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控制案例精选1、历史再次重演,爱尔兰联合银行被骗7.5亿美元本月初,联合爱尔兰银行美籍外汇交易员诈骗7.5亿美元巨款的特大案件曝光后,震惊了整个国际金融界。
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规模仅次于巴林银行破产案的一起银行诈骗事件。
连日来,从联爱银行高层首脑到全球市场分析人士,各方都在对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反思。
12日有报道称,联爱银行首席执行官巴克利承认,早在一年前,该行就认识到财务管理需要加强,但却迟迟未能采取切实措施,结果造成今天难以挽回的巨额损失。
联爱银行总部位于都柏林,是爱尔兰最大的一家商业银行。
它在美国设有专门负责外汇交易的分支机构———完全第一银行,排名在美国50大银行之列。
其业务主要集中在马里兰州和宾西法尼亚州,共有250个分理处,雇员6000人。
本案的主角鲁斯纳克现年37岁,7年前巴林银行利森案发那年加入完全第一,是其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两名交易员之一。
作为一名中级职员,他目前的年薪为8.5万美元,不过在生活上却从未表现得像当年的利森那么奢华。
当事三方各说各话据联合爱尔兰银行6日透露,鲁斯纳克在外汇交易市场上所做的美元对日元即期和远期业务均造成数额庞大的交易损失,而通常用以抵消此类损失的期权合约都是伪造的。
更为严重的是,他还涉嫌“内外勾结”,虚报市场交易量,为己牟利。
2001年年初,鲁斯纳克开始使用伪造的期权合约,掩盖其损失。
完全第一银行首次发现其经手的外汇交易有问题则是在今年元月初。
当时,该行正在对资产部的管理进行例行审核。
恰在此时,鲁斯纳克要求提供巨额现金以维持他的交易活动,该行高层行政人员认为他要求的钱款数额庞大,从而产生怀疑并开始着手调查。
在一个多月的调查期间,鲁斯纳克一直给予合作,但到本月4日早上,他突然下落不明。
该行的首席执行官基廷在爱尔兰时间4日晚9点30分,才打电话向巴克利通报了有关情况。
在这之后,联邦调查局马上被请求介入,展开犯罪调查。
然而,鲁斯纳克的私人律师却断然否认了联爱银行的上述指控。
律师兰姆廷6日晚间即做出反应,声称鲁斯纳克“不是在逃犯”,并且希望所有的调查按正常程序进行,一切交由美国司法部来决定。
这位律师说,鲁斯纳克当日在巴尔的摩与律师一起主动约见了联邦调查局的特工和联邦检察官,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美国执法机构对其发出逮捕令或者提出起诉。
鲁斯纳克的另一位律师欧文说:“如果他们指控他偷钱,他们不会成功。
我甚至怀疑他们是否能够找到指控他偷钱的证据。
”7日晚间,一度消失的鲁斯纳克突然又在家中现身,但对此案拒绝置评。
美国联邦调查局8日终于打破沉默,公开表示迄今还没有发现鲁斯纳克侵吞7.5亿美元巨款的任何证据,并证实该局还未向鲁斯纳克发出逮捕令,联邦检察官也没有提出起诉。
鲁斯纳克据称已向该局交代,他曾做过一系列没有规避风险的日元对美元外汇交易。
在遭遇一连串不走运的交易后,他的损失就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为了弥补损失,他开始伪造与其他银行的交易合同,来制造一种没有亏空的假象。
为此,他还伪造了大量由其他银行发来的传真。
根据美国联邦法律,伪造银行文件最多可以被判入狱30年。
一名联邦调查局官员还透露:“我们现在重点是要查清是否分行有人授权他这么做。
”传言倒闭联爱否认此案传出后,对欧洲乃至全球金融体系都产生了巨大冲击。
联合爱尔兰银行的股票在伦敦和都柏林证券交易所一度暴跌13.7%,市值缩水12%,损失24亿美元,并带动其他金融证券下挫。
联爱在本国银行中的排名已跌至第二位,落到其最大的竞争对手爱尔兰银行的后面。
该行的一级资本也受到严重削弱,比率从7.2%下降到6.4%。
市场人士开始纷纷揣测,联爱是否会重蹈巴林银行倒闭的覆辙。
巴克利6日披露这一事件的同时则强调,这确实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但却不是致命的。
他说,本案与利森诈骗案有一点很重要的区别,即后者对巴林银行造成的损害是致命的,而联爱银行即使扣除这7.5亿美元的损失,整个集团2001年税后仍有赢利。
巴克利还向客户和投资者保证该公司仍然会继续保持赢利,并且一定会恢复一级资本率,因为其核心业务是零售和商业银行部分。
7日联爱银行紧急召开董事会危机处理会议,会议直至深夜才结束。
该行在会后发表声明,承认自己对完全第一的外汇交易监管松散,并计划今后由总行集中管理各个分行的财务和外汇交易业务。
银行董事会同时还表示,他们将立即委任一名在金融服务行业中德高望重的专家对本案进行深入调查,并将在一个月内提交报告。
尽管如此,此间舆论依然认为,这一事件对联爱银行造成的冲击是无可否认的。
首当其冲的是联爱在海外的业务,特别是在美国业务的发展。
长期以来,联爱不仅在大力拓展美国和欧洲的金融市场,并且一度试图进军亚洲。
另外,联爱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可信度也受到严重损害。
该行在交易员作弊长达一年的时间内竟然毫无察觉,令人不得不对其管理机制产生疑虑。
国际银行信誉评级机构还在考虑降低该行的信誉等级。
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在新加坡的交易员利森在外汇交易中进行诈骗,该行因之损失8.6亿英镑,并最终走上倒闭之路。
1997年,英国国民威斯敏斯特银行因交易人帕伯伊斯隐瞒错误定价行为,损失9000万英镑。
人们不禁要问,作为银行工作人员,他们为何要铤而走险,踏上不归路;而作为银行管理层,他们又为什么至今尚未汲取如此惨痛的教训?悲剧重演根源何在此间分析人士认为,这些不法外汇交易员进行诈骗的最强烈的动机就是要把钱据为己有。
鲁斯纳克有三种方式可以从交易中获利。
一是以非市场价格与其同伙进行交易。
他可以按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也可以按高于市场的价格买入。
联合爱尔兰银行的钱很可能已源源不断地流到了他的同伙手中。
该行财务总监肯尼迪也指出,不排除内外勾结共同诈骗的可能性,有许多迹象表明,鲁斯纳克应该是在高层的协助下才做成交易的。
二是卖出期权,然后将现金以某种方式藏匿起来。
不过,这一手段在鲁斯纳克案中使用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联爱银行已表示,他的期权合约都是伪造的。
三是通过制造交易利润额极高的假象,来增加自己每年的红利。
虽然巴克利说过鲁斯纳克“决不是一名优秀的交易员”,但12日有报道称鲁斯纳克去年因外汇交易业绩优良而得到过15万美元奖金。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希望通过新的交易来挽回以前的损失。
一笔交易失败后,他们宁愿造假掩盖也不会向上司汇报。
欺骗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承认,损失也就越大。
利森造成巴林银行破产,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即在于此。
而鲁斯纳克也向联邦调查局承认了这一点。
还有一个更发人深思的现象是,不管是利森还是鲁斯纳克,尽管胆大妄为,却长时间畅行无阻。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他们中很多人已被发现,只是未向公众曝光。
从以前的几次事件看,当损失还在控制范围内时,大多数交易员都曾主动交代过情况。
第二个可能的答案是,有关的银行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偏低。
巴林银行管理人员起初就曾认为,利森已认真进行套头交易,不会有任何风险。
第三个可能的答案是,高级管理人员对其所进行交易的衍生工具形式不了解。
帕伯伊斯当年并未隐瞒任何一笔交易,而只是明目张胆地做出错误的定价。
鲁斯纳克诈骗案说明,很多人迄今仍未真正接受教训。
如果业界人士这次仍不以为然的话,恐怕悲剧还会重演。
利森近日在此间媒体撰文指出:“我对于有关当局丝毫没有在我的案件中汲取教训,又让相同事件发生,感到惊讶。
这些大公司的财务管理竟如此松懈,令人震惊。
”2、澳洲银行惊曝期权交易丑闻亏损达1.4亿美元1月13日,澳洲银行披露在外汇期权未授权交易中亏损多达1.8亿澳元的消息令市场人士目瞪口呆,投资者不禁开始怀疑这样一笔数额巨大的亏损是如何累积起来的。
尽管澳洲银行除了披露亏损额之外并未提供更多信息,但规模很小的当地外汇期权市场对亏损的起因充满各种猜测。
尽管澳洲银行相当于1.4亿美元的亏损同联合爱尔兰银行子公司完全第一银行前外汇交易员约翰·鲁斯纳克导致的6.91亿美元亏损相比如同小巫见大巫,但此类亏损在外汇市场着实罕见。
追根溯源两起案件存在着很多明显的相似之处。
最明显的相同点是两者都源于一个最初的错误,而交易员此后则企图通过交易弥补该错误导致的亏损,而不是披露该错误。
简而言之,一个交易员以损失1.4美分的代价交易100亿澳元就能导致1.4亿美元的亏损,比方说以0.7600美元出售澳元,并以0.7740美元的价格进行回购。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银行的澳洲银行1月13日向澳大利亚证交所披露该亏损,此前其董事会召开紧急会议研究1月12日发现的交易账户违规行为。
该行表示,将暂时中止4名和交易相关雇员的工作,但未披露这些人的姓名。
该案件已经被移交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和有关权力机关。
澳洲银行1月14日拒绝就该事件发表进一步的评论。
当地期权市场的消息人士表示,似乎亏损来自于澳元和新西兰元的期权。
他指出,澳洲银行在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初期间在市场表现活跃。
而该行认为亏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累积的。
澳洲银行在过去48个小时表现出类似的活跃,因为其在期权和现货外汇市场上密集结算头寸。
弥补亏损由于澳元兑美元在2003年第四季度的涨幅达到令人吃惊的14%,而这种走势出乎澳洲银行外汇策略师所料,他们此前认为澳元兑美元在2003年11月和12月初将回落,因此交易员很有可能根据这种预期进行未授权交易以弥补此前造成的亏损。
与该行关系密切的一位人士认为此前的亏损来自于最初的一个交易错误。
尽管澳洲银行案件的来龙去脉尚未核实,但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因为掩盖亏损而犯罪的交易员进行非法交易的最初目的通常为弥补错误。
这些交易员包括鲁斯纳克和导致巴林银行垮掉的混蛋交易员尼克·李森。
前者在2003年被判处入狱7年半。
鲁斯纳克和李森均忽略了永远不要用翻番下注来挽回损失的市场真理。
当地期权交易员表示,如果澳洲银行问题的最初起因是一个错误,那么该行可能命令更多的期权交易员通过抛售澳元和新元看涨期权来弥补亏损。
购买这种期权的投资者将为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汇率购买澳元的权利支付溢价。
抛售者能够从这种溢价中立刻获得现金流,但也被要求如果澳元走强且期权被执行,其必须在未来向客户出售澳元。
鲁斯纳克出售价内美元/日元期权以便获得抵消现货市场大规模亏损所需的现金。
和澳洲银行案件不同,他的问题始于现货外汇市场,尽管他试图利用期权摆脱亏损,但却令其越陷越深。
尽管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准确得知澳洲银行案件中的内情,但部分人士认为由于澳元飙升,看涨期权的拥有者突然意识到可以从澳洲银行便宜地回购澳元,而这会令澳洲银行交易员精心构筑的交易框架崩溃。
风险意识但这也不能解释为何澳洲银行高级管理层没有意识到期权交易会给该行带来的交易风险。
接近澳洲银行的人士表示,一位高级交易员可能卷入最初的期权相关亏损,而这也包括违反该行设定的信贷限制,然后,越来越多的初级雇员被卷入这趟浑水。
这名人士表示,他对于澳洲银行监管程序的失效感到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