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标准格式

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标准格式

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标准格式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民的心理特征分析姓名学号 09156001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中国·合肥二o一三年五月摘要在西部大开过程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经济水平、生活状况、社会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城乡的差距也在不断地拉大。

农民的传统心理和现代心理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他们的心理开始表现出很多杂糅交错的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的变化或轻或重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冲击着西部地区的传统小农经济和小农意识,再加上各种因素纵横交错,它们诱导着农民的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一切的变化发展都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

对当前的整个西部农村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农民心理特征目录一:引言 (5)1项目的研究意义 (5)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6)二: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民心理特征 (7)1农民心理中传统与现代并存 (7)2市场意识与小农经济并存 (7)3开放开发的意识与保守的思想并存 (8)4苛求平等的信念与服从意识并存 (8)5自我觉醒与身份焦虑并存 (8)6科技兴农意识与迷信意识并存 (9)三: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民心理特征成因分析 (9)1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村市场经济与小农经济并存的必然 (9)2 西部大开发的过程是传统观念受到极大冲击的过程 (9)3 西部地区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在基层建设中迷失、腐化 (10)4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10)5 西部地区农民自身素质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10)四: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10)1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11)2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1)3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的思想教育,树立新观念 (12)4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 (12)五:小结 (12)六:参考文献: (13)英文题目 (14)英文摘要 (14)英文关键词 (14)致谢 (14)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民的心理特征分析09应用心理冯玉山一:引言1项目的研究意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即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的因素。

近13年里国家不断深化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建设新农村政策,在此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水平,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农民的心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人们对这一切的变化的意见和判断并不一致。

总体而言人们表现为对其的心理问题。

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的特征具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形成一个人脾气暴躁、性格外向,其含义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看到这个人的一些行为表现,才产生这样的评价,所以,心理特征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在个性结构中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个性倾向性的制约。

例如,能力和性格是在动机、理想等推动作用下形成、稳定或者再变化,也需要依赖于动机和理想等动力机制才表现出来。

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使个体表现出时间上和情景中的中一贯性,体现个体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农业产业化以来,由于社会文化大变迁的冲击,农民心理及意识观念总体上表现出了“较现代”的倾向,但同时农民的人格现状复杂多变,心理长期处于失衡、失范和失控的矛盾状态之中。

因此我做了这次尝试性研究,做这样一个尝试性研究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我一直以来的一种对农村的感知,同时也来自于我对农村变化的亲身感受和观察。

我的家乡被誉为“中国飞天故乡”从这个名字上不难看出它是一个被国家政策影响改变较大的地方,所以农民的心态也就有了充分的表象。

我从小生于农村,可以说见证了这座地处西北贫困地区小镇的落后、发展与繁荣。

特别是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农业产业化浪潮席卷这里的时候,作为小镇的居民,我又一次经历了这个乡土社会旧貌换新颜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还远没有结束,正在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地激烈进行着。

可是伴随这个过程的动荡与变迁对这个小社会以及它的居民们却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影响!而且它自身仍然在高速变化和发展着。

所以,我是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开始了一次“发现”的旅行。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罗吉斯在《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写道:“对农民缺乏了解造成了许多发展规划的失败,规划者把失败的原因归为农民的不合作,他们对农民很失望……尽管从概念上我们很容易区分农民,但我们缺乏对农民整体的、科学的、可靠的理解。

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研究农民”【1】。

农民心理,即农民群众的认知、情感、思维,及其在农村社会、农业经济活动中的表象。

它既不同予一般心理学研究人类一般的心理,又不同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人的心理。

它探索农民个体心理与农民社会存在的关系,也探索农民心理奥秘,寻求指导农民心理的渠道,防止不良社会影响,提高科技推广的效能,提高对“三农”(即农村、农业、农民)的领导艺术,达到农村精神文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思想提高的目的。

农民心理现象是农村、农业的客观现实的反映。

在广大农村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着农民的个体差异,而且每一个农民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存在着差异。

在农村社会中,农民阶层内,有的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甚至成为人杰;有的却终身碌碌无为,甚至镣铐加身;还有的由于内心感情脆弱,经受不起强烈的感情冲击而产生“变态心理”【2】。

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是渐进式改革,虽然今日中国农民的生活在很多方面捆在市场上而不是土地上,但是要实现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却非一日之功,这就决定了农民心理对于市场经济改革的适应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其中对市场经济伦理的认同和认知的程度反映了农民对市场经济适应性高低,据2006年1月至2月间,南开大学课题组组织了一次以农民认知现状为主题,涉及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民的问卷调查显示:认同度最高的是“互相尊重”,以下依次为“诚实”、“守信用”、“平等相待”和“自信”,占比分别为89.9%、83.5%、82.9%、82.9%、77.2%。

这些数据反映出农民与人交往时最看重的是“互相尊重”和“诚实”,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保持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值得肯定,但这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经济新伦理还有距离,同时也反映出农民总体的市场经济生活参与程度还较低,市场经济信用意识的树立还需要随着生产、生活参与程度的提高而深化。

所以吴志明研究认为,当前部分农民心态是畸形的,它突出表现为:政治态度上的冷漠心理;经济意识上的守旧心理;行为规范上的逆反心理;道德法制上的淡薄心理;生活方式上的迷信心理【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改革就必须研究农民心态,只有从农民的所想所要出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正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把握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在经历这一变化之后的社会心态。

从总体来看,当前农民的心态基本上是良性的。

当然,心态是复杂的,西部地区农民的心态也有自己的变化发展特征。

二: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民心理特征1农民心理中传统与现代并存当前西部地区农民的完整心理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现实世界里呈现出来的心理;另一部分是潜藏于心灵深处的一种传统的意识,它往往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获得一种历史的心理。

这两种心理或隐或显地对西部地区的农民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具体表现为农民心理中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糅杂并存、砥砺交错。

西部地区农民在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的过程中,在思维、认知、情感方面发生变化,带有部分市场经济文化的特点。

但是他们由于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又具有传统农民的心理特质,体现出了二重性:封闭保守意识和开放进取意识、平均主义和竞争心态、轻利与求利心态、知足常乐心态与创新意识、对乡土的眷恋心理与流动欲望等。

这种存在状态实际上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农民心理二重性。

它也是西部地区农民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最基本的心理特征。

2市场意识与小农经济并存随着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西部地区的农业从以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市场经济转化,一部分农民群众的思想也逐渐从长期自给自足是封闭的小农经济思想和生产模式中走出来,一大批以市场为需求、以效益为追求的“专业户”、“农民企业家”、“打工族”不断涌现。

然而,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小农经济思想在现代农民中并没有完全清除。

西部地区贫困农村受农耕文化禁锢时间久、程度深,不少农民习惯了这种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意识,安于现状、小富即安,而对科技知识、对商品经济的渴望淡薄,不愿接受新鲜事物,这与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

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地区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小农经济的意识也在农民心中发生改变,这样一来西部地区农民就开始逐步适应市场经济。

因此,从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来看农民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开放开发的意识与保守的思想并存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农村出现了“打工经济”和“凤还巢”现象。

从大众传媒中看到外面的世界,从先走出“山门”的民工身上感受到的明显变化,大部分农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农民逐步从过去安于现状的惰性和因循守旧的惯性中醒来,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接受农村贫穷落后的现实,外出“淘金”闯天下的意识不断增强。

当然,这种闯荡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同时,一些早年出去务工的“打工仔”“打工妹”通过打工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带着资金技术和思想观念投入到新一轮的西部地区开发中来。

但是,从整体看来,西部地区农民的开放开发的意识还是有限的。

他们中的大多数尽管有着改变传统观念的强烈愿望,但新的路该怎么走、靠什么走,他们完全不知到从何了解,因此他们更多地是停留在一种想象性的模糊意识当中,既定的古老的观念和秩序难以超越。

这种传统保守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束缚,又形成了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

4苛求平等的信念与服从意识并存。

随着西部地区农村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全民普法教育的深入,特别是农民文化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农民群众对某些政策的弊端,对部分基层干部不得体的言行不再一味地忍让、盲从。

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稳步推进和政务、村务公开的制度化,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神秘化,国家干部身份也不再像过去一样耀眼,过去那种等级尊卑意识在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农民心中日渐淡化,群众上访、民告官时有发生,以致于许多农村干部都头痛,称如今的农民不好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