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文献综述资料全

国内文献综述资料全

第二章国外研究文献综述2.1国文献综述通过对国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学术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探讨随着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而大致呈现出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所研究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第一阶段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地使用权流转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诱致性农地制度变迁,它始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建立之初,与家庭承包责任制相伴而行。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功过评判与价值反思进行集中探讨之后,开始初步涉猎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度分离的格局调整,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集中在对农村土地制度在的缺陷的剖析上,然后逐步扩大到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农村土地流转的涵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研究上,第三阶段是指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与“三农”问题的日益严峻,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土地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对一些以前有所争议的容,如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存废、农村土地流转的涵和围等,学术界逐渐达成了共识,一些政策主也得到了政府的采纳。

当前集中对土地流转不足的现状及其障碍因素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试图通过提出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以弥补当前土地制度的缺陷。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被认为是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农村制度变革的最好突破口,因此引起了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主要从农村土地流转的成因、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及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五个方面来介绍和评述当前的研究成果。

(l)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成因的探讨在整个土地流转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学术界最先就农村土地流转的成因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普遍认为农村土地制度的在缺陷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动力。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①认为土地流转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基本制度框架下产生的若干不同的①马晓河.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刀.管理世界2002.11 第二章国外研究综述土地使用制度变迁的一种。

土地的小块经营,是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农村土地流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和资源最优利用的客观要求。

从制度功能来看,土地流转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后续创新,弥补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深层缺陷;从实践效果来看,土地流转得到了最大围的实施与安排。

第二,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外在动力。

学者们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业人口离开了上地,从供给上为土地流转拓宽了发展空间。

而家庭承包制按人口均分或按劳力均分的土地分配机制又很难为大部分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家庭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这从需求方面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国加入WTO使农业面临着国际竞争,以及农村现的土地粗放经营、闲置或撂荒等各种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也对土地资源的化配置提出了客观要求。

①第三,农村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在动力。

农村经济发展首先体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上。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基上是农业经济。

随着乡镇企业的突起,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老越大许多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

实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可使那无力或无心经营土地的农户能自主、自由地转出土地使用权,愿意种地的又能主转入土地。

其次是农户人口的变动和劳动力的增减。

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必引起农户部人地比例变化,即使不考虑公平问题,但从“效率”的观点来看,土地分配的格局也应随着人口、劳动力的变化和农户生产能力的高低而经常进调整。

②第四,农业比较利益变化是促进土地流转的主要动因,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微观经济主体出发,认为随着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土地经营效益下降,农户主要收入增长部分来源于非农产业,土地对农民生产和收入的作用下降,使土流转很有市场③。

如史清华认为,引起农村土地流动加速的深层次原因是土地素利用比较效率低下。

④徐旭等人根据诺斯的“行为主体对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①马晓河.宏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管理世界.2002.11.②友凡.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阴中国农村经济.2001.10.⑤咏涵.家庭承包制下土地功能的实证考察与土地经营制度创新.闭.农业经济.2001.3.④史清华.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十村千户变迁.【刀.中国农业.2005.2.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会推动制度变迁”的结论,从土地流转的几个不同利益主体出发,阐述了诱导土地流转发生的四个因素。

其一是农民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只要从事非农产业的边际收益大于务农的边际收益就会转出土地。

二是村组集体通过支持土地流转顺利实现其要完成上级政府部门的各项任务和促进集体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也对土地流转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是政府促进上地流转的意愿比较强烈,因为土地流转有助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并增加税收和减少对农业的转移支付。

四是工商业主投资农业生产往往选择效益较高的开发项目,也能够支付相对较高的租金,对农村土地流转产生一定的拉力①。

此外,祝志勇认为,土地流转来自于土地潜在的利益,包括规模效益、结构效应和正向外部经济效应等②。

牛先锋则认为,城市近郊的土地流转还与剩余资金的出现有关③。

(2)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作用的探讨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作用和效果,研究者普遍给予积极地评价。

启明认为,一方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在土地经营者之间合理流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进程;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土地相对集中于农业企业或经营大户手中,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使土地相对集中,便于统一规划等④。

文华等认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和农民增收。

推动了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友凡认为,一方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破除了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解除了农民世世代代对土地的依赖,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另一方面,随着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农民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愈来愈强烈。

胡亦琴从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效应出发,认为土地的有偿流转特别是信托业务的开展,突破了原来土地使用权仅限于村流转的界限,即为域农民到外地经营农业,又为引进城外资金投资开发本地农业创造了条件,使得分散的土地资源在更大的围实现优化配置⑤。

在肯定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效果的同时,部分研究者对土地流转的一些具体形①徐旭.文华.应风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闭.改革.2003.1.②祝志勇.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闭.改革2003.1.③牛先锋.城市近郊的集体土地流转闭.中国土地.2001.3.④启明.关于省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J]农业经济.2002.1.⑤胡亦琴.新土地革命:农村土地流转方式调查闭.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2.第二章国外研究综述式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展开了探讨。

部分研究者认为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的益会刺激部分乡村组织不尊重农民意愿、不顾本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强行收农户承包地,截留土地收益。

加上部分地区劳动力转移并不充分,一些农户承的土地被收回后,可能给他们造成生活上的困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因此,慎重对待土地的反租倒包和土地股份合作制。

同时,也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的承包地。

部分研究者还提出,在现实中土地流转会造土地资产大量流失;冲击国有土地市场,诱发土地投机:农业用地在市场竞争处于劣势,使耕地资源受到威胁。

俞海等人通过建立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政策影响因素模型,利用6个省15个县市的180个样本点数据,调查表明,户之间的非正式土地流转,容易造成土壤的长期肥力减退。

①(3)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探讨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有一个清楚认识和准确把握,既是笔者选择这方研究的直接动因,也为开展以下的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奠定了基础。

第一,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的判断。

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农村地流转总体上仍处于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阶段,还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甚至己经滞后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王瑞雪指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转交易量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土地流转交易围狭窄,农村集体以外被斥;土地流转低偿或无偿交易比例高,土地流转周期普遍偏短②。

锡文认为,从总体上看,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发生率一直是很低的。

最近几年,由于农大量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土地经营收益不高,加上地方政府的直接推动,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有所加快③。

肖文韬指出,在农村实行“30年不变、增人不地、减人不减地”的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以后,我国并没有出现如理论界所预的土地承包权市场流转的高潮,就总体上而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仍以行政整为主,土地流转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即便近年来一些省区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度有所加快,也未改变土地流转的基本状态④。

德才认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全国围土地流转的规模都较小,而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地①余海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团.经济研究.2003.9.②王瑞雪.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需要认识与观念的突破.闭调研世界2004.3.③锡文.俊.如何推动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闭学习与研究.2002.6.④肖文韬.交易封闭性、资产专用性与农村土地流转.〔刀学术月刊2004.4.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如、等地,已初具规模①。

第二,对土地流转形式的归纳。

经过30多年来的探索,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提出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至少有转让、转包、入股、抵押、互换、出租、反租倒包、托管、退包、赠与、继承、联营、“四荒”土地使用权拍卖、竞价承包、出让、征用等。

在总结归纳的同时,学者们也对不同的土地流转形式进行了比较。

有的人认为,土地租赁是土地流转的最主要形式,而且就资源配置而言,土地租赁是比土地买卖更有效地手段。

有的人指出上地转包、转让、抵押、出租等模式,是土地流转的初级阶段,其分散性和自发性决定了流转的围较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要求与土地零碎化的矛盾。

相对于转包等流转模式,两田制、股份合作制、反租倒包、“四荒”拍卖等土地流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一些专家学者还根据土地流转的性质和特点对土地流转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分类。

如有的研究者根据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主体的不向,将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分散土地流转,包括转包、出租、转让、抵押和拍卖等;二是集体土地流转,包括“两田制”、经营权股份合作制、反租倒包和“四荒”拍卖等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