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这孩子和他说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班主任的报怨了多
少遍都不好使,这孩子好坏话都不听……之所以不听你的话,是因为你所说的话
不能引起他的心灵震动,从心理上就有抵触情绪,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
”不投机的话,多说半句都是多余的,更何况你唠叨上没完没了,唠叨不但不起作用,甚至是适得其反,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效沟通。
那么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真诚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第一要素。
只有老师以一颗真诚的心与学生沟通,他才能将“掏心窝”的话告诉你,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的真诚不仅表现在与学生沟通时,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班主任就要给学生一个真诚的印象,当然真诚不是装不出来的,这是一个班主任人格的显现。
营造出真诚氛围。
营造真诚的氛围其实并不难,只须做好几件小事。
第一、不管在什么时候,班主任不要吹嘘自己多么有能力,能力不是己吹出来的,他是在你实际工作过程中显示出来的。
有一位老师,他教数学,的确他有很强的数学能力。
但他经常对同学们说,自己的数学有多么的厉害,当年应该考上清华大学,但没发挥好,来这里工作是大材小用。
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学生不满,后来他经常说,有一天终于有一个性格比较耿直的同学反驳他:“有什么意义呢?最终你还不是没考上吗?”双方不欢而散,后来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半仙儿”,逐渐他的话在同学们中间不起任何作用,没办法只得将班主任辞掉,最后就连他上课都成了问题。
《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
真正有能力,你的学生会给你吹的,并且只会夸大不会缩小,既是这样何必要自讨没趣呢?
第二、班主任要说真话,办真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要言不由衷,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年在新生报到的班会上,开完班会后,一个班主任十分生气的指责一个学生不懂礼貌。
我“在点名的时候,有一个名字不认识,我就没点,等我点问他怎么回事,他说:
完后,我就问刚才没有点谁,那位同学站起来说:‘没点我!'我问他叫什么?他说:‘纸上不是有吗?我叫某某。
'在他坐下的时候,嘴里低声的嘀咕了一句:‘真虚伪!'”这种做法,哄骗小学生大该还可以,这种小儿科的做法,对高中是不适用的。
其实当点到他名字的时候,完全可以告诉同学们,这个名字你不认识,并且请这位同学说出自己的名字并解释其含义,同时老师要承认自己的孤陋寡闻。
结果肯定会皆大欢喜的。
为此我每接一个新班的时候,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和同学们说:“在以后的学习中,文科方面的知识我还知道一些,我可能能给你提供帮助,但理科方面一点希望也没有,我高考时数学就考了38分,那还是蒙的。
”很多时候示已之弱给学生,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信赖的感觉。
第三,班主任一定要守口如瓶,不要随意向其他科任教师与家长透露学生与你的谈话内容。
不要动不动就向家长打“小报告”,经常向家长告帐的班主任是没有能力的表现,向家长打“小报告”开始还的确起作用,但时间次数多了,班主任也就会在同学间失去了威信。
沟通,就是使双方连通。
既然是使双方连通,那么连通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
然而在实际的沟通当中,班主任老师往往充当一个先知先觉者、道德标准的评判者或者充当事后诸葛亮在那指指点点。
这些姿态都是错误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他的面前平等的与之进行对话。
事实上80%的班主任,是凭想当然开展工作的。
班主任老师在自己脑海中营建出来的世界与学生的真实世界,相去甚远。
其原因是因为班主凭经验,凭感觉。
当然我并不否定经验在班主任工作当中的重要性。
要想实现与学生平等,至少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就是批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听到学生报怨班主主任不理解他们,满腹委屈、牢骚;还的时候一些学生所做的事情是完全错误的,但他自己却不以为然。
在这这种情况下,作为班主任不要立即指责他们的对与错。
而是要探究他们这样的的原因。
.
我在与学生沟通时常常采取这样的步骤,我将沟通的话题或事件告诉学生;然后再让学生谈他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或者事情的经过,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然后再告诉他自己在碰到这样的事情是怎样做的。
在此我想起了卡耐基对说孩子们不要在园林中生火的一个事例。
一开始卡耐基看见小孩子点火上去就是一顿训斥,在他的训斥之下小孩子将火熄灭了。
但当他刚刚离去园林里的火又燃起来了。
后来卡耐基改变了策略,当他看见小孩点火时就上去问:“孩子们,很好玩,是吧?做饭呢还是烧水呢?我也特别喜欢生火,现在我虽然年龄大了也仍然喜欢。
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园林里生火容易发生火灾,一但引起火灾要被逮捕的。
你们走的时候要将火埋上,下次玩火的时候别在园林里,到沙滩上去吧,在那不会引起火灾。
”说也奇怪,逐渐地园林玩火的小孩子越来越少啦。
可见换位思考容易和人拉近距离,你意见别人容易接受。
举一个前一阶段我身上发生的一个例子。
我在进行一项课题实验,课题的名字叫《在倾诉中成长---让日记写作成为一种习惯》,要求我的学生每天都写一篇日记可长可短,实在没有写的抄一篇,每让科代表每隔一个星期检查一遍。
后来在我的抽查中发现,日记写的越来越短,我抓了几个典型将他们训斥了一顿,但在下个星期又抽查的时候发现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尤其是周六与周日的日记情况更不好。
我就把科代表找过来了解原因,科代表说:“老师,周六、周日实在是没有时间,你算一算,每个周六、周日晚自习都考试,一考就是两个或两个半小时,考完就基本上下晚自习啦,回家还有很多作业,尤其是我们理科班每天要做的题实在是太多了,不写吧,又怕你生气,只好应付几句就完事。
再者每天都写有些时候的确没有什么好写的。
听了他们的反馈,我一算计他们的时间也的确这样。
于是第二天我将每天一篇改为每星期五篇并且原创两篇抄写美文三篇,我问大家行下行,大家说行,几个调皮的学生说:“还是老牛了解我们。
”事后再检查日记情况的确比原来好了很多。
第二,教师要敢于现身说法
在很多时候班主任把自己包装成一副圣人的模样,以一种举高临下的姿态教同时你也永远无法走进学生这样学生是永远不会和你说真话的,训自己的学生,
的心里,当然你的教育也就不会起到到实效。
在必要的时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在你的阐述中就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在我的《班主任真经》当中《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让学生明白沟通的目的不在“惩前”而在“毖后”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孩子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的,更何况是班主任呢?”
“孩子是在错误中长大的,不犯错误的孩子是没有的,除非他不是人。
”前几天在我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打扑克。
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意思说做事情要掌握度,具体到与学生沟通我认为,这个“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那就是与学生沟通时要讲究适时、适事、适性。
适时,沟通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适事,是否有沟通的必要要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要闻风而动。
很多时间我们都会听到学生谈论班主任,说班主任大事管不了,一天鸡毛蒜皮些小事没完没了,就像一个老太婆,太烦人啦。
其实很多事情是不用班主任管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烟销云散的。
班主任一插手,简单的事情就会复杂起来。
比如,学生早恋这一事情,很多时候,我们班主任一发现,就惊慌失措,又是找家长,又是找学生,结果与我们的初衷恰恰相反。
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发现,中学生早恋,从开始有迹象到成为事实的比例是很小的。
因此做为班主任没有必要草木皆兵,有些时候时间会冲淡一切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对早恋这一现象要放任自流,而是说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适性,沟通的方式要与学生的性格特征相符。
在我们物理学上有一规律,那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与学生的沟通也是这样,班主任要善于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当硬则硬,当软则软。
每个人都有得到别人赞美的需要,赞美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最好手段。
巧妙的批评是改正错误的灵丹妙药。
关于这个论点我不想再举例子了,在沟通要适时所举的那个列子也可以用在这里。
.
表扬可以让他人捎话,言在此意在彼。
在背后说人坏话,这是一种小人做法,但在背后说人好话,这却是君子行为。
因此我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经常采用此法。
总之,我觉得,有爱,有心,就能够更好地走入学生内心,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