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极品书法作品88幅欣赏

中国极品书法作品88幅欣赏

中国极品书法作品88幅欣赏中国极品书法作品88幅欣赏2015-01-15 文山书院上虞帖卷东晋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书法史上称为"书圣"的东晋王羲之所写的一份信札,名为"上虞帖"。

虽是唐代摹本,它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卷子前后盖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历代收藏印记,同时保留着北宋内府的装裱格式,是一件难得的艺苑瑰宝。

清周金然草书录唐人论书轴清周金然草书录唐人论书轴绫本纵132.5厘米横56厘米行草书鸭头丸帖卷王献之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琊(今山东),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书承其父,并创新体。

东晋著名书法家。

此系唐摹本。

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印记,元"天历之宝"朱文印记,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

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高宗赵构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

清永瑆楷书论画句轴清永瑆楷书论画句轴纸本纵122.4厘米横50.4厘米楷书《大涅槃经》卷唐(公元618-907年)长26.5厘米宽834厘米此卷为敦煌唐人写经中的精品。

朴茂中见润泽,韵味古雅隽秀。

清郭尚先行书七言联清郭尚先行书七言联纸本(各)纵123.2厘米横28.2厘米郎官石柱记序帖册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与怀素并称为"颠张狂素"。

[郎官石柱记序]是张旭的楷书作品,这部传世宋拓本,展示了张旭严谨深厚的楷书功力,这正是他狂草的根基所在。

清方亦临草书七律诗瘦清方亦临草书七律诗瘦花绫纵154.3厘米横51.7厘米苦笋帖卷怀素这件"苦笋帖"是唐代草书大家怀素的传世亲笔墨迹之一.文字不多,总共才l4字,不仅能使我们观赏到那娴熟的笔法和行云施雨、走蛇舞龙般的线条之美,同时还能直接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内在气质。

清方亦临草书七律诗瘦花绫纵154.3厘米横51.7厘米千字文卷释高闲纵30.8厘米,横331.3厘米释高闲,是晚唐时期专精草书的高手。

此件作品点画纯熟,笔划粗中有细,心手双畅,可谓意境深远,情性毕露。

传世高闲作品少见,这是仅见的孤本。

行书八言联林则徐纸本纵131.9厘米,横29.2厘米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官大学士。

道光十八年(1838)任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查办鸦片事件。

工小楷,兼行书。

此联为自书八言诗。

行书仙庐峰六咏卷白玉蟾白玉蟾,南宋道士,出生于琼州,号海琼子,受封为紫清真人。

他善书画,行书受黄庭坚影响,此卷书法秀逸清朗,别具一格,内容是咏景诗六首。

纸本纵131.9厘米,横29.2厘米孙星衍(1753-1818)清经学家。

字渊如。

江苏阳湖(今武进)人。

官山东督粮道。

治学范围较广,对经史、文字、音韵、诸子百家、金石碑版等,均曾涉及。

工篆隶,精校勘,擅诗文。

所撰有《寰宇访碑录》等书,并刻有《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等。

书者尤长篆书,故此联为得意之作。

阁中帖吴说吴说,南宋书家,钱唐人,书学黄庭坚、王羲之,所题扁额碑铭均佳,为宋高宋所折服。

此帖是吴说在浙东括苍写给家人的信札,清逸无比。

真书八言联永瑆纸本纵170.5厘米,横28.2厘米永瑆(1752~1823),中国清代书法家。

字镜泉,号少厂。

乾隆十一子,封成亲王,因皇太后赐陆机《平复帖》,又号诒晋斋主人。

著有《诒晋斋诗文集》、《随笔》、《仓龙集》等。

此联为永瑆真书八言联,其书法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

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赵构赵构,南宋高宗,他是宋徽宋第九子,也善书画,书法学二王,遒劲流丽,有较高的成就。

此卷是临虞世南真草二体千字文,得虞世南之圆润而略乏笔力。

篆书七言联洪亮吉纸本纵128.1厘米,横28厘米洪亮吉(1746-1809),原名礼吉,字穉存,世称北江先生,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探花,官编修,以言事获咎。

工篆书,法李阳冰。

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所以他的山水诗特多,有不少佳构。

此联为篆书七言联,体现其书直明畅中有奇峭之致。

草书七言诗纨扇赵佶这是宋徽宗在纨扇上草书的诗联“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布局章法极为高明,气势弥满而又有疏朗之意,行笔圆转流利,有唐怀素狂草的影响。

行书七言联钱沣纸本纵126.9厘米,横25.8厘米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昆明人。

乾隆36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官通政司副使,提督湖南学政、拜江南道监察御史。

平生仰慕颜真卿为人,书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堪称学颜第一人。

此联为行书七言联,书风中透出字如其人的特点:以德养字,以文养字。

真书千字文卷赵佶赵佶,北宋徽宗,他虽是亡国之君,但却具有艺术家的天才,书画皆精。

此卷千字文,是他用独创的瘦金体书写的,间架开阔,笔划劲利,清逸润朗,别具一格。

行书题画诗轴翁方纲潇金笺纵130.2厘米,横30.6厘米翁方纲(1733~1818),中国清代书法家、金石学者。

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得到苏轼书《天际乌云帖》,因此又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

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至内阁学士,迁鸿胪寺卿。

擅长正楷与隶书。

行草学习米芾、董其昌,飘逸跌宕,气清韵通。

此轴为行书题画家安光誉画诗,其书风有朴实淳厚的笔势。

华严疏卷黄庭坚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江西分宁人。

江西诗派创始人。

工书,宋四家之一。

他的行书受瘗鹤铭影响,创造了一种辐射式的结构,由一个中心向四面撑开,十分俊朗。

此卷行书比较含蓄,但也可看出这一特点。

行书十言联王文治纸本纵219.5厘米,横29.7厘米王文治(1730--1802年)清代书家。

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乾隆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出为云南知府。

工书法。

他喜用柔毫或长毫,讲求姿态。

此联为行书十言诗,书风秀润淡雅,法度严谨,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祭黄几道文卷苏轼苏轼,字东坡,是北宋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祭黄几道文卷》是他为好朋友去世而撰写的一篇悼文。

从这件字卷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他那丰腴淳厚的书法风采。

纸本纵219.5厘米,横29.7厘米王文治(1730--1802年)清代书家。

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乾隆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出为云南知府。

工书法。

他喜用柔毫或长毫,讲求姿态。

此联为行书十言诗,书风秀润淡雅,法度严谨,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真书宁州帖司马光纵32.7厘米,横57.6厘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曾编撰有名的《资治通鉴》。

此帖为司马光答复其侄子司马富的手札,叮嘱其辞官归里,侍养尊亲,为司马光六十七岁时所作。

其书法结体方正,用笔的起落明晰利落,古雅淳厚,并寓隶书笔意。

纸本纵130.4厘米,横29.3厘米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钱塘(今杭州)人。

诗正子。

乾隆十七年(1752)特赐进士,官侍讲。

博学多文,善鉴别古法书。

尤工于书,初法颜、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后愈臻变化,自成一家。

著《频罗庵书画跋》。

此轴为七言诗,其书风秀逸精到。

动止帖沈辽沈辽,著名学者沈括从弟。

其书法五体皆能,尤以隶楷最为人称道。

此书是一通向病中之友问安的信札。

所书颇具晋唐之风,笔势纵放,神韵俊逸。

行书轴刘墉冷金笺纵129.4厘米,横62.6厘米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

乾隆辛未(1751)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工书法。

初学赵孟頫,中年后自成一家,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

著《石庵诗集》。

此轴为论《刘宾客伏波祠》诗,其书风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

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

参政帖米芾米芾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

这件[参政帖]是作者为苏太简家鉴定书画的记录,虽随笔写来,然有一种沉着飞扬的神韵。

行书自书贺新郎词轴郑燮纸本纵128.4厘米,横31.3厘米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乾隆元年(1736)进士,工诗、词,善书、画。

精墨竹、兰花,秀劲绝伦。

书亦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板桥全集》。

此轴为行书自书贺新郎词,原文在《郑板桥全集》词钞中刊入,作者时年三十八岁。

赵孟頫行书十札卷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

擅画,书法各体皆能,开一代书风。

此卷由赵氏书与友人的十通手札合装而成。

纸本纵104.4厘米,横54.5厘米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乾隆元年(1736)进士,工诗、词,善书、画。

精墨竹、兰花,秀劲绝伦。

书亦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板桥全集》。

此轴为行书论书法,原文在《郑板桥全集》集外诗文中刊入。

未署年月,约为晚年之作。

秋兴赋卷赵孟頫纸本纵25.7厘米横184.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中年曾作孟俯,吴兴(浙江湖州)人。

宋宗室,太祖十一世孙。

入元后,曾任兵部郎中、济南同知、浙江儒学提举等职。

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卒封魏国公,谥文敏。

博学多才,尤以书画领袖当时,对后世影响巨大。

此卷未书年款,从用笔结体之工稳熟稔及通篇气息之蕴藉密丽看,应为其中年之作。

行书七绝诗轴张照纸本纵108.6厘米,横56.7厘米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上海松江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深通释典,书法初从董其昌入手,继乃出入颜、米;兼能画梅。

此书为行书七绝诗,不难看出张照书法有着天骨开张,气魄浑厚的独特魅力。

真书江南春词卷倪瓒倪瓒,号云林,无锡人。

元著名书画家。

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

家豪富,多藏法书名画,后卖去家园田产,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

擅长画山水,是元四家之一。

书法学《黄庭经》。

此卷楷书,疏朗劲健。

纸本纵127.4厘米,横31.3厘米沈铨(1682~?),清代画家,字衡斋,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人。

雍正元年(1731)十二月携弟子郑培东渡日本,居长崎,历时2年。

善画花鸟、走兽,师承明代吕纪。

此联为行书七言诗,下联右边有顾大昌题字。

张雨行书诗册元纵33厘米横42厘米三开张雨(1277-1348),初名泽之,字伯雨,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浙江杭州人,元代书法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