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因为你想赢1

因为你想赢1

因为你想赢周谭吉(雅礼理科实验班1501)尊敬的吴校长、亲爱的老师们,学弟学妹们,你们好!非常感谢吴校的厚爱和信任,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

我叫周谭吉,曾是雅实1204班的一员,初三时以综合排名第一直升雅礼中学,现在雅礼1501班,也就是竞赛班,即传说中的竞赛党——物竞党。

关于学科竞赛,我会在后面给有这方面意向的同学作介绍。

其实早在今年六月份,汤慧老师让我召集雅实在雅礼的第一届学长给学弟学妹们拍摄祝福视频时,我就想,如果一定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话,我更愿意将我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想和大家分享。

接到这个任务,我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两年前,这个时间的我在做什么?2014年的11月,在雅实2012级的学生群疯转着这样一条说说:是的,因为我想赢!每天不足六个小时的睡眠两天用完一支的中性笔无数杯速溶咖啡下活蹦乱跳的我们当我穿过黑暗的黎明走向教学楼时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在透支着生命但命运给了我一巴掌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果你想赢是的,因为你想赢!你想赢得2014级宝贵的直升机会!你想赢得中考6A!你想超越自我,你想赢得精彩赢得漂亮!相信这同样也是在座各位的梦想与信念!一、梦想与信念(一)梦想关于梦想,大家会想到马云那句经典台词:"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怎么办?"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梦想,梦想也并非是一成变的。

十二岁以前,我的梦想是做外交官,外交官的梦想支持着我到现在为止认真上好每一次英语课,坚持英文阅读和积累,并在去年的Spelling Bees英语拼写大赛中战胜高二国际部的一名女学霸夺得全校总冠军。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首先,竞赛班的高二相当于高考班的高三,一切以竞赛为主,所有与竞赛无关的均视为奢侈品,所以竞赛组翘课、期中、期末缺考均为常态。

从不听课,以刷题为己任的竞赛党比比皆是,多听一节课你就比对手少刷40分钟题,这个大家懂的!其次,在高手如云的雅本,英语比赛作为传统强项,向来就是国际部出国党们的囊中之物,其中不乏托福成绩118、119分的高手参赛,而该女学霸是我当时在模拟联合国的顶头上司,对冠军志在必得,扬言就是冲着冠军来的,作为一名竞赛党能险中取胜,绝非像现在讲起来这样的轻描淡写。

)进了雅实,成为"雅三代"——即家族中的第三代雅礼人,直升雅本成了我的梦想。

幸而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得以美梦成真。

加入1501班,冲击清北成了所有竞赛党的终极目标。

在我对清北还没来得及分清东南西北(当然也就更没资格挑三拣四)的时候,我有幸看到了北大的招生宣传片。

可以说,正是这段十多分钟的《星空日记》,坚定了我的北大梦。

短片的主人公何小冬,家里很困难,长得也很困难,梦想更是让人很为难。

属于那种在电视剧里最多就能活两集的人物,典型的生下来就没有抓到一手好牌,只能打好手里烂牌的人。

通过不懈努力,作为北大经济学院的高材生,毕业时全班第一个获得国际投行的邀请,可他内心最真的梦想却是选修的天体物理——一个做梦也想摘星星的人。

"如果要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做一个选择,那么就让梦想比现实高那么一点点吧!"何小冬的最终决定给了我启迪。

很多时候,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我们的现实。

所以,我们会拿什么来定义一个人,是他所处的位置?不,是他前进的方向!进入北大物理学院,同时选修法律的梦想,支撑了我继续奢侈一把——每天凌晨半小时的阅读,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全球通史等让我如饥似渴。

其实,哪怕一开始你的梦想并非很明确,但只要你永不言弃,你心中最真的梦一定会越来越清晰;只要你努力做好每一天,你就一定会站在离梦最近的地方,愿与在座的同学们一路同行。

(二)信念信念与梦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必胜的信念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先决条件。

很久以前,妈妈告诉我一个法则——吸引力法则,如果能在心中想着你想要的,让它成为你的主要思想,并且为了达到它付出实际行动,那么你就会把它带进你的人生。

这听起来似乎很玄,我第一次听到时甚至担心我妈会走火入魔。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在一本外国科学杂志上看到:科学家科恩于1968年首次测到脑电波产生的脑磁场,证明了人的思考过程伴随着电磁波的发射,其发射频率在每秒1-30次之间。

当你思考的时候,那些思想就会发送到宇宙中,它们会与所有相同频率的同类事物发生共振吸收。

所发出的思想,都会回到源头,而那个源头,就是你自己。

目前的主流科学认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差别是,人有能识辨的心,能够使用自由意志来选择自己的思想,人拥有刻意去思考,用心智创造出自己整个生命的力量。

如果你留意,你就会发现,心智和意念的力量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努力与超越(一)努力谈到努力,就不能不讲讲它和智商的关系。

很遗憾的告诉大家,就是有那么一种人,他不需要努力,上课不听课,下课也不做作业,一考试就考年级前十几二十名,你对着答案还看不懂的题目,他能做得比答案还巧妙,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将事情做到完美、极致。

我们一般称之为"智商碾压"。

然而,我想强调的是,以目前中考和高考所要求的能力来看,还根本轮不到我们来拼智商。

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做到"、"努力可以抹平智商间的差距"这两句话,在中考阶段是完全适用的,在高考阶段也基本适用。

所以,目前对于绝大部分需要冲6A,冲直升的同学来说,是可以通过努力考到6A,甚至是直升进入雅本的。

到了高中,通常情况下是这样的:年级前十、前二十,每次都有40%以上的新面孔,年级前五十的比率更是超过半数乃至更高,年级第一更是轮流坐庄,目前为止,绝不重样。

就连平行班的同学闯进年级前五十、前一百的情况也举不胜举,以至第一个学期后,年级组来了次理实班、平行班的大调整。

现在想想,并非是他们智商突然爆发,而只是他们的努力再努力。

相对而言,竞赛对智商的要求高很多,同时对努力的程度要求也更高。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大学科,要求大家提前学习大学、研究生甚至更深层次的东西,通过参加全国性的学科竞赛考试,以获取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的降分资格,成绩优秀者可以降一本线甚至直接保送。

在目前靠裸分进清华、北大日益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走竞赛这条路也不失为一种途径。

然而,竞赛所需要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与之对应要求的是超强的能力和逻辑思维。

同时,以目前大家的努力程度来看,也还轮不到我们来拼智商。

因此,努力一定可以克服你在天赋上的不足。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智商比你高的人,他比你更努力。

就比如说我心目中的大神——蔡子星,人称蔡神,全国物竞党全部伏地膜拜之神,物理竞赛吧的吧主,曾来雅礼讲课。

用他的塑料普通话来说:"初中在乡里中学,毕业被‘抓’到华师一附中,初三一个暑假学完高中数理化所有内容,然后我们老师给我们考了套当年的高考数学卷子。

当年比较难,班上平均分‘只有’143,我好像也‘只’考了145。

"其他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很多题目、应该说所有题目,他一般看一眼,就出答案,至少出思路,并且给出难度等级。

还有很多难以理解的东西,他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给你说明白。

蔡子星真正的核心功能是可以不断的爆发出新的题目。

"也就是说他的思维速度、思维深度以及思维的创新性目前全国无人能及。

刚入行不久,他就婉拒学而思百万年薪,自创质心教育,教学赶超物竞届三大泰斗级人物,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我们再来看看他搞竞赛时的作息表:6:00起床6:00—7:00晨练(跑步3-5km)7:00—8:00补语文英语作业8:00—10:00文化课10:00—22:00物理竞赛22:00—26:00化学竞赛这样一个声称每天只需睡四个小时,如果做题累了,就去换换脑子做一两百个俯卧撑、跑个三五公里回来,同时兼顾物理、化学两项竞赛的大神,对我们来说,绝对是智商、体能与努力的三重碾压。

所以,如果你想赢,就只有努力到神灵都出手相助的地步。

因为谁也不是天生就有着无坚不摧的洪荒之力,很多时候,逼着我们往前走的,不仅是前面的诗和远方,更是身后的万丈深渊。

(二)超越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所谓超越,就是在不断挣扎中努力攀爬。

下面给大家讲一讲我自己的故事吧!2015年6月25日,雅礼夏令营开营,我选择了物理竞赛。

一如往届,物理是最热门的学科(顺便做下广告啊),近130人,连南栋321会议室都座无虚席,以至我每次都要靠提前放书包去占前排的座位。

在高考难度的考试中,我考了152分(满分160),当时竞赛教练蒋老师将我还算工整的答卷给130位同学每人复印一份的事儿,至今我仍记得。

几次选拔考试下来,物理组从130人到80人、50人、30人,用蒋老师的话说:"每个人干掉周围的三、四个,你就留下来了。

"但此刻我的竞赛成绩却在不断地下滑,从曾经的152分,到排名第七的72分,直至静力学26分,动力学39分,列于全组倒数第二。

无力感、无助感侵袭着我的每分每秒,书也看不懂,题也做不出,直到有一天回到家,我坐在地上大哭了一场,开始怀疑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度过此等难关,甚至,想到过放弃。

从小到大,妈妈一直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没有一次例外。

她让我平静下来,告诉我:"我们尊重你的选择!"并让我认真思考、权衡,最终结果是:决定再咬咬牙,坚持一阵子!现在回想,当时正是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坚持了下来。

那时我唯一的心愿:只求在物理组生存。

"如果你要找回信心,那就考一次好的来证明你自己!如果你竞赛暂时不行,那就在文化中考一次好的来证明实力!"吸引力法则不断提醒着我,果然第三次月考年级第七,期末考试年级第一。

文化再次证明了我实力的同时,电磁学考试排名第十,也让我稍微提升了自信。

随后迎来了第一个转折点。

高二物理组请了省队教练卢竞老师来雅礼上课,他出了一道题计算普朗克常量的题目,我很快报出了答案,"加油,我很看好你!"卢老师的话,无疑鼓励了似乎刚刚才找到方向的我。

就这样,我又默默地坚持了六个月,第二个学期期末考试将至,物理组内的选拔考试也来临。

物理组就是这么厉害,期末考试前两周连考四次物理,第二天期末考试,前一天晚上照样上新课,逼得你不敢也不能复习文化。

第二期期末文化考试我依然保持年级22,同时在竞赛组的情况也开始好转了。

富阳结业考试中,我和组里老牌高手们一起获二等奖。

在杭州的第一次考试(全国两三百人的夏令营),我居然出人意料地以128分第二,第二次考试81分第二,两次总分209,超出第二名9分名列第一,令人难以置信地获得了我心仪已久的奖品——印有蔡神图像的文化衫。

回到长沙,物理组大大小小连续十余场考试,我仍在一路摸索。

8月13日静力学67分名列第二,正是我之前最薄弱的一项(就是之前考26分那次);8月17日运动学80分第二;8月19日动力学79分第一,三次基础知识的考察让我找回了力学的自信;第四次考试刚好遇到两道我有疑问的题,仅有47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