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中国师范教育的生成与流变历经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师范教育,其发展历程是一波三折的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师范教育在初创时期就饱受质疑,同时还受到保守势力的竭力阻挠,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破壳而出,走过百余年的风雨历程,改写了中国师范教育零的历史。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师范教育也是如此,中国的师范教育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不断的根据具体情况完善着自己,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

但是随着中国教育的大发展与受到其自身概念界定的有限性的影响,当今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顿与新的趋势。

第一节初创与定型谈到师范教育我们大多数人会想到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关于教师教育他有相当多的论点,包括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选择等内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等等孔子的这些教育名言几乎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同时孔子的这些零散的关于教师教育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师范教育的发展。

孔子之后的汉代思想家杨雄在其《法言》中最早的提及了师范教育——“师者,人之模范也”。

[2]唐代的韩愈更加明确的论及关于教师的内容,其文章《师说》更是具体而明确的阐明教师的职责等内容,极大的影响了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

这说明我国古代先哲早已经开始思考“教师教育”的内容,并且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我[1]《论语》[2]娄可丰. 师者,人之模范. 教育管理,1995国现代师范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

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师范教育出现于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该校于1897年4月8日开学共招收学生40人,这一创举开启了中国师范教育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此之后出现了众多的师范院校,其中就包括于1898年5月创办的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随后京师大学堂于1902年开设师范馆开始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

[1]与此同时,我国实业家们也纷纷私人开办师范院校,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张骞在南通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私立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堂。

在同一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壬寅学制”,清政府颁布的这个章程中正式的确定了师范教育系统,在制度上给予了肯定与确立。

但是“壬寅学制”由于诸种原因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其确立的师范教育系统也就成了泡影。

次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在学制中,师范教育系统得到了确立,并且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

不像“壬寅学制”只是没有实施的一纸空文,“癸卯学制”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并得到切实的实施。

这个时候的师范教育虽然形成了从初级到高级的纵向系统和从政府办学到私人办学的横向系统,但是这时候的师范教育还不能称得上完善而有健全的师范教育系统,因为在招收学生上还没有做到男女平等,这个时候的师范院校还没有招收女子师范生,也没有出现女子师范学校,直到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得到颁布才从法律上确立了女子师范教育的合法地位,并在次年清政[1]刘问岫.中国师范教育简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府成立了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弥补了我国师范教育在性别上的不足[1]。

在民国时期民国政府继承并改革了清政府的教育政策,其中也包括师范教育的相关政策,丰富并健全了我国师范教育,完善了相关学制、学源、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制度。

这些方面主要体现在我国著名教育家对那个时期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上。

1912年到1913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对师范院校的改革上尤为突出。

首先在名称上去封建官僚化,把原来清政府的“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其次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师范教育的地位。

在同一年,又颁布针对师范教育的《师范教育令》,把师范教育分为五种类型与级别: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私立师范学校。

[2]在《师范教育令》中明确的规定了每种不同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这就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民国政府随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的师范教育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达到了我国近代史上的最高峰,为我国以后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又雄厚的基础,自此我国师范教育得到基本的定型。

第二节发展与改革我国师范教育在这一百年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的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翻开了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崭新的篇章。

这其中发展与改[1]马啸风.中国师范教育史( 1897—2000) [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2]崔运武[M].中国师范教育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7.革并存,继承与创新互补,有过前进,有过挫折,但是在总体的发展趋势上我国师范教育在这一阶段是向上的。

同时师范教育的发展在某方面也促进了我国教育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师范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优质师资促进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们培养出来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是和整个教育系统发展相适应的,在制度上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这其中就主要体现在有关会议的召开和有关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颁布。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1951年8月召开新中国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与当时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师范教育方针,也就是把正规师范教育和大量短期培训结合的方针,这些方针的制定正是借鉴在战争中的有关教育的宝贵经验。

[1]这次会议还明确阐述了师范院校的设置原则,规定了培养目标等内容。

在这次会议的影响下,我国师范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随后我国于1953年又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会议当时的政务院发布《中华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在这次会议的指引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数量上得到了显著提高,到1958年已经由建国时的12所增加到58所。

[2]随着1977年高考的恢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也逐步开始恢复招生。

197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指示师范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师范教育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随后在1980年和1985年分别召开全国第四次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1]周然毅.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3) : 73-82.[2]王建军.中国师范教育百年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2( 4) : 5-12.议,这些会议的召开在思想意识上和制度上指引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并不断把师范教育发展法律化与制度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对我国教育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四个文件,分别是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其中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中特别强调师范教育的的内容,其中指出“把发展师范教育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办好师范教育”。

我国政府不仅在制度和政策上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法律上给予了明文规定。

在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中明文指出“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必要性。

1993年《教师法》出台,其中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

国家为了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于2007年出台了师范院校免费的政策,其中有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开始于2007年开始免费招收师范生。

[1]这些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与出台促进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我国师范教育在制度上得到了健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师范院校数量的似雨后春笋般的增加、教学规模的扩大、教师与生源数量的增加、办学层次与师范教育系统上的完善等方面。

我[1]教育透视: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及政策建议[N〕.中国教育报,2007,3国师范院校已经发展成一个横向上从私立师范院校到公立师范院校、从独立的师范院校到综合性的师范院校,纵向上从初等、中等到高等的完善系统。

第三节困顿与趋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师范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师范院校的教学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师范教育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对师范教育的要求。

我国师范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完善与发展在面对新世纪的全新时代时出现了发展缓慢和停步徘徊的现象。

同时,受到国际上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和教育终身化的的影响,我国也出现了另一个与师范教育相关的概念“教师教育”。

我国师范教育由于受到内在自身发展的原因和外在社会压力的影响,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顿,在解决这些困顿时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上的问题与趋势长久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安排都是模仿其他国家,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模仿的这些课程设置虽在一开始存进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但是在面对本土和本文化的特殊问题时,这样抄袭模仿的课程安排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从清末师范教育在中国出现至今,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安排模仿从未间断。

清末,师范教育课程安排模仿日本,安排教育学、心理学和本专业的课程。

[1]民国时期又开始模仿欧美的实用主义思想,实验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1]张斌贤.论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7( 05) : 20 - 24.师范教育开始仿照苏联的课程理论体系,主要以凯洛夫教育学体系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师范教育教学模式来建立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

在模仿与借鉴别国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建立的历史中,我国师范教育自身的课程概念没有形成,造成现在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需要的现状。

但是,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国师范教育的研究者们也在开始思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上不能完全的突出体现师范性。

师范教育的课程安排和其他非师范教育的课程安排没有太多的区别,仅区别在简单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安排和短暂的教育实习上,而这些区别对于未来教师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更多的体现“育人”的人文色彩浓厚的课程的安排,这样就可以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情怀和人文精神,从而体现师范教育的师范性。

近几年我国师范教育不但没有朝着突出师范性的方向发展,反而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在只限于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多从事与教师职业相关性不大的职业。

[1]从事教师行业也不再局限于师范院校的学生了,只要是持有教师资格证就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机会。

“教师资格证”真的能说明从事教师的资格吗?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一种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完全为培养合格教师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