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编号:19194052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采油气工程单项组完成日期 2019 年 4 月 17 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作品简介本方案为XX油田采油气工程方案,根据SY/T 6081-2012《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编写规范》,应用Meyer压裂模拟软件完成了对该区T井压裂方案的设计,应用自编软件“压裂液返排优化设计系统”,对压裂液返排进行优化,应用pipesim软件完成了采油气工程方案设计,全文共10个章节。
第1章节为油田概况。
本章介绍了油田地理位置、地层情况、构造和储层特征,温度、压力数据,以及实验和现场获得地层、原油、天然气参数。
第2章为完井设计。
本章分析了常用完井方式的优缺点、计算了井筒出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油田经验选择了套管射孔完井方式。
第3章为套管设计。
本章在所给井深结构的基础上,根据SY 5724-2008 《套管柱强度与结构设计》和《API 套管强度数据》对套管进行优选。
第4章为射孔工艺设计,本章基于为达到最大油井产能的目的,对影响射孔参数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优选了射孔参数,对射孔后的套管强度进行了校核,对射孔配套设备做出了选择;根据储层特性,以保护储层的原则,对射孔液类型进行优选。
第5章为压裂设计,本章利用Meyer软件对施工参数和泵注程序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利用自编软件“压裂液返排优化设计系统”对压裂液的返排进行了优化。
第6章将为采油采气设计。
生产阶段分为自喷阶段和人工举升阶段。
自喷阶段利用pipesim软件,建立生产系统模型,模拟生产阶段,设计出合理的油管尺寸和油嘴尺寸;人工举升采用的是有杆泵举升方式,并对有杆泵举升方式的设备做出了选择。
第7章为防蜡、防腐设计。
防蜡设计是根据原油高含蜡的特点,分析了蜡的形成机理,清、防蜡的方法,预测了蜡开始析出的井深,并作出了具体的清、防蜡措施;防腐设计主要介绍了油田上常见的油套管腐蚀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具体的防腐措施。
第8章为生产管理及HSE。
第9章为经济评价。
主要从投资费用估算、操作费用估算和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三个部分对T井进行经济评价。
第10章为推荐方案。
目录第1 章油田概况 (1)1.1 地理环境 (1)1.2 地质特征 (2)1.2.1 层序地层特征 (2)1.2.2 构造特征 (2)1.2.3 沉积特征 (4)1.2.4 储层特征 (5)1.2.5 砂体连续性及厚度变化 (5)1.2.6 油层发育特征 (7)1.2.7 油藏类型 (7)1.3 储层物性 (7)1.3.1 储层四性关系 (7)1.3.2 储层孔隙结构 (10)1.3.3 储层流体性质 (11)1.3.4 地层水性质 (11)1.4 渗流特征 (11)1.5 油藏温度与压力 (12)1.6 地层敏感性 (13)1.7 岩石力学参数 (13)1.8 井身结构参数 (14)1.9 基础数据小结 (14)1.10 引用标准及规范 (14)第2 章完井方式选择 (16)2.1 常见的完井方式 (16)2.2 完井方式选择原则 (17)2.3 完井方式的选择依据 (18)2.3.1 地层出砂 (18)2.3.2 井筒力学稳定 (20)2.3.3 气顶、底水 (20)2.4 完井方式选择 (21)第3 章套管设计 (24)3.1 套管结构设计 (24)3.2 套管强度设计 (24)3.2.1 设计的原则 (24)3.2.2 套管强度设计 (24)3.3 套管螺纹选择 (27)3.4 套管设计结果 (27)第4 章射孔工艺设计 (28)4.1 射孔方式选择 (28)4.2 射孔参数优选 (33)4.2.1 射孔参数对产能的影响 (33)4.2.2 射孔参数优选 (35)4.3 射孔枪选择 (40)4.4 射孔弹的选择 (41)4.5 合理射孔负压值得确定 (42)4.6 射孔液优选 (43)4.6.1 射孔液类型 (43)4.6.2 射孔液选择 (44)4.7 射孔对套管强度的影响 (44)表4.10 T井各射孔层段的套管强度降低程度结果表 (46)4.8 射孔工艺设计结果 (46)第5 章压裂增产工艺设计 (47)5.1 压裂增产工艺 (47)5.1.1 压裂施工准备 (48)5.1.2 压裂作业施工流程 (48)5.2 压裂液材料优选 (50)5.2.1 压裂液的作用及性能 (50)5.2.2 压裂液分类 (51)5.2.3 压裂液添加剂 (54)5.2.4 压裂液优选 (54)5.3 支撑剂材料优选 (55)5.3.1 支撑剂的作用及性能 (55)5.3.2 支撑剂分类 (56)5.3.3 支撑剂优选 (57)5.4 压裂施工参数设计 (58)5.4.1 Meyer软件简介 (58)5.4.2 T井储层特性及完井参数 (59)5.4.3 压裂液及支撑剂配置 (60)5.4.4 施工参数优化及施工泵序 (60)5.5 压后返排优化设计 (70)5.5.1压后返排工作制度优化设计 (70)5.5.2 压后返排液处理 (72)5.6 作业应急预案及施工要求 (73)5.6.1 作业应急预案 (73)5.6.2 压裂QHSE要求 (75)5.7 压裂改造储层保护 (78)5.7.1 压裂对储层的伤害机理 (78)5.7.2 储层损害防护措施 (80)第6 章采油采气设计 (82)6.1 自喷设计 (82)6.1.1 软件模型 (82)6.1.2 自喷能力判断 (82)6.1.3 油管尺寸选择、 (83)6.1.4 停喷压力预测 (84)6.1.4 油嘴直径的选择 (85)6.2 油管设计 (86)6.2.1 油管设计原则 (86)6.2.2 T井油管选择 (86)6.2.3 油管质量检验 (86)6.3 人工举升 (88)6.3.1 人工举升设备 (88)6.3.2 人工举升方式优选 (91)6.3.3 有杆泵采油系统设计 (94)6.3.4 气锚的选择 (96)6.3.5 抽油杆扶正器 (97)6.3.6 设备的安装 (98)第7 章清防蜡、防腐 (99)7.1 影响结蜡的因素 (99)7.2 油井防蜡原理 (100)7.3 清、防蜡措施 (100)7.3.1 从生产制度上控制蜡结晶 (100)7.3.2 从工艺上进行清、防蜡 (100)7.4 T井结蜡预测计算 (102)7.5 清防蜡措施 (103)7.5.1 清防蜡工艺选择 (103)7.5.2 清、防蜡设计 (103)7.6 防腐 (106)7.6.1 腐蚀的原因: (106)7.6.2 影响腐蚀速率的因素 (107)7.6.3 油井腐蚀特点 (107)7.6.4 防腐方法 (108)7.6.5 防腐设计 (110)第8 章生产管理及安全防护 (111)8.1 生产管理 (111)8.1.1 油气田生产管理 (111)8.1.2 有杆泵采油井的管理 (112)8.2 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 (114)8.2.1 遵循规章 (114)8.2.2 安全须知 (114)8.2.3 作业主要危害 (116)8.2.4 健康保障 (116)8.2.5 环境污染治理 (117)第9 章经济评价 (119)9.1 油藏经济评价的依据和方法 (119)9.2 投资费用估算 (120)9.2.1 前期研究费用估算 (120)9.2.2 完井和生产设备投资估算 (120)9.2.3 改造和废弃费用估算 (120)9.2.4 其他投资 (121)9.3 操作费用估算 (121)9.4 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估算 (121)9.4.1 销售收入 (121)9.4.2 税收 (122)9.5 估算结果 (122)9.6 财务评价 (122)9.7 不确定性分析 (124)第10 章设计结果 (125)10.1 油田概况 (125)10.2 完井方式 (125)10.3 套管设计 (126)10.4 射孔方案 (127)10.5 压裂增产工艺 (127)10.6 采油采气设计 (128)10.7 清防蜡、防腐 (130)10.8 生产管理以及HSE (130)10.9 经济评价 (130)参考文献 (132)第 1 章油田概况1.1 地理环境现有XX油田某区块,其上边界为断裂,该区块地面海拔260m~275m,地表平坦,为较松软碱土层覆盖。
气候干燥、多风,温差较大,寒潮发生频率较高。
年平均气温为9.2℃,历年气温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区温度最高可达43℃,最低可达-38℃。
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防烈度为7度远震。
该区块内有W1-W13共13口井,其中W1、W2、W4、W5、W7和W11为注水井,现新增一口采油井T,井位分布见图1.1。
图 1.1 油田某区块井位分布图该区附近分布有公路,交通便利。
通讯网络均覆盖该地区,通讯发达。
管线接入点与W8 井的相对位置见图1.2。
图 1.2 油田某区块已建管线示意图1.2 地质特征1.2.1 层序地层特征本区钻遇地层主要为三叠系XX组地层,三叠系XX组地层从上到下主要分为A和B两个砂层组,具体的层序地层分层结果如表1.1所示。
表 1.1 油田某区块层序地层分层表1.2.2 构造特征本区块为西北倾向东南的单斜构造,顺下倾方向地层逐渐变陡,地层倾角为3°~30°,整体上构造形态比较简单,内部断层不发育。
该区断裂构造特征:区块北部发育一组NEE-SWW走向的断裂构造,断层性质为逆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北北西,倾角自上而下由70°变为20°,垂直断距为300m~600m,属于沉积同生断裂,最高断开层位为侏罗系上统,构造剖面图如图1.3。
该区及邻区的井震联合剖面图如图1.4和图1.5所示。
图 1.3 油田某区块断裂构造剖面图图 1.4 地震剖面图一图 1.5 地震剖面图二1.2.3 沉积特征该区地层是一套快速沉积的洪积相砂砾岩体,呈现洪积层理的特征,各薄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层理面,是经过多次洪积物叠覆而形成的成层性沉积构造。
因水动力变化频繁,该区沉积构造复杂且发育规模差别大。
具体的沉积微相划分结果见表1.2。
表 1.2 XX油田某区块沉积微相划分表根据岩矿成分及含量统计,该区储层岩性以砂砾岩、砂质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
整体上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差;分选中等~差;杂基含量较高,局部地层集中发育碳酸盐胶结物。
储层矿物主要由石英和斜长石组成,钾长石含量次之,含少量铁白云石、菱铁矿和方解石。
储层岩屑含量占全部碎屑的11%~73%,以花岗岩岩屑和火山岩岩屑为主。
砾石成分主要由凝灰岩和花岗岩组成;砂质成分以花岗岩、长石和石英为主。
该区具有分选差、快速堆积等特点,决定了该区的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导致物性变化很快,对油气的运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