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如何让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更加规范(精)
如何让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更加规范(精)
拟定目标
包括两个部分,即拟定学 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拟订 计划开发的具体课程的课程目 标。无论哪一层面的课程目标, 都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 学生群体的发展方向和需求。
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办学宗旨拟订 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编 制《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校本课 程开发指南》。其中《校本课程开发 方案》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 划和指导性文件,应包括开发校本课 程的基本依据、总体目标、基本结构、 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想和保障措施等。 学校要重视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的制定,该方案将作为学校校本课程 开发评价的重要凭借。
如何让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更 加规范、有效
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基础教研室 二00九年十一月
主要内容
有理、有序开发校本课程 求真、务实实施校本课程 全面、科学管理校本课程
一、有理、有序开发校本课程
有理——按照学校教育哲学规划自己的校本课程。
“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教育, 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 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 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 变得没有意义”。 ——德国哲学家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
第四,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校本课程的 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特 色就是在研究与满足这些兴趣与需要过程中 实现的。 第五,设置学校、地方两级课程委员会, 建立校本课程的审议制度,确保校本课程的 质量,避免“校本教材”的错误导向。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拟定目标 编制方案
评估需求
组织实施
成立组织
二、何为有序开发?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 进行,不能僭越政策规定,片面地扭曲校本课程的价 值定位和功能。 第二,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遵循“组织建 立---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 施---评价与改进”的基本流程,避免校本课程开设 的随意化。 第三,专业人员应该参与、指导学校研制《校本 课程规划方案》,指导教师撰写《课程纲要》,从制 度、管理、技术上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序地进行, 逐步提高学校的课程能力。
当然,国家课程的学科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 内容十分简洁。我们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有益 补充和拓展,以满足教学需要,丰富学生的学科知 识,并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等。
校本课程整体规划中可能有一部分课程是与学 科有关的,但它可能是专题的不是系统的,是学生 选择的不是限制必修的,是学生自主生成的而不是 教师预设为主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不是针对应试 的。
特色项目: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德育资源开发、 特色教学改革、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等。
——胡方 龚春燕《做好特色学校发展规划》
案例1:重庆市谢家湾小学
【办学理念】 六年影响一生:知识的积累从这里开始;习惯的培 养从这里关注;人格的塑造从这里起步。 【校园主题文化】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老师 的呵护是成长的摇篮;孩子的笑脸是永恒的追求;校园 的温馨是隐形的课堂。 【行为文化】天天快乐,健康飞翔:快乐的童年在 这里流淌;矫健的羽翼在这里丰满;七彩的梦想在这里 放飞。
教育》
学校教育哲学:它是学校团体的教育信奉,主要体现为 学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其中育人目标即“培养什么 样的学生”是其核心。
——上海师大教授 陈建华《学校要有教育哲学追求》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所学校文化的集成与目标愿 景,折射出学校理性的光芒。因此,在特色学校建 设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当通过系统分析学校发展 的历史传统、深入挖掘学校资源,在学校办学理念 指引下,确立学校特色办学目标,科学规划学校特 色发展的道路,以促进学校特色建设科学、持续和 稳定开展。
【校本课程】 我校开设了人人必修的《生活与礼仪》课、《综合实践》课 和选修的《兴趣》课和《特长》课,其内容包含了声乐、绘画、 雕刻、攀岩、体操、陶艺、书法、器乐、舞蹈、演讲、主持、表 演、手工编织、金工、木工等40多个方面,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 的空间,强调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方 法和内容,使艺术教育的本质真正回归到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 素质教育的层面。 ——刘希娅《让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焕发光彩 》
案例2:北京景山学校
【办学理念】全面发展打基础, 发展个性育人才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 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 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 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 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 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 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袁立新《北京景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2、选修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目前我校共开设三大类近40门选修课,分为(1)提高类选 修课。这类选修课的对象是成绩优秀,兴趣和特长比较定型并 希望在某一学科有所特长和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其目的是培养 竞赛型人才,提高他们的才能。这类课程有:数学竞赛专题、 物理竞赛专题、化学竞赛专题、生物专题及外语专题。(2)拓 展类选修课。这类选修课的对象是那些对某一学科知识有兴趣 的学生,通过介绍一些新的科学理论,扩大学生视野,可以促 进他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这类选修课有西方戏剧欣赏、现代诗 歌欣赏、英语视听课、数学建模、电子技术、国际热点问题、 时政风云、关注老北京、植物组织培养、领土与国力、基因奥 秘、天文知识讲座、古代建筑、机器人、戏剧欣赏、环境保护、 心理常识与健康教育、礼仪常识等。(3)文体类选修课,针对 那些有艺术兴趣和体育爱好的学生开设,目的是发挥他们的特 长。这类课程有戏剧表演、美术欣赏、素描、服饰欣赏与设计、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初探、摄影、电脑绘画、陶艺、排球、足 球、游泳、形体等科。 ——同上
——袁立新《北京景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
国家课程强调基础性和统一性,但无法兼顾不同地域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就要求学校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更为合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因 此,我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的同时,积极 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试验。学校和教师通过调整课程计划和结 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 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使课程结构更符合学生个性、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 要。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 学规律,对课程结构进行九年一贯统筹安排,重新调整课程计划和结构,落 实中小衔接问题,保证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材、教学的衔接,以及各科 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前后连贯。并对不同学科采取不同分段落实,如,语文、 数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采取九年一贯连续安排,基本上不分 段。此外,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调整课时和作息时间。比如,我校在一 至五年级实行大小课,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工具学科每节课 40分钟, 保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其他学科每节课30分钟,这样,既 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从事课外活动。
(二)校本课程系列化的探索
1.必修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我校根据学生的特点 和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教师的潜力,发 挥教师的积极性,开发一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 这些课程都是我校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目前,一、二年级 的科学与社会综合课,四年级的书法课,五年级的美术创意 课,六年级的生活技能课,四到六年级的形体课,七年级的 语文活动课、数学活动课和英语活动课,八年级的环保课,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一到高二年级的游泳课都已成系列,这 些课的教材有的是选用国外的教材,有的是与专家合作编写, 有的是老师们自己编写。这些课程都深受学生的喜欢。 ——
——袁立新《北京景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数学教材的编写与实验。我校 一直使用自编的小学语文、数学教材,教材体现了先进的教育 思想,在教材内容、教材体系和教材结构等方面颇具特色。 3.小学一、二年级综合课的试验。科学、社会综合课在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安排上,吸取了当今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和 理念。诸如科学课的小班教学、课堂游戏、分组活动、小组讨 论、室外活动、试验自主设计、方案评估、试验成果展示等等 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全身心参与学 习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社会课比较强调学生的参 与表演,尝试了“情景学习法”,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十分接 近的情境,用游戏、小品、表演、配音等方式来“激活”脑力, 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进行实践,加强学习,让孩子们在快乐 中、在潜移默化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受到启迪,从而明白 做人的道理。 ——同上
教材是国家严格控制的,须经有关 部门审定,未经审定的教材不许发给学 生。校本课程开发倡导的是从学生发展 的多元需求出发,树立课程资源意识, 走出教材至上的误区,采用课程纲要、 教学简案、专题提纲等灵活形式来整合 各种静态和动态的资源。
学科本位。“考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 要求越来越高,我正好利用校本课程来给 学生多讲些教材中没有的考试内容,加深 学生理解……”
教师本位。“某某老师写一手好字,就让他给 一年级开一门‘硬笔书法’课程吧……” “某某教研 组比较积极,让他们看看整理个什么课程吧!”将 校本课程随意地异化为师本课程。教师是校本课程 建设的主体,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这并不意味 着教师个师自身的特点, 很容易游离于学校的教育哲学之外。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出发点。许多教师认为极其 重要的课程,在学生看来就颇不以为然。因为这些课 程是教师“强买强卖”开设出来的,并非学生真正的 兴趣所在。 师本课程的误区首先在于对课程的错误理解,没 有体现课程的民主;其次在于对校本课程定位错误, 同时没有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事先没有对 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据来规划课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