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解析
皮亚杰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贡献:
学习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形成; 学习的实质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双向建构的全过程图示:
S
O
C
P
C’
4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思想
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感知觉、不随意注意、机械
记忆、形象思维、情绪以及冲动意志等; ——高级心理机能:言语
5布鲁纳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学习探究与科学家 的科学探究没有本质的差异,都是一 种意义的知识建构。 发现式学习:①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学习; ②使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
③自我激励式的学习;④采用共同建构假设式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背景
思想源头:17世纪末意大利哲学家维柯 皮亚杰的双向建构思想 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兴起
社会背景 哲学背景 科学背景 心理学背景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演进
0.建构主义思想的开启
最早源泉:古希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怀疑论、不可知论
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
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
习的态度和方法。他认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 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6奥苏伯尔的建构主义学习思想——认知同化理论
D· P· AuSubel,1918—2008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 就有多少种建构主义理论。
依据知识的功能是主体适应于经验世界的组织,还是对本体论的客观现实 的反映——激进建构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 依据知识由个体单独建构还是通过个体间协商建构——个人建构主义与社 会建构主义 依据认知主体解释系统的封闭/还是开放程度——内生性建构主义与外生性 建构主义 依据认知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趋向——生存建构主义与发展建构主义
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 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应和平衡。
Jean Piaget,1896-1980年
皮亚杰认为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 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儿 童的认知结--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理性是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
之物的先天认识能力。为了克服认识论中经验论与唯理论
的片面性,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命题。
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思想
认知发展论——认知发展基本过程: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图式 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
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的
2.康德的建构主义思想
伊曼努尔·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 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
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
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 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 生地半步。
Lev Vygotsky,1896-1934
在《思维和言语》中,维果斯基指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时
由特殊的“精神生成工具”为中介的,主要包括各种符号系统,特别 是词语系统。人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实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 内化为人的心理过程的结构。
维果斯基十分重视儿童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最近发展 区。
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
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
样的理解。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 ——学习是主体建构的自组织循环系统
完整的学习过程循环: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
-平衡-摄动-重建-迁移-兴趣 ——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习室一种个体对现实世界创造性的理解过程,理解是一个意义赋予 的过程,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队建构对象最初解释。
1.维柯的建构主义思想
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哲 学家,主要代表作《新科学》、《论我们时代的研究方法》、《论从拉丁 语源发掘的意大利人的古代智慧》等。
①人类历史是自我创造的过程, 即人类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 ②提出了“真理即创造”的著名论断。 ③人只能认识他自己所创造的东西。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
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 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 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
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
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 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 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获得 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教学模式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未来发展
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知识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
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
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 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
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
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划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
感性就是通过感官接收外物刺激并形成表象能力,感性直
观是人类认识的第一阶段和全部认识的基础。
知性是一种思维规范和判断能力,康德认为知性是先天存
在于我们意识的东西,它不包含任何感性内容,仅是一种 理智形式和思维规范,是进一步用来规范、综合感性表象 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