掷”的稼轩 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 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 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 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 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比较点
青玉案·元夕
永遇乐(李清照)
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
同 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
立 意 异
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 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 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 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 操守和高洁的人格。
手 比喻、对比、渲染等 法
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 “中州盛日”的元宵。 抒发的是身世之感和 家国之悲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 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 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 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和发展 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 敌忾的爱国热情。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 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 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 清丽、委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 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 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 比兴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 愧为词中瑰宝。
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 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 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 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 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阑珊
1. 形容灯光“暗淡、零落” 。
2. “衰减、消沉”,如“意兴阑 珊” 。
3. 表示“残、将尽”,如“春意阑 珊”。
4. 指“凌乱、歪斜”,如“字阑珊, 模糊断续”
5. 指“困窘、艰难”,如“近况阑
“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 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 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 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 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 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 出了后者的可贵。
思考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 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江天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 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 满怀愁恨。
落日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 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浩渺壮阔 气势雄浑 苍茫悲凉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
断鸿
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Q: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是?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灯火璀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富贵人家出游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欢闹场面
上阕:元宵佳节空前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 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