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复习题A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被害人陈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被害人陈述作为诉讼证据,可以包括严惩犯罪分子的要求
B.被害人死亡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替他提供被害人陈述
C.被害人陈述是一种独立的证据
D.被害人陈述只能由自然人作出
2.属于证明对象的是()
A.法院总背回避的事实
B.证据事实
C.众所周知的事实
D.公证的事实
3.只有对()而言,才有所谓的证明责任
A.证明标准
B.证明对象
C.证据事实
D.证据规则
4.下列不属于西方证据法律制度历史发展阶段的是()
A.神示证据制度
B.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C.法定证据制度
D.无罪推定证据制度
5.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特征的是()
A.刑讯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手段
B.重视“五听”判案法
C.注重对实物证据的收集
D.从未存在过神判法
6. 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是()
A.刑事公诉;B.刑事反诉;C.民事诉讼;D.行政诉讼
7. 下列讯问犯罪嫌疑人程序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 侦查人员告知犯罪嫌疑人必须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一切提问
B. 侦查人员未进行口头询问直接让其书写供词
C. 侦查人员讯问某17岁犯罪嫌疑人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现场
D. 侦查人员未同意犯罪嫌疑人补充并改正笔录的请求
8.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逮捕时的证明标准是()
A. 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B.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C. 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D. 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9. 大陆法系国家对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表述是( )。
A.内心确信 B.高度的盖然性
C.盖然性的优势 D.排除合理怀疑
10.某公安机关法医王某在下班途中目睹了甲伤害乙的经过,那么()
A 王某应当作鉴定人 B.王某应当作证人
C.王某既可以作鉴定人,又可以作证人
D.王某既不能作鉴定人,又不能作证人
二、多项选择题
1. 证据的合法性包括()
A.运用证据的主体要合法;B.每个证据来源的程序要合法;
C.证据必须具有合法形式;D.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2. 下列那些属于物证()
A.作案的工具;B.行为所侵害的客体物;
C.行为过程中所遗留的痕迹的物品;D.被害人的尸体
3. 下列关于证人资格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凡是知道案件情况并有作证能力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
B.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C.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同样具有证人资格;
D.证人在刑事诉讼中没有优先地位
4. 以下属于言词证据的是()
A.刑事被害人的陈述;B.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
C.证人证言; D.鉴定结论;
5. 不属于证明对象的是()
A.回避的事实; B.证据事实;
C.众所周知的事实;D.公证的事实
三、简答题
1.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2、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运用原则
3、简述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四、论述题
1. 试述我国刑事公诉案件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2. 试述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分类及间接证据的特点
证据法学复习题(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D
5.D
6.A
7.C
8.B
9.B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
4.ABCD
5.BCD
三.简答题
1.
(1)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据自己的理性和良心自由判断,形成确信的一种证据制度。
(2)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历史进步意义
首先,自由心证制度的确立,推定了诉讼制度的民主化,引起了诉讼结构的变革。
其次,对于诉讼参与人来讲,自由心证制度代替法定证据制度,使被告人获得辩护权,并确立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法律上得到一定的尊重,这无疑是证据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
再次,自由心证制度的确立,对于法官、陪审员来讲,也使其从法定证据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对于证据的审查判断,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由法官根据自己的理性和良心自由判断,从而为法官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提供了可能性。
2、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运用原则
(1)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2)既要重视供述,也要重视辩解
(3)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口供应当排除
(4)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5)应正确理解“如实回答”的规定
3、简述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1)客观性。
即用于定案的每一个间接证据都已经过司法人员查证属实,都必须是客观真实的。
(2)关联性。
即间接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联系,对证明案件事实有实际意义。
(3)充分性。
即间接证据必须达到能够证明案件全部事实所需要的量。
(4)协调性。
即间接证据之间以及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
(5)完整性。
即间接证据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
(6)排他性。
即运用间接证据构成的证明体系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唯一的,并具有排他性。
四.论述题
1.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来承担。
(1)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地位
(2)公诉案件中人民检察院必须承担的三项责任:提出证明的主张;提供证据的责任;说服责任。
(3)公安机关在公诉案件中不承担证明责任
(4)被告人在刑事公诉案件中不承担证明责任及其例外情况。
2.
(1)根据证据与案件的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即能不能独立地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可以将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案件的主要事实,是指犯罪事实是否存在,该犯罪行为是否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为。
根据刑事诉讼的理论和实践,在理解这一划分标准时,应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所谓案件主要事实的两个方面,是就肯定意义上的直接证据而言的,即一个肯定被告人犯罪的直接证据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否定性的直接证据则不然,只要能够据以否定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直接证据。
如证明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2)直接证据或间接证据都可以是原始证据来传来证据,其划分同证据的来源、出处无关,不能把直接证据、间接证据的分类原始、传来证据的分类相混淆;(3)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分类的范围,只涉及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那些与主要事实无关,但对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正确认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同样有证明作用的证据,并未纳入这种分类方法之中。
(2)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用来独立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凡是直接证明犯罪事实是否存在,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的证据,就叫做直接证据。
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都有可能是直接证据。
直接证据是案件主要事实的直接反映。
一个直接证据经过查证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