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图释: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肝德在散。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昆仑按:上图中东南方火位的“咸”与“苦”字的位置有误,当互相调换过来。

即苦字改为咸字,咸字改为苦字。

另,西北方缺字,有人考证,是“渴”、“悸”或“逆”字。

当以“逆”字义胜;以原图有“燥”字,其“渴”义已兼;而“悸”者,“逆”在其中矣。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冯世纶)冯世纶近几年来由于不少考证学的研究揭示出已有足够的论据证实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以下简称《汤液》)。

这种观点早在晋代已提出,如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在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已明确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本应引起后人重视,但《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晋代成无己以《内经》释《伤寒》,致使不少人仍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

对《伤寒》的形成、理论体系特点仍未重视。

近有钱超尘教授的考证研究证实,《伤寒》主要方证源自《汤液》,更重要的是,证实张仲景原序中的“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加入,这对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起到很大影响。

鉴此,张仲景依据《汤液》撰写了《伤寒》已是不争的史实,可知从《汤液》到《伤寒》是一次历史的飞跃,那么张仲景是怎样完成这一飞跃?又是怎样把《汤液》变成《伤寒》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今不揣鄙俚,述之己见。

承继经方精华整理方证经验把张仲景称之为方剂之祖,认为《伤寒》中诸方(《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5方)是其首创、发明,是违背一般常识规律的。

人生苦短,那么多有效验方,由一人经验发明,是不可能的,现有不少考证资料已证实,《伤寒》的方证是集成于前人总结。

(一)主取法于《汤液》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但传世早期未见其书,致使学者生疑。

敦煌医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被发现,证实了其传不讹。

其中记载:“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却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

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

这六十首原貌怎样?张仲景引用了哪些方药?这要首先分析《辅行诀》的60首方药。

《辅行诀》的六十方剂,实际由三部组成:第一部分:五脏大小补泻方1.辨肝脏病证治①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

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

②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

在《伤寒》:去甘草,加半夏、柴胡、大枣,称之为大柴胡汤。

③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

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④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

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2.辨心脏病证方①小泻心汤:龙胆草、栀子、戎盐。

②大泻心汤:龙胆草、栀子、苦参、升麻、豆豉、戎盐。

③小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白酨浆。

在《伤寒》:称之为栝楼薤白半夏汤。

④大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

在《伤寒》:去半夏,称之为枳实薤白桂枝汤。

又辨心包病证方①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

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方。

②大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干姜。

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去干姜称之为芍药甘草汤。

③小补心汤:代赭石(一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④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3.辨脾脏病证方①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

在《伤寒》:称之为四逆汤。

②大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芩、大黄、枳实。

在《伤寒》:去枳实、黄芩,称之为四逆汤及大黄甘草汤。

③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

在《伤寒》称之为理中汤或丸。

④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

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变称理中汤。

4.辨肺脏病证方①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

在《伤寒》:去大黄、芍药,加大枣,称之为称葶苈大枣泻肺汤。

②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

在《伤寒》:去大黄,加大枣变称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③小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细辛)。

④大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细辛、地黄、竹叶、甘草。

5.辨肾脏病证方①小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

②大泻肾汤:茯苓、黄芩、甘草、芍药、干姜。

在《伤寒》:去茯苓加大枣,称之为黄芩汤和甘草干姜汤。

③小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

④大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

6.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方①泻肝汤:救误用吐法。

枳实、芍药、代赭石、旋覆花、竹叶。

②泻心汤:救误用清下。

黄连、黄芩、人参、干姜、甘草。

在《伤寒》:去甘草,称之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③泻脾汤:救误用冷寒。

附子、干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

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称之为干姜附子汤。

④泻肺汤:救误用火法。

葶苈子、大黄、生地、竹叶、甘草。

⑤泻肾汤:救误用汗法。

茯苓、甘草、五味子、桂枝、生姜。

在《伤寒》:去五味子,称茯苓甘草汤。

7.小补五脏方①养生补肝汤:蜀椒、桂枝、韭叶、芍药、芒硝、麻油。

②调神补心汤:旋覆花、栗子、葱叶、豆豉、栀子、人参。

③建中补脾汤:甘草、大枣、生姜、饴糖、芍药、桂心。

在《伤寒》:称之为小建中汤。

④宁气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芥子、旋覆花、竹叶、白酨浆。

⑤固元补肾汤:地黄、山药、苦酒、甘草、薤白、干姜。

8.大补五脏方大补肝汤:养生补肝汤加羊肝。

大调神补心汤:调神补心汤加鸡心。

大建中补脾汤:建中补脾汤加牛肉。

大宁气补肺汤:宁气补肺汤加犬肺。

大固元补肾汤:固元补肾汤加猪肾。

以上有关五脏补泻方为共计为39首。

其中:药味相同原方出现于《伤寒》的有:栝楼薤白半夏汤、泻心汤、四逆汤、理中汤、小建中汤5方。

经加减变化的有:枳实芍药散、大柴胡汤、苓桂枣甘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芍药甘草汤、旋覆花代赭石汤、大黄甘草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芩汤、甘草干姜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附子汤、茯苓甘草汤等13方。

而小泻心汤、大补心汤、小补心汤、小补肺汤、大补肺汤、小泻肾汤、小补肾汤、大补肾汤、泻肝汤、泻肺汤、及大小养生补肝汤、调中补心汤、宁气补肺汤、固元补肾汤等18方在《伤寒》无对应的方证。

这就是说张仲景从五脏补泻方证中,选取了21首即一半的方证撰进《伤寒》。

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方《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

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

具体方证为:1.正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

在《伤寒》:称小建中汤。

2.小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药。

在《伤寒》:称桂枝汤。

3.小阴旦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在《伤寒》:去生姜,变称黄芩汤。

4.大阳旦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饴糖、人参。

在《伤寒》:去人参,变称黄芪建中汤。

5.大阴旦汤:柴胡、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黄芩、芍药。

在《伤寒》:去芍药,变称小柴胡汤。

6.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在《伤寒》:称麻黄汤。

7.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

在《伤寒》:称小青龙汤。

8.小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在《伤寒》:称为白虎汤。

9.大白虎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甘草、粳米、生姜。

在《伤寒》:去生姜,加人参,称竹叶石膏汤。

10.小朱鸟汤:黄连、阿胶、芍药、黄芩、鸡子黄。

在《伤寒》:称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11.大朱鸟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人参、干姜、苦酒。

12.小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在《伤寒》:称真武汤。

13.大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人参、甘草。

在《伤寒》:去甘草、生姜,称附子汤。

14.小勾陈汤:甘草、干姜、人参、大枣。

在《伤寒》:去人参、大枣,称甘草干姜汤。

15.大勾陈汤:生姜、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半夏、大枣。

在《伤寒》:加干姜,称生姜泻心汤。

16.小腾蛇汤:枳实、厚朴、芒硝、甘草。

在《伤寒》:去甘草,加大黄,称大承气汤。

17.大腾蛇汤:枳实、厚朴、芒硝、甘草、大黄、葶苈子、生姜(一作大枣)。

以上大小二旦六神方证共计是17个,对照《伤寒》,方证无变化的有:小建中汤、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真武汤等。

方证有加减变化的有:黄芩汤、黄芪建中汤、小柴胡汤、竹叶石膏汤、甘草干姜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汤、大承气汤。

惟有大朱鸟汤、大腾蛇汤在《伤寒》没有对应的方证名,但已含小朱鸟汤、小腾蛇汤方证于其中,因此,可以说,张仲景把大小二旦六神中的17方证全都撰入了《伤寒》。

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方证《辅行诀》曰:“陶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

仙人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

其五方为:1.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2.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

3.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4.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盐、豆豉。

《伤寒》:去盐,称瓜蒂散。

5.熨耳以通肾方:戎盐、豆豉、葱白。

以上救急方5首中,启喉以通脾气方证,张仲景在《伤寒》撰为瓜蒂散方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