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环境与规范(新版)
《曙光》取材于中共党史,以历史悲剧借古讽 今,首先揭开了几十年来压在人们心底的对极左 路线的仇恨;
《班主任》以中学生的愚昧无知为警钟,写出 了文革十年盛行的反知识反文化的政治风尚造成 的现实危害;
《哥德巴赫猜想》则直接为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 遭遇鸣不平,正面表达出对文化知识的尊重和对 知识分子的赞美。
“大跃进”时期,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 和“共产风” 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文艺工作中,也出现了 严重的浮夸和左的偏差。这在新民歌运动中就 有突出的表现。
大跃进的新民歌运动,是在农业合作 化高潮到来之前出现的。它的第一批作 品产生于1957年冬天的农村水利化运动 中。当时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辑的 《农村大跃进歌谣选》就是较早收集出 版的一本全国性的民歌选。
周扬、郭沫若主编的《红旗歌谣》集 中反映了新民歌运动的成败得失。
( 七 ) 文 艺 界 的 反 修 防 修 斗 争 ( 1960——1966 )
结语:谢冕《文学的绿色革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9 月出版):
极为丰富的新文学传统实际上只剩下一个鲁迅受 到圣人般的供养,世界文学被扫荡得干干净净;无数 次的狂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和派生而出的文学批判运 动,针对的都是中国社会最有才华和才智的精英之 士——长期的约定俗成,培养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 的文化品格,人们用来衡量立场是否坚定、方向是否 正确的,不是他对于实践和理论建树的创造性,而恰 恰是他的非建设性,即以他是否能在别人的创造中找 到可以攻击并施以破坏的可能性——所谓“破字当头, 立在其中”或“先破后立”的学术指导方针,都旨在 养成这种文化品格。
2、得失与评价
(1)把文艺问题直接等同于政治问题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在河北西柏坡村召开的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对全国胜利后的 形势和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国内的主要矛盾将 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的 “糖衣炮弹”将成为对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因 此要坚决地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 反对“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封建 统治者投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反动思想”— —即:政治上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序幕,首先是由 批判电影《武训传》开始的。
二 “文革”时期:激进的文艺思潮 1、《纪要》与“文艺黑线专政论”
“纪要”所表达的,是20世纪以来就存 在的,主张经过不断选择、决裂,以走向 理想形态的“一体化”的激进文化思潮。
这种思潮的“当代形态”的特征,一是 提出有关“革命”,也有关文学的更纯粹 的尺度,一是选择上的政治权力的强制性。
2、革命样板戏:重新构造“经典”
这种“行乞兴学”的苦心孤诣,其实质不过是 农民对封建政权和地主阶级的依附和皈依,是毛 泽东和鲁迅都曾经痛斥过的农民的“奴隶根性” 的“雅化”的体现。
(2)电影《武训传》
电影《武训传》的编导摄制过程跨越了新旧两 个不同的历史时代(1944——1950),因此也 融汇了两个不同的政治时代不和谐的音符。
2、 “二为”方针
“二为”方针的提出,反映了第十一 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对过去“为政治服 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的 修正。
其理论来源:
(1)邓小平《祝辞》
(2)1980年1月《目前的形势与任务》
第二节 矛盾与冲突
拓展阅读:
1、《李辉文集》(《沧桑看云》、《文 坛悲歌》、《往事沧桑》沈从文与丁玲、 是是非非说周扬),花城出版社1998年第 1版。
2、《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大陆文 坛纪实》陈徒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9月出版
3、《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朱寨,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一 “十七年”:批判和清除
(一)批判电影《武训传》:历史”话语权”
拓展阅读:
1、《应当重视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人 民日报》1951年5月21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五卷)
《红旗》杂志1967年第6期《欢呼京剧革 命的伟大胜利》的社论首先正式使用了“样 板戏”的说法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 命文艺的优秀样板》第一次开列了“八个革 命样板戏”的名单:京剧《红灯记》、《智 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 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第二讲 当代中国文学的“泛政治化”倾向 第一节 文学方向的确立与修正
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代表大会(文代会)
1、第一次文代会:“起点”“序幕”“新方向” “新格局” (1)在存在多种文学力量和成分中,革命左翼文学 被确立为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 (2)毛泽东《讲话》被宣布为文艺家的共同纲领;
(3)对于即将展开的“中国当代文学” 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式, 包括创作的题材、主题、语言和风格也 都确立了应予遵循的规范;
2、阶级的故事: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
叙述者本着一个阶级故事的原则却讲 了一个违背阶级原则的故事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强调知识分子唯有背叛自己的教养,深 入到工农大众中去改造思想、脱胎换骨, 才有可能适应新的文化规范。
然而妻子的改变和“我”私下批评的 “小资产阶级”方向靠近了, 摆脱了 “土气”,符合了“我”的要求,这也是 敏感的批评家们迅速觉察到阶级方向不对 的原因 。
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 历史映象和文化意蕴,
尽管武训生于鸦片战争前两年,死于甲午战争 后两年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但时代 却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他的所行所思与 洋鬼子打进中国之前毫无两样。可以说,武训作 为历史文化现象,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传统梦 幻——“学而优则仕”、“禄神崇拜”的人格体现。
2、孙瑜:《编导〈武训传〉记》,《大众电影》 1985年11期
3、《夏衍谈〈武训传〉和中国知识分子》,《文 汇电影时报》1994年7月16日
1、 为何开展这次批判运动:“小题大做”
(1)武训:“一代名丐”“千古第一丐”
武训(1838-1896)山东堂邑(现聊城市) 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排行老七而 名“武七”,他一生自恨不识字, 立志“修个 义学为贫寒”,遂“行乞兴学”,其乞讨方式 卑贱而悲惨
2、《苦恋》风波
“《苦恋》风波”是新时期文学体制所实施 Nhomakorabea的第一个重大的“话语规约”行为,它不仅突出 地显示了新时期的文学体制与“十七年”及“文 革”时期高度的文化专制之间的明显区别,而且 对后来的“话语规约”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 示范作用。
1981年,由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和据此 拍摄的电影《太阳与人》引起的批评和争论,由 此召开了“全国思想战线座谈会”,邓小平、胡 乔木就此发表讲话,提出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 化”的问题。
(二)批判《我们夫妇之间》:表现日常生活的政 治原则
1、对新兴民族国家的想象: 萧也牧(1918—1970),浙江吴兴人,上海沦
陷后即奔赴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1945年入党。 从4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
小说写于一九四九年秋天,初稿于北京, 重改 于天津海河之滨,原载1950年《人民文学》第1卷 第3期,时间上正是一个中国与妇女命运改变的时 机,作者是年轻而富有激情的投入对新国家赞美和憧 憬的作家。与后来的作家写作相比,他的自觉性源 自激情的驱使,迎合修饰的成分不多,侧重原生态 的生活,也是别人评价“活泼生动”的原因所在
(四)”胡风事件”(1955)
拓展阅读:《文坛悲歌——胡风案件始末 记》李辉,《百花洲》1988年第4期
从批判胡风文艺思想开始,到“粉碎胡 风反革命集团”告终,酿成中国当代文学 史上的一大错案
(五)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
(六)“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运动(1958——1959)
1、新民歌运动
二、 “双百方针” “二为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
采用比喻性的修辞方式表达,并和古代被 “理想化了”的历史情景相联系,这一命题在 特定的历史情景中存在的矛盾性因素和这一比 喻性概念的含混,既让具有不同立场的知识者 寄托各种想象,也给政策制定者和施行者留出 根据不同情势阐释其内涵的广阔空间。
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人民日 报》1957年3月24日)“早春天气,未免乍暖 还寒,这原是最难将息的时节”(既热烈又审 慎)
3、“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
三、新时期
思想解放浪潮 文学繁荣 批评活跃
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现实主 义”、
“文学本体论”、“重写文学史”、 “人文精神”等问题的讨论
1、“三只报春的燕子”:新时期之初出现的最 早展露新时期文艺复苏迹象的三部文学作品:白 桦话剧剧本《曙光》、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 任》、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4)成立了“专管文化艺术部门”(郭 沫若)即“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 合会”。
2、第四次文代会: 劫后余生 继往开来 邓小平《祝辞》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新的起点、新的里程碑
3、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展一周
年之际,1984年12月29日至翌年1月5日在北京举行 胡启立在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贺词中说:“党对文艺
“我的妻”——一个“新妇女”形象:从一个 单纯朴素疾恶如仇的革命者转变成包容宽广高瞻 远瞩的建设者
“新妇女”的形象实际上在强调阶级冲突的 时代承担了一个朦胧的阶级和解、阶级和解的意 图
萧也牧这种乐观热情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想象 很大程度上还是中国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期望国家 富强的一个延续,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事实上已经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 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叙述者的想象超 出了当时国家意识形态的容忍范围。
工作的领导,存在着‘左’的偏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干涉太多,帽子太多,行政命令太多”,“文学创作是一 种精神劳动”,“创作必须是自由的。作家……有选择题 材、主题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充分自由,有抒发自己的感情、 激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充分自由”,“要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只要 不违犯法律,都只能经过文艺评论即批评、讨论和争论来 解决,必须保证被批评的作家在政治上不受歧视,不因此 受到处分或其他组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