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铭暄《刑法学》(第7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 第二十五章 侵犯财产罪【圣才出品】

高铭暄《刑法学》(第7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 第二十五章 侵犯财产罪【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侵犯财产罪
一、概念题
1.抢劫罪与抢夺罪(武大2004年研)
相关试题:抢劫罪(武大2013年研;人大2006年研)、抢夺罪(人大2003年研)答:(1)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的特征是:本罪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也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强制性行为,且行为人必须当场抢走财物;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犯罪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侵犯的客体不同,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

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2.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西北政法2005年研)、诈骗罪(人大2006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简答题,武大2013年研)
答: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招摇撞骗罪是指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人民警察进行招摇撞骗的行为。

(1)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共同点
①犯罪客体有重合之处。

诈骗罪侵犯的是他人的财产权利,招摇撞骗罪也侵害他人的财
产权利。

②两者客观方面都使用了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的手段或方法。

(2)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的区别
①侵犯的客体不同。

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招摇撞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②犯罪手段不同。

诈骗罪的行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行骗;招摇撞骗罪的行骗手段只能是冒充国家工作人员。

③成立犯罪的标准不同。

诈骗罪的成立必须是行为人诈骗所得的财物数额较大;招摇撞骗罪不要求行为人诈骗所得财物数额多少,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行为,原则上便构成犯罪。

④犯罪目的不完全相同。

诈骗罪只能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招摇撞骗罪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其中包括财物,但不限于财物。

3.侵占罪与盗窃罪(人大2016年研)
答:(1)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2)侵占罪与盗窃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不同。

侵占罪非法占有的故意产生于持有他人财物之后;盗窃罪非法占有的故意则产生于持有他人财物之前。

②客观方面不同。

侵占罪行为人在实施侵占行为时被侵害之物已在其实际控制之下,以
种种借口或采取各种手段拒不归还或拒不交还物主;盗窃罪行为人在实施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时,并未控制财物,只是通过窃取、骗取等方法才将他人财物非法转归己有。

③犯罪对象不同。

侵占罪的对象是行为人事先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脱离控制的遗忘物或埋藏物;盗窃罪的对象,则可以是任何公私财物。

4.侵占罪与职务侵占罪(武大2009年研)
相关试题:
(1)侵占罪(武大2015、2011年研;人大2008年研)
(2)职务侵占罪(人大2015年研)
(3)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上交2006年研)
答:(1)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本罪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2)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本罪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物所有权;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限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本罪的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

(3)二者的区别在于:侵犯的对象不同;行为方式不同;主体不同。

5.挪用资金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武大2007年研)
相关试题:挪用资金罪(上海大学2002年研)
答: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违反国家财经管理制度,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1)侵犯的客体和对象不同。

挪用资金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的使用权,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挪用特定款物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扰、扶贫、移民、救济款物专款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和公共财物的使用权,对象是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的特定物款。

(2)客观表现不同。

挪用资金罪表现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挪用特定款物罪表现为,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不同。

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包括国家工作人员。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是在国家机关等单位支配、管理特定款物的主管人员等直接责任人员。

(4)主观上不同。

挪用资金罪中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是,明知是其所在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意图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

挪用特定款物罪中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是,明知是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
却挪作他用。

6.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武大2011年研)、敲诈勒索罪(武大2014年研)
答:(1)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但未达数额较大程度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本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次要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向公私财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强索财物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的特征是:本罪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也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强制性行为,且行为人必须当场抢走财物;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3)二者的区别在于:抢劫罪必须是行为人当着被害人的面发出威胁,而敲诈勒索罪可以当面威胁,也可以不当面威胁,可以由自己发出威胁,也可以由第三者转达威胁;抢劫罪必须是以当场实现威胁的内容相恐吓,敲诈勒索罪则可以当场实现或日后实现威胁内容相恐吓;抢劫罪必须是当场夺取财物或迫使被害人交付财物,而敲诈勒索罪则可以是迫使被害人当场或者日后交付财物。

7.破坏生产经营罪(人大2002年研)
答:破坏生产经营罪,是指以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破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为: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破坏机器设备、残害
耕畜等破坏生产经营的活动;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备报复泄愤或者其他个人目的。

8.如何界定诈骗罪与借贷纠纷的界限?
答:在司法实践中,为了界定诈骗罪与借贷纠纷的界限,一般应注意分析以下事实:(1)借用人与出借人在借贷前的相互关系。

借贷关系一般多发生在互相了解、互有往来的亲友之间,即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而以借贷为名的诈骗则一般不存在相互信任的基础。

(2)借贷关系发生原因。

一般借贷关系中,借用人确实遇到了困难,一时无力解决,才向他人借贷;以借贷为名诈骗则往往是编造虚假的困难事实,骗取他人同情与信任。

(3)借用人不能按期归还的原因。

一般借贷关系,借用人不能按期归还,往往是因为遇到了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困难;以借贷为名诈骗则往往表现为携款潜逃、大肆挥霍或者进行违法活动,根本不能归还,同时也不可能有归还的实际行动。

除此之外。

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查明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抢劫罪的加重情形。

(人大2007年研)
答: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的加重情形主要有以下八种:
(1)入户抢劫。

“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进行抢劫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