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类将定居海底?未来人类将定居海底?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创造着一个个惊人的奇迹,从最初的穴居到今日的高楼林立,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脚步飞速前进。
随着地球环境日益恶劣,探索未来居住领域成为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尽管移居太空的设想已为人们所熟知,但许多科学家认为,未来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是水下!海底基地的探索与突破海下建筑预示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场所将发生巨大的改变与颠覆。
但是,水压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每下沉10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一倍;人在十几米深处就会感觉耳痛,鼻腔痛;在更深的地方,水压足以置人于死地;无人能够赤身下潜到几百米的深处。
虽然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4000米,但人们只能在海洋表面活动,而4000 米深处的水压几乎是表面压力的400倍。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借助生活舱实现了在海底生存的愿望。
常见的生活舱有周围大气压生活舱与同一大气压生活舱。
通过大气压舱,人们可以在诸如“崔罗布斯”与“海罗波里斯”这样的海底建筑中居住、游玩。
“崔罗布斯”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海面,为意大利风卡洛斯·兹玛设计集团建造,是房屋、船只和潜水艇的结合体,无污染的燃料电池使它能够安全在水下“着陆”。
沿着它那挂露出水面的螺旋形楼梯,人们可以一直抵达海底的房间。
“海罗波里斯”是阿联酋迪拜预计建造的海底酒店,深20米,有220个房间,距海岸线300米,整个项目耗资高达5亿美元,海底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
但无论是停驻在珊瑚礁上的旅游用舱,还是人类永久的居住地,海底栖息必须简单、安全,有自我保护功能。
因为海水会腐蚀建筑的结构,海洋生物还会阻塞建筑的管道、通风孔,在外墙上覆盖厚厚的粘液。
而且,海下世界变幻莫测,潮涌、湍流、洋流等,都是建筑执行期间所要解决的难题。
另外,海底房屋需要解决空气和淡水的问题,成年人每天呼吸1.1355万升空气,摄入2.5升淡水,因此,足通过再生循环等途径获得能量。
其次,还需要处理一份永远不会结束的垃圾清单,其中包括人类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固体或液体排泄物,以及生活垃圾。
至于那些长期在深海作业的工作人员,还必须克服幽闭恐怖症和孤独感,正确处理某些机械和自己身体出现的紧急状况。
由于人在海下的深度超过15米后,氧气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时就需要呼吸一种特殊的混合气体。
返回海面时,如果浮出水面速度过快,氮气还会在人体内形成气泡并堵塞血管,使人患上减压病,很多患减压病的人要么死掉要么残废,因此,患减压病后,必须进入密封舱进行治疗,舱内会重新恢复水下的压力,然后,通过稳步降低压力,把人体内气泡缩小,最终通过氧气排除这些气体。
人类实现探索海底目标的第一步早在数千年前,人类探索海洋的行动就开始了。
19世纪,海底探索先驱查尔斯曾发明一种导管,将新鲜的空气和声音讯号传递到海下几十米的地方,并把它和一个密封的潜水钟连接,用于水下维修和打捞失事船只。
查尔斯生于巴哈马首府拿骚,1912年,查尔斯的儿子约翰·欧内斯特·威廉森在原有装置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一个装有一面很大的漏斗形玻璃窗的观察舱,他将观察舱与潜水钟结合后,用于水下摄影,这就是“摄影球”。
摄影球可在海下停留40分钟左右,1916年,威廉森用它拍摄了第一部海底剧情片《海底两万里》。
这部影片上映后,风靡一时,让人们进入了一个认识新知的领域。
西尔维娅·威廉森·门罗是约翰·欧内斯特·威廉森的女儿,至今,她仍保存着这个摄影球。
它不仅是一个在探索海洋领域中做出巨大贡献的装置,而且,对于门罗来说,它还具有见证成长的特殊意义。
摄影球的上面有个大管道与水面相连,门罗出生9周后,她父亲便带着她顺着管道的梯子爬下去,摄影球中的工作人员手递手把她传递到40英尺的海下。
之后,她父亲把她捆在他的背上。
当时,有很多鲨鱼来回游动,但当时的门罗并不知道这种生物为何物,或许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只是充满了好奇。
后来,她在海洋中睡了一觉,很快,这副童话般的照片被刊登在各类报刊杂志上,记者们都叫她“小船长”。
作为最原始的海底房屋,摄影球让世人对定居海底的可行性充满希望。
遗憾的是,这套装置存在一定缺憾,由于空气是通过一个软管开口从海面进入的,并与海平面保持相同的大气压力,因此,如果软管或玻璃一旦破裂,哪怕一个微小的裂缝,只需几秒钟,海洋就会吞噬人们。
第一位水下建筑师打破水下人类生活新记录20世纪40年代,雅克·库斯托开始利用蛙人设备探索水下王国。
雅克·库斯托拍摄了很多海底纪录片,吸引了数百万观众。
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让·米歇尔·库斯托继承了父业。
让·米歇尔·库斯托一直想成为第一个水下建筑师。
1962年,他在法国马赛红海岸边,建成了自己的第一个长期海下科研生活舱“康谢夫”。
在康谢夫生活舱中,让·米歇尔·库斯托等人创下了水下人类生活的新纪录,5名潜水员在10米深的海下度过了30天时间,另两名潜水员还在海下25米深的地方,生活了整整7天。
今天,虽然红海中只遗存着康谢夫II代的残迹,但它仍然昭示着过去的辉煌。
就在让·米歇尔·库斯托进行海下科研的时候,美国海军也开始了在这个领域的探索。
在大西洋彼岸的百慕大群岛海域,美国海军建造了“海底实验室”。
1964年,4名美国科学家进入实验室,在海下58米处生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海底生活计划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1965年,“海底实验室2号”被投入南加利福尼亚海湾62米深的海底。
除了一个17平方米的起居室,里面还配有热水器和冰箱。
在这个舒适的环境中,潜水员斯科特·卡朋特连续生活了30天。
他在这个看似狭小的空间里,没有受到任何限制,他随心所欲地生活,在床铺上享受美味的食物,收听优雅的音乐,不时翻阅书籍,几乎与陆地上的家没有区别,他唯一遗憾的是,妻子不在身边,否则这个海底之家就更完整了。
至今,斯科特对当时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他记得,当他躺下休息的时候,迷迷糊糊中倾听着暗礁发出的细碎声,或在半梦半醒间,透过床脚的大窗户看着鱼儿游来游去窥视着他,感觉十分不可思议。
但1969年发生的一幕惨剧却导致了海底实验室被搁浅在历史的角落。
当时,“海底实验室3号”在加利福尼亚海湾185米深的海底处,突然出现小规模的氮泄露。
在进行查修时,一名研究人员被一个有缺陷的校准器夺去了生命。
这次重大事故,使得所有工作都被取消。
生活舱中曾进行世界上第一例外科手术在佛罗里达蔚蓝的海湾内,还有一个海下栖息舱——“宝瓶座”。
宝瓶座距海岸线5公里,重82吨,长14米,被固定在近20米深的海底,上面则是一个繁茂的珊瑚礁。
迄今为止,宝瓶座已与各种藻类和积垢共同生活了20年。
生活舱里有可容纳6人的休息室,有配餐室和食品柜,还有卫生间和工作站,以及与陆地联系的通讯设备。
宝瓶座建于1986年,主体由两厘米厚的钢板制成,外层船体上覆有一层一厘米厚的绝缘层。
科学家们在这里研究海洋、全球气候变化给海洋带来的影响,以及在未来深海基地将会需要的水下医疗技术。
宝瓶座是一个周围大气压舱,被称做“月池”的舱口向海洋开放,那里的大气压是海洋表面的2.5倍。
许多研究项目都在舱体外完成,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自由进出,研究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潜到海底或是在暗礁上做研究工作。
如果研究染员返回水面时,不想花费太长的时间进行减压的话,那么,只能在宝瓶座里待上80分钟。
尽管宝瓶座可以通过软管从海面摄取空气,但为了防备万一,每个研究人员都有备用氧气罐。
舱里还设有一个叫做眺望台的避难所,有独立的氧气来源。
在宝瓶座上,先后有400名研究人员完成了70多个科学研究项目。
但每天他们仍要面临一些琐碎的挑战,比如,他们需要把补给沿着管道拖到湿漉漉的房间里贮存;在狭小的空间里解决个人排泄和卫生问题;忍受脱离阳光和新鲜空气的心理隔绝感……所有这一切,都使这里成为太空旅行模拟试验场。
因为宝瓶座的空间环境与探索太空的环境十分相似,因此,宝瓶座的另一项任务是在水下进行太空紧急医疗演练。
宝瓶座上曾经进行过世界上第一例海底外科手术。
梅兰·安瓦里是远程电视外科手术的权威,他在加拿大安大略市圣约瑟夫医院里通过卫星的传送,指导一位潜水员执行手术。
这起将小型解剖刀与大型卫星连接到一起的历史事件,可谓人类探索海洋的里程碑事件。
同一大气压环境可克服海底各种挑战虽然宝瓶座为人类探索海洋创造了非凡的条件,但周围大气压生活舱也许并不是未来人们想象的海底居住点、实验室、度假村、及海底城市的基础。
周围大气压生活舱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海水的压力相同,但越潜往深处,压力就越大,犹如一只倒置的玻璃杯,让人完全暴露在巨大的深海压力下,而且,在返回海面前,潜水员必须经过一个减压过程,而则可以省去这一步骤,因为同一大气压生活舱的压力则与海面上的正常大气压相同。
海底就游弋着成千上万个同一大气压生活舱——潜水艇。
但早期的潜水艇大都不安全,对海底世界的探索也是以战争为目的。
比如,南北战争时期的“亨利”号潜艇,就曾使3名船员丧命。
船员们几周甚至几个月都在挤在充斥着噪音和热气的空间里,生活空间被压缩到一张床那么大,个人隐私像阳光和新鲜空气一样无影无踪,就是最大的潜水艇,也容易让人患上幽闭恐怖症。
1969年,NR-1潜水艇出现,将潜水艇的设计目标推向了更高层次。
NR-1潜水艇与凡尔纳笔下“鹦鹉螺”号最为相近。
NR-1长约30米,体型较小,下潜深度接近1000米,是“导弹发射”潜水艇和“侦察”潜水艇下潜深度的两倍。
从打捞失事战斗机的残骸,到机密的冷战冒险,可以说无所不能。
NR-1本身自带的核反应堆还可以提供无限能源,只有在食物告罄时,它才会浮上海面。
一般来说,它会在海下至少持续工作21天左右。
NR-1充分证明了同一大气压环境能够克服深海生活的各种挑战。
无论是在海下,还是在太空,同一大气压的优点远远大于周围大气压。
在距地面300多公里处的国际太空站,就是一个密封的同一大气压生活舱,即使执行一年的任务也不会有任何减压需要。
开发海底城市胜过开发太空领域“艾德贝尔”号也可以证明同一大气压海底基地存在的可能性。
“艾德贝尔”号为现年30岁的卡尔·斯坦利所制。
斯坦利曾在“艾德贝尔”号上停留过17个小时,3个球形吊舱的设计完美地消解了深海带来的压力。
斯坦利15岁时就建造了他的第一艘潜水艇“海虫”,这艘潜艇被3个国家下潜过550多次。
斯坦利本人曾带领游客在加勒比海水中潜水接近1000次,最深可达900米,是那些耗资几亿美元建造的作战潜水艇下潜深度的两倍。
最新的一个水下居住区“温特贝斯阿尔法”,也是同一大气压生活舱,即使下降到3000英尺的海底,人们还是可以像在陆地上一样行动自如。
对同一大气压的充分利用,唤起了众多探险家建立海底城市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