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学视角来观察黑白两色———
浅析“黑”与“白”在艺术和语言
中的表现及象征意义
摘要:艺术作品中黑白两种颜色混合或者相互作用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中国和国外的一些绘画作品中能够充分
的表现出来。
语言中表示黑色和白色不仅仅代表两种颜色,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以审美的角度来具体分析一下,黑色和白色在艺术中的表现及其应用,以及这两种颜色在语言中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黑白色色彩美学象征意义色彩
审美意识
色彩,无论是艺术色彩还是语言色彩,都
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性的语言符号功能,都能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心态。
黑色与白色,两种普通平常的颜色。
通过引申,象
征或者两者进行组合、叠加会构成一种全新的、不可思议的新的意象。
在语言中、生活中、绘画中...…黑与白各自有着不同的涵义。
人类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中,日出而耕,日落而眠,这种黑与白构成了长期的生理进化,也构成了人类视感觉的基础。
黑白两色的变化,正式自然地建立在个人的原始感觉上。
因此,他们引起了人类的审美情感,还影响着人类的审美活动,而且黑与白的斗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代表了所有宗教的希望、幻想。
文学的渴望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成功。
黑白两色在艺术中的表现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
黑色,白色都属于色彩的范畴之中,属于视觉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
艺术中的白与黑。
主要在也大多在绘画领域得到充分的表现,这里仅以绘画中的黑白运用来概述一下这两种颜色在艺术中
的地位以及表现。
黑白两色结合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
中国画用墨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它们结合后
产生的效果。
中国古代民间建筑黑瓦白墙极为普及,被认为我国正宗艺术的中国画强调以黑色创构
意境,所谓“气韵生动”范例几乎都是不同层次的墨色浑然一体的作品,中国在一段时期强调“水墨为上”这种作品呈现出来的
是黑、白、灰的变奏。
用色不多,简单用色中透露出一种朴实无华的韵意。
在唐代鼎盛时期产生了与青绿重彩画相抗衡的水墨画,重墨而轻色而且愈演愈烈,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盛唐时代的吴道子,他的山水画与人物画笔力都很雄放,而且不重色,形成了一种“疏体的画风”,《寺塔记》和张彦远的《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都说明吴道子的不少作品都是“不施色彩”的“白画”《道臻师画墨竹序》也进一步证实吴道子画山水、动物“不加丹青,已极形似”这种记述告诉人们色彩在绘画中是可有可无的。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更加直截了当“具其彩色,则失其法,岂曰画也。
”古代画家如何创造色彩的艺术美?王维最为上
“的美学简介,以后设色的中国画日益被文人雅士的水墨画所代替了。
中国画水墨的墨色变幻构成了艺术妙境,中国人的美学观认为运墨能得天地自然之意。
从中国画历史来考察并不言过其实,中国画凭着墨的功能使画面上的景物白得“璨为
日星”,黑得“沛为雨露,轰为雷霆”。
杜甫对韦偃画松咏道“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重。
”可见墨色神奇的威力。
“黑入太阴”之没折射出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
光彩。
水墨的黑白在人们眼里不只是一种同类色
的润化渲染,而是一种能表达意象境界的、丰富的心里感受的特殊的视觉语言。
立普斯说“我在蔚蓝的天空里面以移情的方式感
觉我的喜悦,那蔚蓝的天空酒微笑起来……”之物的理解和感受无疑色彩使一种“引发剂”,这种引发不是靠色的丰富性而是依附于色彩的单纯性,中国化的墨色凭借着人们的丰富视觉经验可以将墨变成“绿色”唐
代以前就有“墨高犹绿”的说法,五彩缤纷的世界靠运墨所得。
张彦远说“草木敷荣,
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风不待五色而粹……“得意”。
中国画的虚实,空灵不仅仅是用墨的深浅调节,留白则是艺术手段,传统中国画中如江河飞瀑、山光云雾、通幽的小径构成、中国山水画“灵魂”部位往往都士用留白显
示的。
中国画在墨色上基本达到了神话极至的地步,它就物材料与美学观念契合上世世界其他美术无法相比的,当然这不是“水墨为上”,这是它的特点而言的。
我们中国人如此喜爱墨色是一个之得研究的问题,有人认为中国人黑眼珠、头发是黑色的,爱黑有其胜利的因素,联系到不少外国蓝眼珠、黄头发他们爱咖啡色特别喜欢牛奶加咖啡色
新配合,也许有点道理。
国外一些有名大师,在作画过程中更是也注重黑、白的处理。
马奈被成为印象主义画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看到英国画家透纳的作品和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支画的人体是
光线在汇集平面上多种反射的画法,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在拉丁美洲看到海上鲜明的颜色,深有感受,迷恋外光的鲜明生动色调,
开创一代油画新风。
他以生动活泼的色彩波动来描绘形体,不再以僵化的轮廓线的棕褐色调子笼罩画面,画作《吹笛子的男孩》用红、白、黑三色的配置,构成画面主色调,轮廓线明确而肯定,以平光的色彩对比,烘托暖色的背景,画面色感强烈而又协调一致。
黑白两色在语言中的象征意义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
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都很丰富。
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
下面就语言词语中的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作一些探讨。
关于白色
在早期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
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
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
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
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办 "
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
旧时还把白虎视为凶神,所以现在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
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如视为"白专道路";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如
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 表
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把出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 "白忙"、"白费力"、"白干"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唱白脸"、"白脸"奸雄;最后,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 "白衣 "、"白身",把缺乏锻炼、阅
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
而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白色的象征意义也因之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
白色也可以理解为高雅,和谐,正直,天真无邪。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婚纱是白色的缘故了。
关于黑色
黑色在中原文化中视为高贵的颜色之一,是政权、神权的象征。
古代黑色为天玄,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
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传统京剧中的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
它象征邪恶、反动,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 "黑手",把统治者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名单称为"黑名单",它又表示犯罪、违法,如称干盗匪行径叫"走黑道",称杀人劫货、干不法勾当的客店叫做"黑店",违禁的货物交易叫"黑货"、" 黑市",用贪赃受贿等非法手段得来的钱叫"黑钱" 等。
在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