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第一节工业场地位置选择乌化二矿工业场地位于井田西北部边界处,地势较开阔的山谷内。
该处交通便利,西来峰工业园区的主干道路迳直通过该矿工业场地的北部边缘。
目前,沥青路面已修至工业场地西200m处。
该矿工业场地南北长约400m,东西宽约200m。
地形北高南低,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山岭,将工业广场夹在中间,东侧山岭高约20m,西侧山岭高约30m。
乌海市乌化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二矿工业场地是根据2006年6月乌海市英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乌海市海南区西来峰煤矿二采区初步设计》选定的位置建设的,并已按30万t/a的设计能力形成了部分主要建(构)筑物。
本次技改设计是在原30万t/a总体布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已有建筑和设施,仅将工业场地作了部分扩大,并按60万t/a生产能力的需要,增加和扩大了部分环节所必需的设施。
由于该矿工业广场西南部被西来峰逆断层斜切穿过,该断层产状为:走向北西330-340°,倾向南西,倾角50-70°,断距>300m。
西来峰断层在该矿及其附近属规模较大的断层,工业广场内各种建筑设施为避免和减少该断层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设计要求:对人员较集中的办公、宿舍及联合福利建(构)筑物在建设过程中,除按规定的8度地震裂度设防外,在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标号等方面,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执行,严禁施工中偷工减料,严把监理和施工程序。
并在各建(构)筑物施工设计中,对单层建筑应设置顶底圈梁结构,对两层及以上建筑应尽量采用框架结构。
第二节总平面布置一、总平面布置原则1、按照《关于煤矿地面总体布置改革的若干规定》,全面规划,合理安排,集中统一避免重复建设。
2、结合矿区总体规划,以专业协作、科学管理的原则,兼顾周边企业建设及发展的关系以及本企业产业链延伸的需要。
3、在充分利用现有地面设施的基础上,以发展的观点,合理布置生产所必须的设施,以达到60万t/a矿井的生产要求。
4、地面工业场地设施布置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尽量紧凑合理、运距短捷、相互协调、整齐美观的原则。
5、结合矿区地形和气象条件,充分考虑风向、朝向、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以利绿化的原则。
6、功能分区明确,工艺流程合理,储装运输简洁顺畅。
二、已有建筑工程乌化二矿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工业广场已经形成的各种建筑工程及设施见下表:已有建筑一览表三、技改新增工程本技改设计按60万t/a生产能力需新增工程量及建(构)筑物如下表:新增工程量表新增建筑一览表四、总平面布置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以主副井井口为中心,分为生活福利区和生产区两大区域。
平面布置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气象、环境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将有污染的设施尽可能布置在下风方向一侧。
工业场地内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工业场地所在区域气候十分干燥,易受干冷气流移动的影响,显示极强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约10℃,7—8月份平均气温约24℃,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22.7℃;年最大降雨量238mm,年最大蒸发量2317mm。
雨季为6、7、8三个月,风多雨大。
雨季山洪爆发时,在沟谷中形成地表迳流。
气候总体表现为春寒、夏凉、秋短、冬长的特点,地表植被稀少。
工业场地内各主要建筑的布置以满足生产功能为主,兼顾生产人员的联络便利,而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
1、生活福利区生活福利区包括矿办公室、员工宿舍、食堂及公共福利设施(联合建筑)等,(见工业广场总平面布置图C1308-447-1)。
(1)办公楼、宿舍及食堂均布置在工业场地的北侧,主副井口的北面,远离储煤场,不受因西北风产生煤尘的污染。
办公室1296m2,宿舍1656m2,公共福利建筑1050m为已有工程,根据矿井技改需要增加福利建筑1050m2,宿舍楼1640m2。
(2)福利设施(联合建筑),建在副井井口北侧,内有通道和副井井筒相连,便于员工上、下班更衣及参加班前会之用。
2、生产区生产区主要包括主副井地面生产系统、机电修理、供热系统、材料供应及给排水系统等。
生产区各系统设施的平面布置分别介绍如下:(1)主副井口地面生产系统:主井采用皮带运输机运输,主井皮带机头滚筒位于主井口32m处,与主井皮带机垂直的转载皮带,在矿井生产的初期,将主井提升至地面的原煤转运至临时储煤场筛分落地,待公司所属200万t/a洗煤厂建成时,该转载皮带机将直接延至洗煤厂。
为防止冬季机头结冰,设计布置了主井皮带机房,机房面积40m2。
(2)副井口提升系统:副井井口提升系统采用已在使用的轨道栈桥,因已有的副井绞车为2.5m绞车,该技改设计仍采用单钩串车提升,单侧甩车场。
(3)机电修理车间:机电修理车间主要承担矿井井上、下各种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的检修、维修和保养。
该车间布置在工业广场中部的南侧,由综采综掘机械修理、一般矿山机械修理和电气设备修理间组成,长80m,宽21m,建筑面积1680m2,高8.5m。
(4)材料库、油脂库及坑木加工厂:材料库、油脂库及坑木加工厂布置在工业广场东南部,紧邻厂区道路,便于材料的出入运输及消防。
材料库建筑面积204m2,主要存放矿山常规性材料和另配件。
油脂库与材料库联合布置,建筑面积126m2。
该油脂库主要存放少量润滑油及液压油。
矿井所用的汽机油和柴油完全依靠社会加油站解决。
坑木加工厂:坑木加工厂主要承担矿井所需坑木的加工和堆放、金属支架的维修工作。
坑木加工房建筑面积54m2,混合结构,内设MJ109型手动进料圆锯机1台,Φ600移动式截锯机1台,M3210型万能刃磨机1台。
(5)变电所:变电所为已有建筑,面积287.5m2,并已有双回路电源引入。
经计算,目前变电所满足60万t/a矿井生产能力要求,不需要扩建。
(6)锅炉房:锅炉房布置在生活、行政福利区的西南侧,为已有建筑,紧靠食堂,用煤和出渣集中方便,缩短了行政福利设施及宿舍的供热、供水等管道,布置紧凑。
根据60万t/a生产能力需要,锅炉房需在原30万t/a能力的基础上,在西侧劈山扩建。
原建筑面积174m2,新扩建筑面积168m2,内设热水锅炉和蒸汽锅炉各一台。
(7)压风机房:压风机房布置在主副井井口之间,便于压风管道直接经主副井筒进入井下各用风点。
新设压风机房建筑面积50m2。
(8)污水泵房:污水泵房布置在工业场地南侧地势较平坦处,建筑面积108m2,该处既便于初期污水处理设施的布置,又为后期接纳内部洗煤厂污水创造了方便条件。
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后进行排放。
(9)地磅房:地磅房的位置建在工业场地的南侧,建筑面积40m2,紧靠厂区道路,便于初期外运车辆的出入。
且在下风方向,以减少尘源对矿区环境卫生的影响。
(10)水源:乌化二矿目前生产和生活用水,由矿井自备水源井供给。
该水源井深20m左右,水量约300m3/d,均为第四纪潜水。
该矿目前地面西山头有两个高位水池:北部高位水池为生活用水,蓄水量188.14m3,水源为地下潜水;南部高位水池为生产用水,蓄水量共200m3。
高位水池主要接受井下排水,经沉淀后反供井下,供生产除尘和消防用水。
根据乌海市乌化矿业有限公司与乌海市海南区自来水有限公司签署的《供水协议》,自来水公司仅能供乌化二矿用水240 m3/ d,仅能解决生活、地面绿化及除尘洒水用水,自来水公司供给的清水直接进入工业广场高位清水池。
地面生产及井下消防、除尘洒水等用水均由井下排水至工业广场高位水池处理后回用。
(11)火药库:该矿目前正在基建过程中,至今没有建独立的火药库。
由于采用综合掘进机施工,所以爆破量很少,所需的炸药和雷管也很少。
目前基建过程中需用的炸药和雷管均保存于乌化一矿火药库(各矿分库管理)。
该技改设计中,当矿井达到60万t/a生产能力时,井下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即可满足产量要求,当矿井投产后可根据炸药用量,需要时可在现乌化一矿火药库的基础上,增建一间火药库和雷管库,并用围墙隔开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毗邻的两家火药库分别管理。
由于该火药库距乌化二矿工业广场边缘仅930m,距离较近,火药的领取和交回较方便,且该矿井下火药用量较小。
又该矿新建火药库选址比较困难,因工业场地东侧井田内不易布置火药库,南侧是该矿自备洗煤厂,西侧和北侧是工业园区内新建的厂子,均没有新库址可选。
因此,设计建议该矿目前位于乌化一矿界内的火药库,经过改造作为永久火药库使用,不再单独建设火药库。
若目前的火药库和雷管库需要扩建时,应严格执行《小型民用爆破器材仓库安全标准》(GB15745-1995)的规定。
(12)厂区道路:工业广场内的厂区道路由5.5m宽和3.5m宽的素混凝土路面组成。
5.5m 宽道路主要解决设备、材料及成品煤的运输,全长520m,路面厚度200mm;人行道路路面宽3.5m,路面厚度200mm,均由C20号混凝土浇筑而成,人行道路全长466m。
(13)消防泵房该矿地面消防用水采用生活用水,井下消防用水采用处理后的井下水重复使用。
地面消防泵房设在工业广场西北部,面积25m2,内设加压泵,主要解决地面消防用水的水压。
消防加压泵选择IS80-65-160型2台扬程32m,流量50m3/h,一台使用,一台备用,其电机为Y132S2-2,电压380V,7.5KW。
(14)空气加热室主、副井空气加热室分别设在主、副井井筒的北侧,其建筑面积各为9m2。
(15)场地绿化工业场地的绿化,主要由阔叶树种和草坪组成。
在厂区道路边和厂区四周,均栽植单行至多行阔叶树,栽植数量约5000棵,工业场地内设草坪,其面积约4980m2。
经计算该矿工业场地绿化面积系数为20%。
第三节竖向布置及场内排水一、设计原则1、以主副井井口标高为中心,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并兼顾已经形成的建(构)筑物的标高,在满足生产工艺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使平面和竖向布置顺畅、协调,又利于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2、合理确定各区域地面标高,满足运输和地面排水要求。
二、竖向设计及场内排水本矿主井井口标高1241.702m,副井井口标高1243.003m,工业场地地势较平缓,地形是北高南低,竖向布置采用平坡式布置,平均坡度控制在1%~3%以内。
在进行各区域平面及竖向设计时,除考虑各功能及运输要求外,力求发生土石方工程量最少。
矿区处于半干旱山区,降雨量较少,且工业场地的选址已考虑了标高问题,雨季场内排水采用排洪暗沟和下水管排水相结合的方法,由北向南排出场外。
为确保厂区雨季安全,在厂区办公室北侧简易公路处设截水沟,将局部地表水截流由东向西排出。
避免洪水进入厂区。
当遇到特大暴雨时,工业广场的地面水可由防洪暗沟排出场外。
防洪暗沟长421m,净宽1.5m,净深1.0m,盖板为钢筋混凝土盖板,沟底和侧墙由混凝土砂浆砌片石筑成,其底厚300mm,侧墙厚4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