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课后复习题答案

美学课后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本书)或者说: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二、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美学思想的渊源(古老:观念、意识;思想)2、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三、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的几种主要途径.(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1.1 美学观点:“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

理式(理念、美)—-现实(影子)—艺术(影子的影子)2 康德2.1 美学观点:美“只能是主观的”。

美感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无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3 黑格尔3.1 美学观点: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

严格地说只有艺术才能算是真正的美,因此他研究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

”所以黑格尔把美学也称为“艺术哲学”或“美的艺术的哲学”。

(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1.1 美学观点: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2 达芬奇美学观点:他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像,整体的每一部分都和整体成比例。

在他看来人体是自然界中最美的东西。

3 狄德罗美学观点:美是关系。

他把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属于客观事物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安排的关系称为实在美。

属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联系,称为相对美。

(三)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1、美学观点:美是生活。

论美时有两点:A、美包含一种可爱的、宝贵的东西。

B、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样的对象。

第三章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孔子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多次谈到美,如“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都与善德一个意思。

再如其“尊五美,屏四恶”,其中的美也与善德同义。

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

其核心是“和谐为美。

”(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

(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

(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其美学观点是“充实之为美”。

所谓“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

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他把人的道德水准分为六个层次:善—信---美—大—圣—神。

(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

美指其容也。

”这说明,美一方面要有充实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有“茂好于外”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但孟子认为仁、义、理、智先天固有,是先验唯心主义的观点。

(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

指出了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

荀子他主张“人性恶”,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他说:“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

”是说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5、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中国古代多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来谈美,其途径有(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代艺术家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高度凝练的思想感情与优美的形象的结合。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直接抒情(有我之境)与间接抒情(无我之境)的美。

李白、杜甫风格的美。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

”(《文心雕龙·神思》)。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刘熙载《艺概》)(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文心雕龙》中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唐代画论家张彦远说“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音乐方面,要求声情并茂。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造型艺术中要求“形神兼备”。

形,人、物的外部表情、特征、言语、动作;神,人、物思想、感情、性格。

如“马踏飞燕”。

(3)从风格上研究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风格,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都有自己的风格。

古代的《诗品》、《画品》、《书品》都从风格上研究美。

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朝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诗歌的风格美,分为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冲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洗炼(错、错、错)、劲健(辛弃疾词)、绮丽(忽如一夜春风来---)自然(清水出芙蓉)、含蓄(夜阑更秉烛)、豪放(李白等)等二十四目。

如描述“洗炼”时说“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述“含蓄”风格特征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章一、为什么说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劳动创造了美)(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

(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二、建国以来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评述1、美是主观的,美是一种观念和意识,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美是客观的,“美在物本身”,“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身就是事物的典型性”,主要代表是蔡仪。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具有意识形态性,主要代表是朱光潜。

他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4、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要代表是李泽厚。

他给美下的定义是:“美就是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形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

美是真理的形象。

”此外,与李泽厚观点接近的还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显现(形象)”;“美是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客体自然属性的形象显现。

”三、什么是美?美应该是人的本质(自由自觉活动、社会关系总和)与生活的本质(实践)的结合。

美都是有形式和内容的。

它的内容是自由创造活动(人的目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等珍贵的特性),它的形式是感性的形象。

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只要劳动本身成为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的形象,同样也是美的。

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

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

第五章一、真善美之关系美和真善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在生活中真善美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谓真,指客观规律;所谓善,指功利;所谓美,是指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

美不是真善之外附加上去的东西,而是真善在实践中所显现的生动形象。

如国家体育场“鸟巢”。

1、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

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第五,美育与德育的方式不同(情,理)。

2、美与真的关系什么是真?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

联系,美是以真作为基础的,美蕴涵着真。

其一、凡是美的事物都是真的事物;其二、美的创造,也离不开对真的把握。

区别:一是就二者存在的形态看;(抽象、具体)二是从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看,分属不同的领域(科学、欣赏玩味);三是从它们与实践的关系看(认识把握、创造);四是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方式不同(真实性、创造性)。

二、丑的本质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

(丑的含义)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3)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丑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等心理反应,主体对它持否定性态度。

三、美和丑的辩证关系(1)美和丑相互依存。

毛泽东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如左拉的《陪衬人》,形式丑对形式美可以起衬托作用。

(2)美丑的转化美丑可以相互转化:旧中国——新中国;人物:好——坏;自然:荒山秃岭——果园良田。

第六章1、为什么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因为人们在劳动中首先是为了解决物质生活中的迫切需要,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所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墨子》)这说明人们总是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然后才能提出精神生活的需要。

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人类最初进行生产并不是为了创造美,也没有专门创造出美的对象,美和实用是结合的,有用的有益的,往往也就是美的。

因为只有在有用的对象中,才能直观到人类创造活动的内容,才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

第八章4、自然美的特征(1)自然美重在形式(2)自然美具有多面性。

①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也是复杂的。

②自然美多面性的显示与人们观察、欣赏美的角度也有一定关系。

(3)自然美具有易变性。

自然山水的特征及审美意义山水林木、花鸟虫鱼均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如山之主要审美特征:雄、险、奇、秀、幽等。

(1)泰山的雄伟(2)华山的险峻(3)黄山的奇特(4)娥眉的秀丽(5)青城的幽深第九章1、什么是形式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的自然属性(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以及它们有规律的组合(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