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艺术鉴赏

音乐艺术鉴赏

音乐艺术鉴赏摘要:他是音乐天才,是“钢琴诗人”,他满腔爱国热忱,却被迫流亡国外,甚至临死前都无法完成自己的心愿――再踏上那片日夜苦苦思念着的土地,而留在他身边的仅仅是一杯被他带在身边的来自祖国的泥土,他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他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就是肖邦。

肖邦的作品把内在的精髓诠释地淋漓尽致,浑然天成而无不让人叹服。

肖邦的创作几乎全部集中在钢琴音乐这一领域。

其体裁包括前奏曲、练习曲、夜曲、圆舞曲、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奏鸣曲、协奏曲和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特性的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等。

关键字:肖邦钢琴音乐音乐家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肖邦的生平1810年的3月1日,在华沙郊区一个名叫热拉佐瓦-沃拉的小镇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诞生了。

肖邦——作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他不仅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还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在波兰,肖邦被视为神童,6岁时,在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下,他开始学习钢琴。

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他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也就是他7岁那年。

这无疑体现出了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因此,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的作品,,从此他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的作品。

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乔望尼,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

”,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

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肖邦创作了58首玛祖卡舞曲,这是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省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

乐曲的特征是强拍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活泼矫健、感情奔放、欢快热情、节奏强烈而多变。

肖邦的玛祖卡是以三种波兰民间舞曲(玛祖尔舞曲、摩亚维亚克舞曲、奥别列克舞曲)为基础而创作的,其中以玛祖尔的形式最多。

“肖邦的玛祖卡自然而微妙地再现了波兰民间舞曲的节奏、旋律甚至结构。

”特别是波兰民间音乐特有的“利第亚”增四度的应用,但这种再现是带有发展和创造性的。

肖邦的玛祖卡旋律清晰,常常为混合大小调,大多是抒情性的。

肖邦通过自己的创作,使玛祖卡舞曲成为独立的音乐会演奏的作品。

玛祖卡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民族性格的体裁,其民族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是作者受民族音乐的熏陶而写成的浪漫主义音乐的最佳范例。

肖邦早期的作品大多情绪明朗、抒情,充满着幸福、希望和青春的欢乐,写作手法简单,风格华丽幽雅。

中晚期的作品因受到波兰民族独立斗争的影响,其风格逐渐转到了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呐喊的悲壮、忧愁和愤怒,开始出现了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因素,也开始出现英雄主义的音乐形象和爱国主义的个人情感,写作手法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精致细腻、自由灵活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肖邦的旋律吸收了声乐因素,使器乐作品声乐化,旋律形式具有声乐性与器乐性相互交融的特点,歌唱性是肖邦钢琴音乐的总的风格特征。

尽管在他的玛祖卡、波罗奈兹舞曲和叙事曲等一些作品中,也表现出戏剧性、史诗性和英雄性的宏伟雄壮,但音乐在根本上却始终保持着歌唱性的特点。

同时,在歌唱性的基础上又具有华彩性、装饰性和变奏性的风格。

肖邦的音乐是从波兰民族的土壤中生长的,他吸收应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经过创造性的改造而形成了他独有的音乐语汇。

在他的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以及夜曲等作品中,不仅具有典型而丰富的波兰民族风格,同时,也再现和反映了波兰民族的精神。

他把民族的音乐与欧洲音乐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可称之为波兰民族的并具有世界性的音乐。

肖邦的音乐以主调和声为主,同时贯穿复调的技法。

他的和声具有古典音乐的严整性和根据性。

他常常使用中古调式、交替调式和大胆的突然转调来变换和声,他喜欢用三度并置的调性对比,并将半音阶和声及其伴随的不协和性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领域。

他在传统和声的范围内也探索运用了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他的和声的逻辑性是以声部的流畅进行为依据的,其声部进行灵活自由、幅度宽广、低音浓厚、纤细单纯。

他的音乐织体大多为旋律加和声音型的伴奏,其伴奏音型丰富多样。

肖邦在他的圆舞曲、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突出特定的节奏;在幻想曲、谐谑曲和叙事曲中,又使节奏灵活多变。

但从总体来看,肖邦的音乐个人随意性较大,有一定的即兴因素,其节奏比较自由,具有高度的伸缩性,这也正是肖邦对于“自由速度”的大胆探索。

肖邦的音乐是诗意性的,尤其是那些小型作品,如:前奏曲、练习曲、即兴曲和夜曲等,音乐总是表现得优雅如歌,诗意连绵。

一些大型作品也同样具有浓郁的诗意。

肖邦通过诗意性的音乐来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他的音乐具有极大地抒情性。

肖邦是一位以钢琴音乐来抒发爱国情怀的音乐家,“肖邦的音乐是与表现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神圣主题密切相连的,他对祖国深刻而强烈的热爱,贯穿了他音乐创作的总过程,决定了他音乐创作的总方向。

”自我体会如果肖邦只是一名音乐家,那么像我这样的学生不会给予他太多的关注,但是在他身上,却有一种精神深深打动着我,吸引着我。

我想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深刻的拥有这种精神并一生不放弃。

欣赏肖邦,更因为他那炙热的爱国情怀。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

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

正是这首曲子,让我深深地迷恋上了肖邦。

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

由于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

《C小调练习曲》使我们感受到肖邦悲愤的情感,严正的抗议,有力的号召和波兰人民前仆后继的奋勇精神,以及他对起义必将成功的必胜信念。

在那个局势紧张的时刻,肖邦的父亲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最终,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

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

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

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

”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

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

1833年初,肖邦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

”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满意的。

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

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会用......”。

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肖邦就是抱着这样的悲愤之情,与生活了20年的祖国别离。

在巴黎,他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他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他痛苦地称自己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

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

柱子上刻有圣经马太福音六章二十一节:“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

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着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

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2010年是肖邦诞辰两百周年,波兰政府将那年命名为肖邦年,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这位半生颠沛流离、客居他乡、然而又将一片赤诚之心献给祖国的波兰之子。

结论肖邦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的创作涉及钢琴音乐的各种题材,作品或委婉抒情,或热情奔放,或华丽轻盈,或感伤忧郁,品位高雅,无不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里仅仅只是从肖邦钢琴音乐中的一种题材形式作了一组粗略的诊释,这在肖邦音乐造诣的海洋中是远远不够的。

肖邦作品所展示出的深刻内涵,独特风格,卓越的想象力和完美精湛的技巧,以及在表现形式上所做的开拓性探索,对后世界音乐产生着长久的影响,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