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语破的法
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例如: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事件型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出的导语往往枯燥呆板,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使所报道的新闻富有灵性,引人入胜。
5、拟人修辞法
巧妙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例如: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
当天,新民晚报发出一则消息,其导语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
6、数字对比法
数字虽然枯燥却最有说服力,将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7、速写勾画法
要求新闻开头勾勒出“五要素”中人物和地点,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8、巧用背景法
比较大型的稿件,在导语中巧妙运用背景材料,导语便显得有“脸面”,从而“满堂生辉”。
9、古诗名句法
在避开花哨之嫌的前提下,恰当引用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文采飞扬,还可以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0、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11、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12、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13、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使人警醒。
14、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小中见大,此种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5、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就会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16、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7、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18、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
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
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19、化整为零法
对于稍长的导语可以化“整”为“零”,分段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