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学论文长线是金——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及方法研究班级:09级会计四班姓名:贺莉佳学科专业:会计专业指导教师:李成华学号:2009023004第一章沃伦·巴菲特简介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至今) ,全球著名的投资商,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财富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在第十一届慈善募捐中,巴菲特的午餐拍卖达到创记录的263万美元。
2010年7月,沃伦•巴菲特再次向5家慈善机构捐赠股票,依当前市值计算相当于19.3亿美元。
这是巴菲特2006年开始捐出99%资产以来,金额第三高的捐款。
2011年12月,巴菲特宣布,他的儿子霍华德会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中扮演继承人的角色。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
1941年,刚刚跨入11周岁,他便跃身股海,并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947年,沃伦•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
但他觉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转学到尼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一年内获得了经济学士学位。
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
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
格雷厄姆反对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
他传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决窍。
1951年,21周岁的巴菲特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硕士学位。
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A+。
1952年,巴菲特和苏珊•汤普森结婚,他们双方的父母是多年的老朋友。
在西北大学读书时,苏珊和巴菲特的妹妹罗伯塔是住同一间宿舍的舍友。
当巴菲特顺路拜访她并向她求婚时,苏珊离开了就读的大学和他结了婚。
巴菲特夫人是在离巴菲特目前的家只有一个半街区的地方长大的。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
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
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
情况有点像现在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
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资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6500万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46%,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
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5月,当股市一路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
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涨”时期。
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
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
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
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
其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翻了5倍。
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元。
巴菲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
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
从1965~1998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0.2%,高出道•琼斯指数10.1个百分点。
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8年,他就可得到433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3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2007年3月1日晚间,“股神”沃伦•巴菲特麾下的投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财政年度的业绩,数据显示,得益于飓风“爽约”,公司主营的保险业务获利颇丰,伯克希尔公司去年利润增长了29.2%,盈利达110.2亿美元(高于2005年同期的85.3亿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为5338美元)。
2011年其财富位居世界第三净资产500亿美元第二章巴菲特的基本投资思想巴菲特继承了格雷厄姆的价值思想和费雪的集中投资优秀企业的理念,结合了格雷厄姆定量价值分析方法和费雪定性企业基本面分析方法。
在继承和综合两位投资巨匠的优点、摒弃其缺陷的基础上,巴菲特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投资思想体系。
一、主要思想有:1、寻找具备持续竞争优势、长期盈利能力的优秀企业;2、远离股市、忽略市场短期波动,不要盲从市场;3、集中投资;4、合理价格买入,坚持安全边际;5、长期持有;6、严格规避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巴菲特投资模型在上诉基本思想基础上,巴菲特并购企业和购买股票的基本步骤如下(两者相同):第三章行业选择所投资行业是决定投资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当一个优秀的企业或者经营者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夕阳产业时,往往是后者占了上风。
对那些为竞争所苦的行业,优秀的管理仅能使企业继续存活下去,并不能让公司取得优异的投资回报。
所以行业选择是投资分析的起点和重点。
巴菲特认为慎重投资负债率高的行业;不投资竞争激烈、产品无差异化、品牌效应不强的行业;不投资需求衰退的行业;第四章企业选择1、业务能够理解,坚持专业核心竞争力、经营单一专注巴菲特喜欢那些业务简单,专注经营其传统事业,并坚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十分反感那些多元化经营,拿股东的资金去发展那些企业并不擅长的领域。
2、拥有持久的牢不可破的护城河在商业的世界,巴菲特致力于寻找拥有无可侵犯的有护城河所保护的企业堡垒。
一家真正伟大的企业必须拥有持久“护城河”,它能使投资者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来提供保护。
3、长期的盈利能力巴菲特十分看重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这种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能用多少股东的权益资金创造多少利润的能力,最值得拥有的企业是那种在一段长的期间里可以将大笔的资金运用在相当高报酬的投资上。
4、创造现金的能力巴菲特偏爱那些会“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的公司。
5、资本使用效率(资本增量与获利增加情况)巴菲特认为资本使用效率是优秀企业区别于平庸企业的本质。
6、不买转机股、重组股巴菲特购买的企业在购买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优秀的素质,从不会购买转机股和重组股,虽然这些股票可能会好转甚至一飞冲天,但是风险太大,这是巴菲特所不愿承受的。
第五章巴菲特投资方法在中国的运用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和方法在中国是否适用?我认为是适用的。
虽然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中具体的选择标准因为投资环境的不同会有不同,但是起投资的基本思想、注重企业内在价值的价值投资理念以及价值投资方法论是跨越国界和时间的。
巴菲特在我国股市遭遇了比华尔街更为激烈地嘲讽与贬低:“西方的那套炒股方法,根本不适用于中国股市”;“大陆股市投机气味浓烈,不适宜长期投资”;“股价偏高,价值型的选股方法根本行不通”;“中国股市不具备投资价值,走巴菲特之路过于书呆子气”。
记得巴菲特说过:对《证券分析》这本书,未看完12遍,不会买任何股票。
这显示了巴菲特对投资大师的严肃与崇敬,也显示了他本人的谦逊与聪明。
在我们的反巴人群中,有几个已深入了解巴式投资方法?读1-2遍的有,读12遍的肯定没有。
否则不会对巴式理念反覆出现概念上的混淆,也不会出现端起饭碗吃饭,放下饭碗骂娘的糟糕逻辑。
根据对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的了解,其实不论哪里的股市,只要具备以下几个前提条件,就具备了运用其方法的土壤与环境:1、短线炒做在市场占主导地位;2、贪婪与恐惧是影响股价大幅起落的主要因素;3、股票的收益线与价格线长期趋于一致;4、较高的交易佣金与税负;5、股市不会关闭。
我国股市对巴式方法的必然修正:(一)、注意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有风险,这包括:1产权制度风险,股权设置风险与治理结构风险。
2因大面积不分配以及高姿态配股而加大的股票非系统风险。
3关联交易风险。
4信息披露风险。
(二)、安全边际问题。
市场平均股价的高企,使许多股票失去投资价值。
但市场对炒做热点的不停切换,又为聪明的投资人创造了许多入市的机会。
投资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三)、收益质量问题。
这包括对现金流量的关注,对会计政策的关注,对债务比例的关注,对关联交易的关注,对突发性收益的关注,等等。
(四)、财务结构问题。
重点是债务比例结构和资本结构。
有时,公司因历史遗留问题致使债务比例过大;有时又因理念上的误差致使资本结构过于单纯。
对此,投资者要给予冷静的分析。
(五)、经营历史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的历史较短,这就加大了从过去看未来的难度,对有关标准需要灵活使用。
比如:在分析中加大立体看一间公司的比重,以及参照的时间可适当缩短等。
(六)、利润增长问题。
由于上市公司大比例的不分配和配股,在审视公司利润的增长时,有必要同时关注每股收益的增长和权益报酬率的变化。
理论联系实际,是让人们对外来的东西不能盲目引进、生搬硬套。
但不求甚解、浅尝辙止,对还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就将其拒之门外,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