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保标准体系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1、环境标准分类: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部标准。
1-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1-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1-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
1-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制定的标准物质。
标准样品在环境管理中起着甄别的作用:可用来评价分析仪器、鉴别其灵敏度;评价分析者的技术,使操作技术规范化。
1-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对(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信息编码)等作的统一规定。
1-6、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1-7、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熟悉我国现行的环评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2-1、环评技术导则组成: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专项…、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技术导则(总纲、专项…、行业…)。
2-2、专项环评技术导则两种形式:环境要素(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环环评技术导则)、专题(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2-3、环评技术导则应用范围:《总纲》规定了建设项目环评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程程序、方法及要求);《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不适用于(核建设项目);《规划环评技术导则》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规划环评;《开发区区域环评技术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环评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地面水环评技术导则》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地面水环评工作。
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3、(地方严于国家)环境标准;(地方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4-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
4-2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为五类(Ⅰ类~Ⅴ类)。
4-3、声环境功能区:分为五种类型(0类~4类)。
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5、(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
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6-1、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行业性排放标准)。
6-2、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行业优先于综合):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第二章总纲第一节环评工作程序和原则熟悉环评的工作程序(图2-1):1、环评工作阶段: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A、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B、环评文件编制阶段C。
1-1、A工作内容:确定环评文件类型;初步工程分析;初步环境状况调查与公众意见调查;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主要环评因子筛选;明确评价重点和环保目标;确定环评范围/工作等级/标准;制订工作方案。
1-2、B工作内容:进一步工程分析;进行环境现状调查/监测/评价;各环境要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各专题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开展公众意见调查。
1-3、C工作内容:提出环保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评价结论;编制环评文件。
掌握环评原则:2、环评原则:依法评价、早期介入、完整性、广泛参与。
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3-1、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环评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3-2、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
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4、环境合理性分析:调查建设项目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分析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环境影响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环保要求。
掌握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5-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环保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相关参数)。
识别方法(矩阵法、网络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
5-2、评价因子筛选: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建设项目的特点、排污特征)。
掌握环评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6-1、评价工作等级: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分三级(一级-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可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专题评价(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划分)。
6-2、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建设项目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
6-3、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其他特殊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不超过一级;eg废水排入下游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项目,其地面水环评等级可以降级。
熟悉环评范围的确定原则:7、按各专项环评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的评价范围;未制定专项环评技术导则的,根据建设项目可能的影响范围确定环评范围;当评价范围外有环境敏感区的,应适当外延。
熟悉环评标准的确定原则:8、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标准;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优先选择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限定的污染物,可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国家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了解环评方法的选取要求:9、环评方法的选取: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量化评价为主;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慎用争议或处于研究阶段尚没有定论的方法;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的,应分析其适用性。
9-2、环评方法(主要两种):单项评价法、多项评价法。
第二节工程分析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1、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可信(对规划/可研/初设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应分析后引用;引用现有资料,应分析其时效性;类比分析数据/资料,应分析其相同性或相似性);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
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2、工程分析方法: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投入大、较准确、可信度较高)、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以理论计算为基础、具有一定局限性)、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最为简便、准确性较差)。
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3-1、工程分析内容:工程基本数据;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生态影响因素分析;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交通运输;公用工程;非正常工况分析;环保措施和设施;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
3-2、根据“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
3-3、改扩建及异地搬迁建设项目,需说明内容(三本帐: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污染排放及达标情况、存在的环保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
第三节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1、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和调查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对与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常见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精度较低,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绝大多数情况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3)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导则5.3)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其他环境…。
3-1、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a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当地环境特征选择环境要素)进行调查与评价。
b调查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功能区划、主要的环境敏感区);收集评价范围内各例行监测点、断面或站位的近期环境监测资料或背景值调查资料;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布设现状监测点位。
(各个环境要素导则:布点原则)。
c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
选择(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子、影响评价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特殊因子、建设项目的特殊污染因子)作为主要污染因子,注意点源与非点源的分类调查。
d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或相关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对选定的评价因子及各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并说明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e根据调查和评价结果,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第四节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掌握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1-1、分析/预测/评价的(范围/时段/内容/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的环保要求)而定。
1-2、预测/评价的环境因子,应包括(反映评价区一般质量状况的常规因子、反映建设项目特征的特性因子)两类。
1-3、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与(已建和在建)的建设项目同类污染物环境影响的叠加。
1-4、对于环境质量不符合环境功能要求的,应结合当地环境整治计划进行环境质量变化预测。
掌握常用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2、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应首先考虑)、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又要求预测结果定量精度较高时选用)、类比分析法(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生态环评中常用)、专业判断法(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