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王羲之《兰亭集序》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体会文章精炼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归纳和积累文言词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理解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通过提问“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 ”引起兴趣新知识讲解:介绍背景资料(作家作品、文章写作背景、文体特点)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评价),配乐,老师范读,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揣摩鉴赏文本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 哪些东西信可“乐”呢?明确:乐景美、人闲、事雅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2、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 “痛”在何处?明确:痛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情随事迁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
学生试背第二段,教师示范背诵。
3、学生朗读第三段,用一个词概括本段:明确:悟4、有人说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如文中有哪些为证。
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悟”出了什么?)明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否定“老庄”的背后是对人生的肯定(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是有所作为的)总结:布置作业:1、根据示范整理总结有关文言词语:与、次、期、临、致、或 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试讲内容:课题:朱自清《荷塘月色》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教学重点: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借助关键语句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 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方法: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导入: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新知识讲解: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播放朗读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
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⑵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整体把握课文;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思绪,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让学生讨论交流并找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总结明确: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①) (②③) (④) (⑤⑥)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踪路线呈一个圆形,可以说它是作者的空间之圆;同时他的情感变化也呈一个圆,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圆,那么无论从这两者的哪一者来看作者最后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作者最终能找到他的宁静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会。
总结:以上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有的内容,我这节课主要给大家讲了几个问题: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况;2、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感情线索,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绘制了作者行踪和感情线索图布置作业: 1. 加强朗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导出文读百遍其情自现 ),品味文章的4-6小节。
2.思考课后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体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过程与方法:有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理清文章结构,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由以前学过的文言游记导入课文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有所不同,到底不同之处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新知识讲解: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介绍游记、介绍王安石、相关背景、相关山水资料。
(师生共同回忆。
)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疏通字词,借助注释,初知文意,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合作探究: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
写作特点。
3、梳理•积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总结: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笔译全文。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梳理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姓氏起源及发展的脉络,能够知道自己的姓氏的来源以及同姓的历史名人,提高语文学习的探究能力以及搜集、分析、整合资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老师引导,讨论归纳出姓氏的几种重要来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起源与发展,对文化探究产生兴趣。
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教学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源流的了解,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导入:由乾隆时期秦大士和孔庆东的例子导入,引出姓氏问题。
(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但其实姓氏不只是个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新知识讲解:提出问题:什么是姓氏?为什么叫做姓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讲解。
引出一部从宋代流传至今的启蒙教材:《百家姓》。
问大家: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这么多的姓氏,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探究一: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以母亲为姓、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以国名为姓氏、以国名为姓氏、以出生地或者居住地为姓氏、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
并拓展趣话姓氏探究二:姓氏的“流”,即是姓氏的发展问题。
(小组展示自己姓氏的历史名人)总结:(升华以及情感目标的体现)从百家姓的角度看,我们有不同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根源、出处,正所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看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都离不开中国这棵参天大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是同一条根,我们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我们探究中国文化的使命却没有结束。
最后以一首歌祖海的《百家姓》来结束这节课。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老师引导,讨论归纳出姓氏的几种重要来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学过程: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新知识讲解:1、作者简介2、析题: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2、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4、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5、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