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以比较法为视角童伟华法律实务人才是法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法律人才的培养。
在现代国家大学是培养法律实务人才的基础环节,此外实习和司法研修也是培养法律实务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不同国家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从中吸取对我国有益的经验,是撰写本文的初衷。
本文拟主要就法律人才培养主体与培养阶段、法律课程设计、实习及研修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指出我国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在上述领域之不足,摸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之道。
一、法律人才培养主体与阶段(一)外国的法律人才培养主体与阶段简介法律实务人才培养主体,是指法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何种机构承担;法律实务人才培养阶段,是指在哪一个学习阶段培养法律人才,如本科生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承担法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不同的。
例如,历史上的英国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上就颇有特色。
十九世纪以前,根据法院的判例发展而来的普通法,在实务中被教授和传播,依托同业者的培养成为英国长久以来的传统。
裁判官也是从有经验的人员中选择。
大学作为法律人才培养教育机关的机能,在英国是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才得以确立的。
1与此相对的是,同1参见[日]小野秀诚:《法曹养成制度の长期化と多样化:比较法的考察》,载日本《一桥论丛》2005年133时期的欧洲大陆的大学法学部,传统上就是培养官吏和司法官员的机构,与英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即使大学作为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机构,是本科阶段培养还是在研究生阶段培养,不同的国家也不尽相同。
例如,德国等欧洲国家目前主要是在大学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理论培养,与之不同的是,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在的普通法国家,没有法学本科教育,而专门在研究生层次培养法律人才。
例如,澳大利法律研究生院是培养法律工作者的主体,为了进入著名的法律研究生院,读大学时必须取得优异成绩。
现行澳大利亚法律研究生院的入学选拔方法,集中面向于法律以外领域的人士。
另外,对于劳动者或者不能支付法律研究生院高额的学费的人,也有特殊的关照。
2日本以前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大学法学部和毕业后在司法研修所研修的方式。
具体而言,学生先通过法学部的学习,毕业后进入社会上的司法考试培训机构,接受考试训练。
通过“法”资格后,由于还只是具备应试性的法律知识机能,不能适应从事司法工作的实际需要,还要到专门设立的日本司法研修所接受为期半年的法律实务研修,并在裁判所(相当我国的法院)、检察机构或者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成绩合格后才能取得执业资格。
但是,近几年来这种培养模式有所改变。
根据日本临时国会2002年通过的《法科大学院教育与司法考试关系法》,一种具有独特品格的法科大学院得以设立(大学院即我国的研究生院)。
目前日本已经有数十所大学设立了法科大学院。
日本的现行法科大学院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标准学制为三年,但法学部毕业的学生只须学习二年,非法学部毕业的学生不得少于法科大学院学生总数的2参见[日]小野秀诚:《法曹养成制度の长期化と多样化:比较法的考察》,载日本《一桥论丛》2005年13330%;第二,以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的教育为主,实现理论教育和实务教育相结合,不进行法律实务的实习活动。
第三,现行司法考试根据法科大学院的课程设置重新设计,法科大学院毕业生有参加新司法考试的资格,而非“法科大学院”毕业生必须通过预备考试才有资格。
3尽管设立了众多的法科大学院,但是法科大学院目前还没有成为法律人才学校培养阶段的唯一主体,仍然保留了法学部和司法研修制度。
也就是说,在法律人才培养主体上,日本是双轨体制。
(二)我国的法律实务人才培养主体和培养阶段我国目前法律人才培养体制类似于日本,也是双轨制,即大学本科教育与法律硕士教育都是培养法律实务人才的主体。
但与日本相比,我国法律人才的培养似乎更加依赖于法学本科教育,法律硕士教育的地位未有日本的法科大学院显赫。
另一方面,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日本也有明显不同。
例如,日本的法律人才传统培养模式是有分工的模式:法学部负责通识教育和法学基本知识教育,司法研修所负责实务培训。
我国虽有实习制度,但没有日本那样规的、系统的司法研修制度,即使司法资格考试合格后走上工作岗位,大半也是边工作边学习实务,通过积累经验和心得。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实务学习更多地依赖于个人而不是正式的机构和体制。
此外,我国的法律硕士在司法资格考试方面,现行制度也没有给予特别的照顾性规定,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的法科大学院被赋予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担当者的角色,我国的法律硕士虽然被定位为高级实务人才培养,但从来就只被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看待:论招生规模,远不及法学本科;论学术水准,又不及3法学硕士;论实务水平,也未明显超出其他培养模式。
总之,我国的法律硕士教育似乎未寻觅到自己应有的发展空间,反倒是成了许多法律院校的创收渠道。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教师逐渐满员,我国的法学硕士已经不大可能到高校担任教师,大多转向到实务部门,博士研究生也有一部分分流到实务部门。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国在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阶段事实上承担了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的职责。
另一方面,某些大专或者高职也承担了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任务,当然这也是某些高职或者大专院校自身生存的需要(如某些地方的政法职业学院,或者某些职业技术学院的法律实务专业)。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或某些不发达地区法律实务人才缺乏,由高职院校培养的该种层次的法律实务人才似乎也有社会需要。
从毕业数量上看,这部分人员甚至超过本科生。
如,2005年我国毕业的法律大专生为52773人,法律本科生为50469人。
4但是由于我国法律资格考试的门槛是本科学历,且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该部分人员如通过自考或者成教途径获得本科学历通过司法资格考试后也尽可能留在城市工作。
综上,我国的法律实务人才培养涉及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阶段,以本科阶段培养为主,专科培养低端的半正规化或者非正规化的法律实务人才。
在法学硕士特别是法学博士阶段仍然培养或者在事实上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
如果说法学硕士阶段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尚有不得已的因素的话,博士阶段仍然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则纯粹是资源浪费,举世罕见。
5这反映出我国目前在法律人才4参见朱景文:《职业化的反思——中国法律工作者职业化的数据分析》,载《,第二届东亚法治论坛:“西洋法在东亚的继受和创造”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11月印,第163页。
5笔者曾在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法学研究科担任一年客员研究员,曾就实务型法律人才培养问题请教我的指导教官王云海教授。
我问:如果法学博士毕业,是否在公务员招考时觅得先机或者占有优势?王师的回答培养的类型上既不明确、也不规,常导致用非所学、学非所长的结果,对此应进行认真的检讨和反思。
二、法学课程设计由于法学本科和法科大学院(或法律硕士)专以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为目的,本文主要以法学学士课程及法科大学院(或法律硕士)课程设计为例说明。
(一)法学学士课程设计关于学士学位课程的设置,考虑到法律模式的类似性,现主要以德国和日本为例说明。
德国的法律教育,2002年是一个转折点。
本年度,德国法律人才培养制度的理念大幅度地转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002年的改正法很重视律师职业以及法律咨询,此外,以法律和经济关系的科目的结合为理念,重视与经济相关的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是改正法的一大特色。
专门大学成功的经济专修课程,不断地导入到一般大学中去,受到广泛的重视。
现代德国的法学学士课程,被设计为超过六个学期,但是其容与从来的法律课程相当不同,还包含了部分先于2002年法律人才培养改革的容,介绍如下:第一,授课的六分之一,是柔软的技术这种实用的科目。
即,修辞和策划(该部分容五十课时讲授)、文献考证、学问的作业技术、英语集中讲课。
第二,授课的六分之一,以经济学为对象。
经营学和国民经济学是必修的科目,其他是选修科目。
以经营学为主体的课程包括经营、会计和财政,选修科目包括环境经济、福利经济、福利管理、市场和成长、金钱和银行等。
为,担当实际工作者应当是读大学以来的志向,博士毕业后打算从事实务工作,属于立志不纯。
更重要的是,日本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实务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的,而不是在大学课堂中学习的,因此博士毕业后第三,法律科目。
法律科目的中心是私法、公法和刑法。
这是国家考试必备的通常的法律课程。
但与此同时,基础科目(法史、法哲学、法社会学)以及政治学、诉讼法学也受到重视。
法史、法哲学和法社会学,是法学学士的必修课。
另外,还有与邻接学科结合的选择法律科目(如税法和会计学,竞争法和市场学等)。
理论上,这些选择的法律课程学生有自由选择的可能,但是由于法学士课程的选择受到限制,基本上只有经济关系相关的科目才可能被选择,例如商法、公司法、竞争和独占法、劳动法、税法、行政法、国际私法、欧盟法等。
第四,考试也反映了上述课程的特征。
个别科目的成绩评价各有各的特点(如既有在家里完成的,也有口头考试的),总成绩是各别成绩的合计,各科目分配分数点如下:论文写作10%经济学关系科目15%一般科目15%民法30%刑法10%公法15%选择法律科目5%2003年3月7日,上述法律学士课程得到德国权威评价机构的肯定评价,顺带说一下,上述法学学士课程的66%,与国家考试的课程一致。
日本的法学学士课程设置,每个学校都有不同,这里主要介绍日本首屈一指的文科大学国立一桥大学法学部的课程设置。
该部法学学士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共同教育科目。
包括法学入门、心理辅导、性别和心理学、教养研讨班。
(2)导入科目,包括实定法和社会、现代国际社会和政治、导入研讨班。
(3)基础科目,是最重要的部分。
基础科目下又包括就大部分:基础法部门;公法部门;国际法部门;民事法部门;企业法、经济法部门;刑事法部门;法语言部门;全球网络等。
每一部分下又包括若干门课程,而且分得很细。
具体而言:基础法部门包括西洋近代法史、日本法制史、日本近代法史、英美公法、英美私法、中国法总论、中国法各论、法哲学、法思想史、法社会学、比较法文化论、外国法原著讲读,其中外国法原著讲读达到8学分;公法部门包括宪法、行政法和税法,其中宪法和行政法都是分为两个部分讲解(如宪法第一,宪法第二,共6个学分,行政法也是如此);国际法部门包括国际法总论1、国际法总论2、国际组织法、国际关系概论(理论)、国际关系概论(历史)、欧洲国际关系史、冷战史、日本外交史、美国政治外交史、国际关系论(第一)、国际关系论(第二)、国际政治思想史、国际机构论;民事法部门包括民法(总则、物权)、民法(债权各论)、民法(债权总论、担保物权)、民法(家族)、民事诉讼法、国际私法;企业法、经济法部门包括商法总则商行为、公司法、票据法支票法、经济法、劳动法;刑事法部门包括:刑法1、刑法2、犯罪学、刑事政策、刑事诉讼法;法语言学包括法学语言基础、法学语言历史、法学日本语等;全球网络部分包括全球网络、文化交流和网络、地域交流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