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学复习笔记

人口学复习笔记

出生性别比:100名出生女婴对应的出生男婴(一年)分年龄(组)的性别比:该年龄组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

5.性别比的特征及性别比失衡1.性别比的特征出生性别比基本稳定青壮年性别比基本平衡老年性别比降到100以下,说明老年女性偏多2.性别比失衡是指出生性别比失衡,不在人为干预下,一般在103-107之间。

偏离这个数值,就是失衡。

5.中国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和对策1.现状1982年以后,性别比开始失衡。

2.原因1.性别选择技术滥用2.男孩偏好,传统观念3.社会经济落后,“男性优势”明显4.政策法律不完善3.对策1.新型生育文化,提高妇女地位2.加快发展,拓展女性发展空间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新的养老模式4.加强对卫生医疗机构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第六讲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年龄结构及其表示方法1.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百分比表示。

2.表示方法- 列表表示(x岁就是组距)1岁年龄组5岁年龄组特殊年龄组(0-14(少年儿童)、15-64(劳动人口)、65及以上(老年人口)) - 人口年龄金字塔1.年轻型2.成年型3.老年型2.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1.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 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0或65岁)- 少年儿童系数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是指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0-14岁)-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年龄排序后的中位数。

(越大,高年龄人口比重越大)-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

是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反映劳动力人均负担的非劳动人口的数量。

- 老年人抚养比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少年儿童抚养比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2.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 划分的标准数值- 不同结构特征1.年轻型(与老年型相反)青少年比例大,老年人小。

处于生育年龄人口多,人口增长势头旺盛。

故又称增长型人口。

2.老年型青少年比例小,老年人大。

处于生育年龄人口少,是一种减少状态人口。

故又称减少型人口。

3.成年型处于年轻型和老年型之间的人口类型。

故又称稳定型人口。

3.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年轻型国家,未来人口增速高,人口规模扩大。

老年型相反。

3.人口老龄化1.含义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减少、年长人口数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

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原因- 生育率下降(最直接原因)- 死亡率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才可以)3.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劳动力资源短缺,抑制发展- 养老保障支出占GDP增加,经济负担加重- 养老模式改变,养老服务需求增加4.中国老龄化特点、对策- 特点1.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2.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未富先老)3.地区城乡差异大4.高龄化趋势明显- 对策1.适当放宽计划生育,使其适度提高2.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4.促进老年产业发展,满足老年人需求5.完善养老保障制度6.加快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七讲人口质量及衡量指标1.人口质量的含义也叫人口素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人口素质不是某个人的素质。

人口质量是人口群体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人口质量体现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口质量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的。

2.人口质量的内容1.人口身体素质人口群体的身体情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人们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3.制约人口质量发展的因素1.经济发展(最根本因素)- 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是人口素质提高的根本原因。

- 劳动就业对人口素质的制约- 消费水平也有直接影响2.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方式- 学校教育对人口素质有重要作用。

4.人口质量的衡量指标1.直接统计指标- 人口身体素质的统计指标1.人口身体发育统计指标2.死亡率统计指标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指标4.残疾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的指标5.提高人口身体素质的物质条件的指标-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统计指标1.文盲率2.教育统计指标3.人口文化程度指标4.在业人口文化程度指标5.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所必备物质条件指标2.人口质量的综合指标- 人口生命素质指数(只适用于非常贫困国家)由婴儿死亡率、1岁时平均预期寿命、识字率3个基本指标组成。

(0-100)人口生命素质指数就是三者的算术平均数。

- ASHA指标法由就业率、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均GNP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组成。

- 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提出。

用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按购买率计算的实际人均GDP三个指标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第八讲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1.中国人口质量的发展1.医疗卫生不断进步,人口身体素质不断提高2.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为提高素质创造了必备条件2.人口文化素质的国际比较1.国民受教育年限较低2.文盲人口数量大3.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低于发达国家4.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较低5.专业技术人员文化程度低,所占比重低3.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1.普及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身体素质- 提倡少生优生- 禁止近亲结婚- 婚前检查- 制定优生法规2.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教育水平- 教育部门- 现代化教育3.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劳动技能培训- 调整大学专业设置,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重视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第九讲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及其衡量指标1.含义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总人口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在各类地区的分布。

- 人口分布有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之分。

(一般都是指水平分布)- 人口分布还按各大洲、各国以及各级行政区来划分- 人口分布具有相对性- 人口分布是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中逐渐形成的2.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的密度状态指标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量,用“人数/每平方千米”或“平方千米/每人”来表示。

是反映某一地区范围内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

1.人口密度指标2.人口资源密度3.农业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农业人口数。

4.比较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

5.人口经济密度是指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口的比。

- 人口分布的合理性指标1.人口环境容量2.村庄规模3.城市规模2.制约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基础- 纬度- 地势地形- 气候- 资源2.社会经济条件是决定人口分布的关键(生产力发展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人口分布)3.政治历史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分布(更直接,更显著,更快)3.人口分布的特征1.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人口分布具有不平衡性- 人口分布随纬度、海拔、离海洋远近呈规律性变化- 人口分布具有稳定性,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中国人口分布特征-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逐渐减少- 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比较低- 少数民族人口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第十讲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及其分类1.人口迁移的含义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的改变。

人口迁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居住地必须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的变化- 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限为依据2.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1年)的迁移活动。

国际移民是进行国际迁移的人。

- 改变原有国籍- 保留原有国籍- 保留双重国籍-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本国境内的移动或迁移,迁移范围不超过本国国界。

- 按迁移方向划分:1)边疆垦殖迁移2)乡村向城市集中2.人口迁移的衡量指标1.人口迁移率是指迁移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是反映人口在地区间移动频繁程度的指标。

一般以1年为时间周期。

分子为一年内的迁移人数分母为年平均人数以千分数表示2.迁入率是指一定时期内(1年)该地区平均每1000人中的迁入人数。

反映人口向该地区迁入的程度。

M1表示迁入率。

3.迁出率每1000人中迁出的人数。

反映人口由该地区迁出的程度。

M0表示迁出率。

4.净迁移率表示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数相抵消的结果,即由于人口迁移所导致的人口数量的增减。

用Mn表示。

3.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1.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人口迁移2.经济社会条件是决定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3.各种政治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迁移4.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后果1.对迁入地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直接增加迁入地人口数量,影响性别年龄结构- 对迁入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2.对迁出地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直接导致迁出地人口减少,影响性别年龄结构- 对迁出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广泛影响(积极、消极)3.对迁移者的影响- 有效解决迁移者就业问题- 增加迁移者的收入- 提高迁移者的个人素质5.人口迁移理论综述1.推力-拉力理论1938 赫伯尔推拉理论迁出地的推力(排斥)、迁入地的拉力(吸引)推力:不好的地方拉力:好的地方2.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传统部门(手工)、现代部门(机器)) - 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三个阶段)3.迁移动机理论- 经济动机- 居住的满意性动机- 社会流动及社会地位变动的动机- 生活方式偏好动机- 不迁移决策动机- 家庭和朋友的影响第十一讲人口城市化1.城市的界定与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的界定- 起源1.防御说2.集市说3.社会分工说- 发展- 城市界定的标准中国:按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人口比例、必要的行政手段2.城市化的内涵人口学着重从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来界定城市化。

-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2.人口城市化及其衡量指标1.人口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渐变为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

2.衡量指标- 城市化率也就是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最重要数量指标。

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 非农人口比重是指特定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城市土地比重是指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

3.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阶段1968年,戴维斯——“人口城市化的阶段模型” ↓1.城市化的初始阶段2.城市化的加速阶段3.城市化的最后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逆城市化”4.人口城市化的不同模式1.集中型人口城市化主要体现为农村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迁移,各种工商企业、新兴产业兴起,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早整个国家比重不断上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