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来源于生活
王燕
2014、4 游戏使幼儿学习中的最大的一个内容,孩子们都是在游戏中进行学习的。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也是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
在这些游戏中,儿童必须和同伴协商内、分配角色、处理纠纷,以保证游戏的顺序进行。
这就促使儿童不断地认识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大班的角色中,幼儿要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角色的经验更多的是来自于幼儿对于生活的理解。
在一次角色游戏开始之前,元元走过来对我说,王老师,我看到马路上有公用厕所,我们教师里能不能开一个公共厕所。
什么?教室里要开公共厕所!这个想法,真的是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当时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对她说,你去试一试,看看你能够用哪些材料把我们教室中布置一个公共厕所出来。
元元找来了小椅子,盒子等工具,将椅子摆成了两排面对面的椅子。
在椅子上的中间放上了两个盒子作为洗手池。
并拿手工纸,在纸上画好了男生和女生,把他们贴在了最最前面的小椅子上。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共厕所就建立完成了。
完成之后他就大叫起来,公共厕所新开张欢迎光临。
孩子们都很好嘁,很愿意来到老板开的公共厕所中“上厕所”。
他的受欢迎的程度我没有想得,我以为没有人会去光顾,久而久之他的兴趣就会减弱,没想到却是一个火爆的场面。
在本次的活动后我得出了几个结论:
1、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娃娃、司机等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的人等来反映现实生活,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程度直接反映了幼儿社会性水平的高低。
心理学家帕顿曾研究发现,幼儿进行合作游戏,(角色游戏为其中一种)是社会性水平发展较高的标志。
也就是说幼儿的角色游戏开展得越好就表明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愈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不要小看我们的孩子,幼儿的眼中和我们的思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他们有他们的认知,他们会觉得什么是好玩的,有些老师预设的活动,创设的情景他们有的不愿意玩的,不感兴趣的。
他们的角色意识都是来自于他们的生活中的,有了经验他们才会愿意有交往,愿意去玩。
每一次活动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的事
情发生。
3、对于大班的孩子树立一定的规则意识。
对于大板凳额孩子来说,和角色游戏已经成为了一个迷你的小社会,他们自己的规则和制度,他们有机会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和学习成人社会各类社会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从而理解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同时实践并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技能。
游戏来源于生活,经验来源于生活,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们自己去放手完成游戏的建构,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并利用现成的材料或者是替代材料完成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游戏过程来明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建立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