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网络信息传播复杂性研究学院:商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一、前言部分网络信息传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 提出的概念各不相同。
目前, 国内外进行网络信息传播研究的学者主要来自于新闻传播学和信息管理两大领域, 新闻传播学的学者大多使用“网络传播”这一名称, 所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大多局限于新闻的网络传播方面。
而从事信息管理方面研究的学者更乐于使用“网络信息传播”这一称谓, 所探讨的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广泛一些, 突破了新闻的网络传播, 主要涉及到网络商务信息的传播、网络科技信息的传播、政府信息的传播等 [1] 。
1 网络信息传播的概念传播是人类的本性, 几乎从人类诞生起, 就有传播的存在。
但各国学者对传播一词的界定仍没有定论。
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类: 一种观点认为, 传播是传播发送者通过渠道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以引起反应的过程; 另一种观点认为, 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 化为两个人或更多的人所共有的过程。
何为网络信息传播? 所谓的网络信息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 传播活动。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信息, 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 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网络信息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 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 从而达到其社会化信息传播的目的【2】。
2 网络传播的概念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同志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
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式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匡文波在网络传播学概论中提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星系(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3]。
所谓网络传播, 其实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的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 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 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 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 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 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4】。
二、主题部分1 历史背景近来随着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依赖于网络的新型传播媒介我们称之为新数字媒体。
首先新媒体不仅仅是具有固定属性的单一载体,而是可以看作具有链接所有数字格式的能力,只要点击用户电脑上的菜单选项或是链接,使用者可以天衣无缝地从一个媒介转接到另一个。
在这种能力下,我们可以使用视频、音频、文本、电子表格、数字照片、扫描影像、Fl砒动画等一切计算机可以辨认的格式,一切都在更新更有效的方式下联合工作。
其次,新媒体说到底是个动态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所有的工作要素与我们当前的工作可以保持步调一致并且随时更新。
最后,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可以混合匹配那些最适合我们当前工作的数字媒介,我们所要做的是无穷尽的选择。
从社会网络方面来看,受众原是某特定的社会成员,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至关重要。
按照社会学的标准受众分为基本群体、参照群体、偶然群体三大类。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特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传播的受众在构成、参与传播的方式、作用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
内容分类、个人主页、博克、社区、论坛等等网络传播中特有的社会群体的划分,使得以往单一的大众概念逐渐向分众概念演化。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主体的觉醒以及受众差异和需求被越来越多地关注,“使用满足理论”承认受众接受信息具有主动性,从而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大众传播向“窄播’’演进,传播技术也逐渐由“推"至“拉”,即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接受,而是会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和使用媒介。
尤为重要的是,网络传播不仅打破了以往的传者中心论,其特有的互动性和泛层级性亦模糊了传者与受众的区别,这就为网络传播复杂性在社会网络层面的突显奠定了研究的基础[5]。
2 现状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组织理论和非线性科学的蓬勃发展,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掀起了一个浪潮,这对人们原先的还原论的认识带来革命性的新思潮。
著名科学家Hawking认为:二十一世纪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
复杂网络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将对当前国际上关注的多智能体(multi.agent)协作、群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控制等热点问题,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之,复杂网络可作为研究复杂系统、复杂性科学一个可行的切入点,并将会在生态演化、神经网络、群体智能、认知科学、自组织涌现行为、网络化系统、经济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彰显重要作用[6]。
3 发展方向近年来,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其研究者来自图论、系统工程、统计物理学、通信网络、生态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各个不同领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在不同的方向上展开了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些复杂网络的研究方向。
相信随着今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复杂网络会有更多更重要的研究领域被开辟出来[6]。
研究问题的最终目的是在于指导实践,而对网络复杂性的认识刚起步,还很不成熟,统一的研究范式尚未形成,尤其是其中涉及到人的主观隔阂该如何去量化把握,这不是简单的数学模型所能够深刻表达的。
褚建勋一直试图寻找能够基本体现网络复杂性的宏观指标体系.进而抽象出彼此建立复杂联系的几个简单要素。
通过数据分析,计算机模拟出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涌现机制和系统结构的变迁。
然而,今天的网络仍是一个新生儿,正处于不断演进过程中根多症状都是不确定的,需要更深刻的研究其本质层面的东西。
本文试图从宏观视角看信息在网络中的影响趋势。
并没有就具体个某方面展开分析。
不难发现,与网络复杂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为我们展现出广阔的天地。
例如:(1)网络传播如何在现有社会组织中自适应生长(2)传播大众传播模式与网络传播模式的融合界面(3)网络传播在社会舆论控制中的“涌现机制”(4)媒体融合现象与生态学中某些复杂现象是否存在某种必然(或偶然)的联系(5)复杂性理论、混沌管理等思想如何指导网络媒体管理与实际运作由于当前社会正处于复杂多变的混沌状态,自牛顿时代以来自然科学所形成的,具有统治地位的线性、简化论的思维方式已经暴露了它们在分析和解释复杂系统时的重大局限。
因此,传统的网络信息传播理论与复杂性研究进一步交融,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7]。
4 对网络传播复杂性问题的评述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应用不是在“原子化”状态下独立具有应用行为的, 其应用行为是由信息嵌入的不断发展演化的各种网络关系决定的, 同时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搜寻和监管网络中其他组织行动机制而存在。
网络环境下, 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网络嵌入到包含了一系列的其他组织(图书信息组织、信息用户需求) 的信息应用网络中的程度不断加深。
信息网络是相互独立, 但又相互关联的信息经济主体之间长期的、有目的的过程控制(研究人员的“求真惟实”, 管理行为的规范, 信息组织、信息构建, 应用效果的测定) 。
这种过程控制有助于净化信息源, 使得信息源的传播体与外部的应用主体对新信息、新技术、新知识的有效获取的理念和方式上形成共识。
这种信息传播网络是以开放性的信息流动为基础的, 精心维护的、持久的、构建性的信息群体, 网络中的信息群体, 共同应对动态环境, 相互协调和维护信息生产与应用行为的生态平衡, 更为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8]。
三、总结部分本文在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进行探讨,特别是要研究网络信息传播过程复杂性、网络信息传播主体的复杂性等,分析复杂系统对信息学应用研究的影响,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应用价值。
社会网络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系统的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分析,或更广泛的网络分析,为学者们提供了评估网络及其结构,组织或各种信息系统的丰富,严谨的方法。
这样的学者可以映射和分析人与人之间,团队,部门,组织,甚至地理区域或市场的IT构件之间产生的关系。
基于Web的服务,传达了呈现人际关系更加透明和可追溯的新的手段,并允许研究人员研究这些资料是如何由社会力量部署的。
用户现在可以轻松地连接到他们的朋友和生意伙伴,并保持他们知道他们的活动。
因此,他们现在可以探测查询诸如谁在同一个网络。
即使社会网络的研究已经在诸如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进行了几十年,最新的网络和相关的实时协作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机会来重新审视一些和结论有关的结构和社会行为网络的假设。
他们还提供新的计算模型和数据动态调查结构“在线社交网络。
”这种大浪,也促进了数字网络和相关网络为基础的理解决策,组织和创新信息的使用。
相关Web2.0和社会网络已知的突出概念,正在接受从业人员之间更多的关注。
学者和业界的倡导者们公认的下一代网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社会网络[9]。
四、参考文献[1] 金镇,毕强.作为一门学科的网络信息传播[J].情报资料工作,2006,(3):5-7.[2]朱慧玲.论网络信息传播与信息文化[J].现代情报,2005,(2):52-54.[3] 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12-13.[4] 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2):258-259.[5]刘弢.网络传播复杂性理论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6]张嘉龄.基于复杂网络的信息传播[D].厦门:厦门大学,2008.[7]褚建勋.Internet信息传播与复杂性研究[A].方锦清.2001年复杂性问题研讨会[C].北京: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2001.303-309.[8]孙丽昙.网络信息传播: 一种自组织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J].现代情报.2005,(5):81-84.[9]Harri Oinas-Kukkonen,Kalle Lyytinen,Youngjin Yoo.Social Networks and Informa tion Systems: Ongoing and Future Research Streams.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 mation Systems.Feb2010, V ol. 11 Issue 2, p61-68, 8p[10] David D.Clark.An Insider’s Guide to the Internet[EB/ol].http://www.cor/NR/rdonlyres/Engineering-Systems-Division/ESD-68JSpring-2006/F83E8B01 -D73D-412F-AEBC-5FD23264CD86/0/clark_insider.pdf,2010-11-10.[11] 薛可,梁海,余明阳.基于信息平衡的网络论坛传播模式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4):48-55.[12]邓香莲.文献信息分类与网络信息分类之比较研究:兼谈构建网络信息分类体系[J].情报资料工作,2002,(6):43—45.[13] 彭泰权,董天策.作为主体的受众中心模式剖析[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26(2):117-122.[1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5][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著《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