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车身异响分析与预防控制柳发文(1),蔡交华(2),滑德富(3)(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芜湖 241009)【摘要】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顾客对汽车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车身异响问题引发了较多的争论,成为顾客关注的焦点。
车身异响一直是汽车产品的通病,无论是合资品牌汽车还是自主品牌汽车,多少都遇到此类问题,由于没有系统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解决措施,造成顾客强烈抱怨。
本文旨在结合生产现场处理异响问题的体会和见解,分析车身异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方案。
【关键词】车身异响,原因分析,预防控制1、前言《2010年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CAAS)》和《2010年度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汽车质量有了明显改善,行业满意度指数稳步提升,但是异响问题投诉仍然非常集中,逐渐成为汽车投诉的新重点,被投诉产品覆盖国内汽车市场上的绝大多数车型。
轿车车身异响严重影响驾驶的舒适性,破坏驾驶者的心情。
并且轿车车身异响声源往往被内外饰件遮蔽,或者存在于车身封闭腔中,给异响声源的查找和返修造成很大困难。
对于轿车车身异响问题的解决,目前汽车行业还没有较为系统、全面的方法。
本文将从轿车车身异响产生原理、原因分析、解决方法、如何预防等方面全面剖析轿车车身异响问题,为汽车厂家及广大汽车用户解决轿车车身异响问题提供相应参考。
2、轿车车身异响的原理2.1车身异响的产生、特性及消除方式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
轿车行驶时各系统振动、摩擦发出的声音统称为汽车的响声,也可称作噪声,这些响声可分为正常响声和非正常响声,非正常响声既异响。
轿车车身异响通常出现在扭曲路面、转弯、加速和紧急刹车等情况下,由车身结构内钣金振动或滑移摩擦产生。
声波振动内耳的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
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到2万赫兹之间,通常也称为可感知声段。
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也是不同的。
经科学测量,在0摄氏度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32米/秒;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在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米/秒。
轿车车身异响发出的声音是在1000Hz左右,刺激到神经让驾驶者感到很难受。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声音的消除主要靠“消、隔、吸”,车身异响的消除同样要运用此原理,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⑴、解决钣金振动或滑移摩擦问题,消除异响声源;⑵、通过内外饰包裹或封闭腔阻隔声音传播;⑶、填充海绵、增加吸音垫,削弱声响。
考虑整车的可靠性,一般采用消除异响声源的方式来解决车身异响问题。
2.2主要异响部位轿车多为承载式车身,承载式车身的汽车的特点是没有刚性车架,只是加强了车头,侧围,车尾,底板等部位,车身和底架共同组成了车身本体的刚性空间结构。
承载式车身除了其固有的乘载功能外,还要直接承受各种负荷。
这种形式的车身具有较大的抗弯曲和抗扭转的刚度,质量小,高度低,汽车质心低,装配简单,高速行驶稳定性较好。
但由于道路负载会通过悬架装置直接传给车身本体,振动较大,极易产生异响。
图1 作用在整车上的力根据轿车行驶中的主要受力分布,其异响主要出现在车身的A柱、B柱、C柱、顶盖等板件搭接较复杂的部位,还有运动件的连接处,例如:门、发盖、后盖铰链连接处。
常见的异响产生原因有:加强板与内板干涉、包裹架与轮罩钣金摩擦响、纵梁与底板横梁摩擦响、前中后顶横梁与侧围搭接处摩擦响、门铰链安装板与门内板摩擦响、门限位器安装板响等。
3、轿车车身异响分析3.1分析软件的应用轿车车身异响是钣金振动或滑移摩擦造成,在车身设计阶段,为了规避车身结构设计风险,要进行基本的静态非线性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对设计结构及强度进行确认,汽车行业通常用的分析软件是CAE或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
利用CAE或ANSYS软件对零件配合间隙、公差累计计算、连接方式、装配关系、单件的刚度与强度等进行分析,可以有针对性的找出车身异响(干涉)风险点。
图2 CAE软件某铰链安装孔强度分析图3 ANSYS软件对动态碰撞问题分析3.2常见异响原因在轿车车身异响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长期调查分析和经验总结,异响产生原因主要有:3.2.1设计原因:设计间隙小、焊点布置不合理、悬置料边过长等;⑴.设计间隙小:车身设计过程中,对于钣金间的结构间隙是有具体要求的,目前国内的制造公差基本1mm,因此考虑加工或生产过程中的公差积累,钣金件结构间隙一般设计为2~3mm以上,否则汽车在工况负载情况下就极可能会出现干涉或运动异响。
同时在产品数据校核时,往往对典型截面或特定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忽略了弧面与平面、点与面、面与面配合、线与面配合的配合间隙,导致配合间隙过小,甚至干涉。
弧面与平面、点与面的配合在尽量避免,实在无法避免此类的配合时,要考虑设定较大的间隙或CO2工艺。
面与面配合或线与面配合时,尽量设计成平行状态,如无法避免两个面或线与面的倾斜,在考虑间隙时,必须以最小处间隙为准,一般大于2.5mm 。
图4 某结构钣金配合间隙小⑵.焊点布置不合理:焊点布置不合理是造成焊接失效的主要原因。
焊点布置在圆角拐弯处或不平整处,由于焊钳在焊接时的压力比较大,易在圆角拐角处或不平整的部位产生焊接变形。
另外,一般情况下,采用三层板或者三层以上的焊接结构,若没有通过使用工艺缺口以进行二层板焊接来代替三层板,三层板等直径通孔使用CO2塞焊易造成虚焊。
图5 某车型结构弧面焊点布置间距大⑶.悬置料边过长:为了满足车身安全要求,同时降低车重,对于车身工况下应力分布集中部位,设计人员会尽量考虑采用整体多层次构架、局部加强的设计方式。
这样就导致车身内外板、各加强板等搭接结构复杂。
车身钣金搭接边设计时,易有长距离料边悬置(无任何连接),长距离料边悬置可能振动异响或与周围结构摩擦异响。
下面这种设计结构就属于这种情况:图7 某车型B 柱加强板悬臂过长3.2.2制造原因:冲压件制件不合格、装焊偏差累计等造成的冲焊件尺寸形状偏差问题1.13mmZ 向剖面图L=200mm ,此种结构存在很大异响风险X 向剖面图冲压件制件过程中通常存在尺寸毛刺、翻边不到位、回弹变形量等制造缺陷。
车身焊接过程中一般存在定位销磨损、夹具设计不合理等造成公差累计的不良因素。
具体详见图8.图8 车身异响中制造过程问题4. 轿车车身异响的现场解决步骤4.1异响声源的查找车身异响声源查找没有什么系统的方法,较为先进的是利用异响诊断仪等听诊器具,直接抵在产生异响的大概部位进行听诊,确定异响声源的具体位置。
在没有设备辅助的情况下,主要采用一听、二看、三触摸的方法来查找异响声源。
听是指通过人的听觉,确定异响源的大致位置。
看,主要是观察异响大致区域零部件的装配关系,是否有明显的钣金接触。
触摸是根据异响震动的频率高低来寻找异响源。
图9 某汽车异响探测仪异响诊断仪应用声振原理,通过传感器收集信息频率来分辨主要异响并确定异响的部位。
4.2原因查找及验证在判断出异响声源大致位置后,需要对该位置区域的装配关系、工艺要求、单件状态、配合公差等进行分析,主要通过以下步骤:⑴.数模校核及CAE分析数模校核主要是针对车身异响大致区域,检查数模设计中是否存在的明显错误,例如板件配合间隙小,结构的工艺、装配关系不合理等现象。
CAE分析则是对异响区域的相关件进行刚度、强度分析,了解单件在负载情况下的变形情况,便于根据配合处实际间隙,判断是否存在干涉并产生异响的风险。
⑵.利用工艺文件对工艺确认在确认装配关系、刚度等没有问题后,利用现场工艺文件,确认异响区域结构的焊接是否符合工艺要求,主要查看焊点或焊缝数量、涂胶情况、搭接边状态等。
⑶.单件检具测量或白光扫描利用检具或白光扫描,对异响区域的单件或总成件进行尺寸、型面的确认。
⑷.采用排除法、模拟法进行实验验证通过以上步骤仍然找不到具体异响原因,可以采用排除法、模拟法进行实验验证。
验证方法有两种:一是拉大声源震体的距离、二是让声源震体紧密贴合,通过这两种方法来破环声源,达到排除或故障重现的目的,以便更直观的找出异响源。
5、轿车车身异响的预防控制5.1完善车身设计⑴.A/B/C柱内板、加强板搭接,钣金结构复杂,车身钣金搭接边设计时,不要有长距离料边悬置(无任何连接),一般不超过150mm,搭接通常可以采用翻边连接或搭接。
翻边接头的边宽一般取6t+8mm最佳,t为板料厚度;⑵.车身钣金配合时,避免弧面与平面,点与平面的配合。
在无法避免此类的配合时,要考虑设定较大的间隙或CO2工艺。
点与面的配合,在车身工况产生扭矩时,很可能会产生摩擦,造成车身异响;⑶.面与面配合或线与面配合时,尽量设计成平行状态。
如无法避免两个面或线与面的倾斜,在考虑间隙时,必须以最小处间隙为准,一般大于2.5mm;⑷.缺口与翻边配合时,间隙设计需要考虑翻边的R角处在冲压成型的过程中产出生凸起或翻进余量,以保证设计要求在生产中能得到满足;⑸.目前国内的钣金件结构间隙一般设计为3mm以上,否则汽车过扭曲路时就很可能会出现干涉或运动异响,并且静刚度试验检测表明A、B、C柱附近测点的最大位移量为0.2~0.7mm,钣金之间的间隙如果在0~1.0mm,对于车身异响来说就是可疑点,很可能造成钣金异响;⑹.设计车身结构时,要充分考虑冲压件尺寸公差及回弹变形量、车身装配尺寸偏差等,适当补偿,避免误差积累吸收设计间隙;⑺.设计时充分考虑点焊或CO2焊的可执行性与可靠性。
⑻.设计点焊间距要求:焊点间距越小,焊点数自然增多,当然能提高被焊接件的联接强度。
但是在能保证联接强度的条件下,焊点间距应以加大好,这不仅能减少焊点,提高生产率,而且也减少点焊时的分流,提高焊接质量。
因此在设计时必须选一个适当点距。
表1 焊接点距参考一个焊接件的厚度(mm) 0.3 1.0 2.0 3.0 4.0 6.0焊二层板时最小点距(mm) 12 15 25 30 40 60在实际设计中,当焊接小的零、总件时,可以参考上表数据,在焊接大的零、总件时,点距可以适加大,一般不小于35~50mm。
在有些非受力的部位,则焊点的距离还可以加大到70~80mm。
⑼.焊点不应布置在圆角拐弯处或不平整处,由于焊钳在焊接时的压力比较大,易在圆角拐角处或不平整的部位产生焊接变形。
对于无法用点焊连接的弧形搭接面,必须考虑涂点焊密封胶或补CO2焊点;⑽、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少的采用三层板或者三层以上的焊接结构,最好能够通过使用工艺缺口以进行二层板焊接来代替三层板,三层板等直径通孔若用CO2塞焊易造成虚焊,设计时应尽量避免,无可避免时将焊接面的孔径稍做扩大,便于焊接。
5.2提高生产过程保证能力⑴.冲压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塑性,即有较高的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较低的屈服强度和较高的抗拉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