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数字化城管工作090720

成都市数字化城管工作090720

成都市数字化城管工作
一、我市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建设背景。

2005年7月,成都市主动向建设部申请并被批准为全国首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

2006年4月10日,经市政府第73次常务会研究,决定在我市中心城区全面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

同年5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随即,我市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启动,经过13个月的努力,于2007年5月同步建成了市和中心城6个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及网络,6月1日投入试运行。

7月22日顺利通过了国家建设部组织的验收。

(二)建设概况。

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共投入资金约6800万元。

其中,市级平台投资约2800万元,基础数据普查投资约1000万元;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和高新区6个区级平台投资合计约3000万元。

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是在学习借鉴兄弟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市情,统筹规划,大胆创新,进而形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市、区两级一体化,两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处置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系统。

我市的建设模式和应用效果,在通过验收的同时,得到了建设部领导和由中国工程院崔俊芝院士,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曲成义研究员等9位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总结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经验,组织推广,以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

(三)主要特点。

一是实现了区域性全覆盖。

在网络规划设计、应用软件研发上,我们立足于大成都、大城管和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按照全市域范围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目前已对中心城区467平方公里范围实施全覆盖,并为各郊区(市)县预留了应用端口和席位,为向郊区(市)县拓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市、区、街整体联动。

一方面是在系统平台规划建设上,做到了市、区两级平台、街道乃至社区的终端同步规划建设。

另一方面是在网络技术应用上,实现了市、区整体链接,互联互通,闭环运行,较好的解决了层级平台的协同关系,有机地把各级城市管理部门整合起来并最大限度发挥整体联动效应,初步形成了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基层参与,市民互动的大城管格局。

三是实现了资源共享。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中,将现有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设施进行功能扩展和整合利用。

通过共享全市公共GIS、呼叫中心、政务外网、公安天网视屏、市长公开电话、市长、局长信箱等信息系统和技术资源,节省了大量建设资金。

四是配置了快速调度指挥系统。

利用无线数字集群指挥子系统实施快速指挥调度,专门为指挥中心、局机关业务处室和各执法分局配置了无线对讲机,通过直呼和群呼,实现应急事件的快速调动和协同执法,有效提高了行政效能。

五是同步建成“12319”城管服务热线。

将12319服务热线与系统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了社会公众与城市管理部门和数字城管系统的信息直通。

六是通过租用移动公司网络设备及手持移动终端和应用软件,完成了“城管通”的配置,节约建设资金约1200万元。

七是建立了技术支撑机构。

专门设立了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保障中心,负责系统运行保障、设备维护管养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二、系统运行的主要情况
我市自2007年7月正式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以来,到2009年6月底,共发现并上报城市管理问题396824件,派遣337937件,处理327392件,结案率达95.78%。

其中监督员上报369440件,占案件总数的93.10%。

“12319”城管服务热线同期共受理23522件,占5.93%。

数据表明,自系统运行以来,一是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数字城管系统建成前,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主要依靠职能部门巡查发现和公众举报,发现问题不全面、不及时,日发现问题的数量约50件。

系统投入运行后,仅监督员发现上报的各类管理问题平均每天达1000件以上,是系统运行前的20倍。

二是处置问题的时限大幅缩短。

系统从问题发现上报、确认责任单位到任务派遣,一般只需要3~5分钟即可完成。

各责任单位按照《工作手册》的
标准要求,对一般事件类问题的处置,最短用时不超过半小时,实现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效果。

三是“大城管”的架构基本形成。

目前我市数字城管涉及市、区级部门(单位)和社会责任单位205家。

对5大类79小类部件;5大类60小类事件都进行了责任主体确权和统筹监管,初步形成了整体联动的大城管格局。

四是形成了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依据系统自动生成的统计分析和绩效评价结果,对城市管理区域、各责任单位的管理绩效进行科学、准确、及时、全面的分析和考核评价,减少了考核评价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实现了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及时性、公正性。

五是进一步健全了长效机制。

各相关责任单位和部门都设置了网络终端,并普遍建立了及时受理和处置问题的工作制度,初步形成了城市管理领域长效化、精细化的管控机制。

六是应对突发事件作用明显。

数字化城市管理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派遣、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的特点和优势,为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在去年“5.12”地震发生后,我局在第一时间通过数字集群指挥调度系统了解灾情,下达抗震救灾指令,同时,通过监督员对中心城区桥梁、井盖、水篦子、线杆等进行及时排查,快速消除了地震期间城区市政设施的安全隐患。

对此,国家建设部曾专门印发特刊予以通报表彰。

三、系统延伸建设和功能拓展情况
为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城管系统在提升全市城市管理中的效能和作用,自去年以来,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推进系统延伸建设,力争尽快实现全市域覆盖。

在完成了中心城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去年又完成了二圈层6个区县的系统建设,目前,温江、双流、郫县、新都、青白江和龙泉驿6个区县已进入试运行阶段,近期便将与市级系统并网运行,届时,网络覆盖面积将扩大一倍以上。

此外,今年已在新津县启动三圈层系统建设试点,计划7月底建成,8月初开始试运行,其余7个县(市)力争明年完成系统建设并实现全市域的联网运行。

(二)大力加快系统功能拓展,不断强化功能应用。

一是组织金牛区开展试点,相继完成了城管车辆GPS监管系统、油耗监管系统、垃圾转运站计量检测系统和转运站视频监控系统的研发和建设,现已投入使用,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十分明显;二是在金牛试点的基础上,对市城管三个分局的执法车辆安装了GPS监管系统,正对700余台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安装并实施GPS系统监管;三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广告管理,已将中心城区所有的户外广告、窗式广告纳入数字化系统监管;四是为了有效遏制扬尘污染,相继对城区大型重点建筑工地安装并实施了全天候视频监控;五是将中心城所有占道施工作业情况纳入了数字化系统监管;六是正在研究拟将机动车违章占道乱停放纳入系统监管,以配合交管部门加强道路交通管理。

(三)着力强化运行机制,有效提高系统效能。

按照去年9月红林市长视察数字城管系统时提出的“进一步提高发现和处置问题两个能力”的要求,针对部分市级责任主体单位处置问题效率偏低的问题,我们一是积极协调市政府目督办,拟将系统自动生成的对各单位工作绩效的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同时,将考核结果同“以奖代补”经费挂钩;二是已经同市监察局商定,将数字城管系统与行政效能电子检查系统对接,由市监察局实时监控各责任主体单位的工作情况,对工作不力或无故超期的案件实施行政效能问责,从而有效提高数字城管系统处置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城市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