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研究 (上)

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研究 (上)

一、引言(一)研究缘起舞蹈是人类的思想和精神最活跃的时候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它是人类灵感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既能够丰富人类的生活,又能够陶冶情操,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态逐渐得到改善,也越来越追求舞蹈素养的提高。

幼儿园教育也意识到了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了响应国家办好学前教育的决策部署,近些年多地幼儿园纷纷开设了舞蹈课程,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提高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又使得幼儿园的课程体系更加全面和科学。

然而,当下我国的幼儿教师的舞蹈素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过于注重舞蹈基础知识能力的学习,而技法欠缺、舞蹈变通和创编能力较低,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由此,研究者通过搜索文献、查阅资料,对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幼儿教师舞蹈素养提升提供一些意见和思路。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目前,从幼儿教师艺术素养的研究成果来看,陆续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观点与建议。

然而,关于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的研究却较为缺乏,这既与社会各界对幼儿教师的舞蹈素养缺乏关注,又与学界的相关研究正处于初步阶段有关,本文将进一步充实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舞蹈的益智功能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能够提升幼儿音乐素养,启发幼儿心智成长。

对幼儿而言,他们的表现欲和感受力都非常强,其中,感受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欲则能促进感受力的提高,而舞蹈可以培养幼儿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同时,舞蹈活动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是幼儿从舞蹈活动中获得的一大快乐,在舞蹈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得到充分发展。

为满足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需要提升自身舞蹈素养,以发展他们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技能。

本文系统研究了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的价值、现状及提升策略,对弥合幼儿教师舞蹈素养与现实要求的差距给出意见与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1、文献法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文献法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贯穿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整个撰写过程。

研究者通过图书馆、知网等资源,对中外相关研究做了详细的搜集和整理,通过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研究的大体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

2、问卷法和访谈法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参考前人设计的问卷,根据对部分教师的访谈,制作《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研究调查问卷》和《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研究访谈提纲》。

调查对象选取海口市幼儿教师,以学校开设的舞蹈课程为例,进行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研究的问卷调查,拟定发出问卷100份,并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首先组织不同幼儿园的部分教师座谈,对涉及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印证、筛选,共同确定、编织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侧重于了解舞蹈基础知识能力、舞蹈教学组织能力、舞蹈表现与鉴赏能力、舞蹈创编能力等内容;开放式问题侧重于了解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及如何提高等。

其次,以海南省机关幼儿园五位教师为例进行个别访谈。

将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后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全面、深入的了解目前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的现状。

(四)研究对象研究者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幼儿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水平层次不齐。

分析原因,研究者认为除了与幼儿园自身的文化特点和当前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有关,更多的是与幼儿教师自身的舞蹈素养相关。

为此研究者就幼儿教师这一主体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更加了解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的整体现状、幼儿教师舞蹈素养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存在怎样的差异等问题。

二、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舞蹈素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具备的舞蹈素养应包括:舞蹈基础知识能力、舞蹈教学组织能力、舞蹈表现与鉴赏能力、舞蹈创编能力四个方面。

(一)舞蹈基础知识能力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舞蹈基础知识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舞蹈与幼儿身心发展关系的知识。

1、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幼儿教师舞蹈素养中首先应具备舞蹈基础理论知识。

幼儿教师相比其他的任课教师,存在着特殊性。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大多是3-6岁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

幼儿提高舞蹈素养的基础,就是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

对幼儿教师而言,他们需要拥有丰富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幼儿形成对舞蹈艺术的基本认知,了解掌握一定的舞蹈作品,并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性格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舞蹈与幼儿身心发展关系的知识在舞蹈基础知识能力中除了上述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以外,更关键的是舞蹈与幼儿身心发展关系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使舞蹈基础理论在科学的指导下,产生更佳的教育效果。

(1)舞蹈与幼儿身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幼儿园大、中、小班的不同学龄段的幼儿,在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舞蹈课程教学后,身体形态均会有明显改善。

其中,大班身高、体重、胸围指标上升明显,而腹部皮糟厚度指标下降明显;中班身高、体重、胸围指标上升明显,而腹部皮裙厚度指标下降明显;小班身高、体重、胸围指标上升明显,而腹部皮措厚度指标下降明显。

特别的,舞蹈课程教学对腹部皮裙厚度指标的影响效果更好。

(2)舞蹈与幼儿心理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幼儿园大、中、小班的不同学龄段的幼儿,在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舞蹈课程教学后,对消除其心理行为问题的作用明显。

其中,大班、中班、小班在攻击性、分裂样、性问题、抑郁和违纪行为指标均值上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可见,幼儿园舞蹈教学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所改善。

(二)舞蹈教学组织能力1、舞蹈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教师的教学能力所决定。

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能够超越同行,取决于他个人的教学能力。

幼儿教师舞蹈教学能力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活动要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取得令人满意的绩效,优质髙效地打到预定目标和完成预定任务,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安排和精也巧妙地设计。

幼儿教师的舞蹈教学设计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对舞蹈教学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和策划的过程,也就是设计"跳什么"和"怎么跳"。

二是教学实施能力,根据现代教学基础理论,教学实施包括上课、课堂管理、作业布置、课外辅导等环节,具体到幼儿舞蹈教学当中,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和课外活动组织三个方面,教师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髙低直接影响着舞蹈教学实施的效果。

三是教学创新能力,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进行的创新活动,包括舞蹈教育观念的创新,个人知识的创新和舞蹈教育行为的创新等部分。

2、舞蹈教学方法在开展的儿童舞蹈的教学活动中,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幼儿对幼儿舞蹈的熟练程度,促进身心发展。

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游戏法幼儿园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协调统一童趣性、童稚性、童乐性,让幼儿在游中学、学中玩、玩中乐,做到教学游戏化、游戏教学化。

如针对小班的幼儿,可以用小鸟飞、小鸭子走路等不同的形式丰富幼儿舞蹈的教学,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感受到舞蹈学习的快乐。

针对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可以将舞蹈作品编成一个故事或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情景,让幼儿用游戏的方式来表演、表现。

(2)“环境”教育法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是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利用事物以及事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舞蹈学习环境,给幼儿直观的刺激,以美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为舞蹈教学的组织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综合教学法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其行为缺乏目的性,但模仿性强、随意性强,很多时候会心血来潮地做出某些行为。

在幼儿舞蹈教学的组织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跳,一味地唱,可根据幼儿的学习状况合理地运用综合教学法,把说、唱、跳结合在一起,把随意的行为变成有意的行为。

(三)舞蹈表现与鉴赏能力1、舞蹈表现力艺术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即“感受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艺术教育观。

幼儿舞蹈教学综合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感受、舞蹈动作的控制和把握以及表演时的情感表达。

幼儿由于舞蹈知识、生活阅历浅薄,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将大部分注意力都花在怎样模仿好这个动作上,常常舞蹈时有动作无表情。

一个舞蹈,即使幼儿的动作模仿得再像,但缺乏感情,整个舞蹈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仿佛一个小木偶在表演。

幼儿教师在舞蹈教学实践中需要具备良好的表现力,把舞蹈的内容和情感传递给幼儿。

其原因在于:首先,良好的表现力能够培养幼儿的乐感,舞蹈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幼儿舞蹈的音乐通常是有情节、形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将音乐与舞蹈结合得越好,幼儿就越能够透过舞蹈领略其内涵;其次,良好的表现力能够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感情的表达要依靠每一个细节,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每一段舞蹈都能表达出相应的情绪,幼儿就越会被打动,并因此产生共鸣。

2、舞蹈鉴赏力舞蹈鉴赏是指观众在观看舞蹈表演的活动时候,对舞蹈所作出的动作以及舞蹈透露出的情感进行审美。

为提升幼儿的舞蹈审美修养,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舞蹈鉴赏能力,帮助幼儿通过舞蹈鉴赏,把握舞蹈的中心文化内核,体会到舞蹈中曼妙的动态、韵律和表情,并受到舞蹈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力量的熏陶和感染。

然而,舞蹈鉴赏和动作训练不同,仅靠教师观赏舞蹈,幼儿跟着观看是缺乏效果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渗透。

一方面,要重视言传身教,幼儿教师在增强舞蹈鉴赏能力时,先需学会对自己的舞蹈作品进行鉴赏,如知晓舞蹈动作和形态的成因、动作的审美性与规范性,再将所获得的鉴赏经验渗透入教学中,让幼儿对舞蹈动作的理解更加透彻;另一方面,鉴赏力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幼儿在鉴赏朝鲜舞时,需要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风格特点,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丰富的鉴赏经验与知识。

(四)舞蹈创编能力幼儿舞蹈创编是指在继承舞蹈创编的自身规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尊重幼儿的心理需要和生理发展特点,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来创编出幼儿喜闻乐见的舞蹈。

幼儿教师越是能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健康出发,提升舞蹈创编能力,就越是能提升幼儿舞蹈教学的质量。

首先,幼儿天生具备表演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支配自己的行为,教师如果能够创编出大量幼儿喜欢的幼儿律动、歌表演、集体舞、音乐游戏、表演舞、即兴舞,就能够塑造良好的幼儿学习环境,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表演力、想象力,去模仿、去练习,培养起对舞蹈的浓厚兴趣。

其次,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教师如果能在幼儿舞蹈创编中融入一定的艺术创新,如个性元素、趣味元素,就能够以其创新性、审美性、趣味性,帮助幼儿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舞蹈学习中去,甚至进行属于自己的动作创新,从而有效培养幼儿的舞蹈意识和参与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