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世界的角度分析语篇连贯摘要语篇连贯作为语篇分析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篇连贯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分析。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透过认知世界,试图通过理想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的相关观点来分析语篇连贯。
关键词语篇连贯认知世界理想认知模型背景知识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Coh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WorldYIN Zhenl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AbstractCoher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s in the field of discourse analysis. It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spot in linguistics. Different linguists have made various explanations and analysis about coherence.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coherence from the aspec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views about ICM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Key wordscoherence; cognitive world;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background knowledge0 引言不同学派的语言学家对语篇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篇作出了研究。
Halliday认为,语篇是指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它与句子和小句的关系不在于语篇的长短,而在于衔接。
(Halliday, M.A.K., Hasan, R.,1976)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篇是有自身结构的静态的语言单位。
因此,语篇研究可以从分析结构、规则、句序等方面入手。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篇能够体现社会功能,强调语境与语篇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不少学者对口语语料分析、语言使用规律等感兴趣。
心理语言学家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语篇(口语和书面语)的生成过程和模式,以及理解的心理机制。
笔者认为,语篇其实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语言片段。
它的长度是任意的,可以长也可以短;它的形式是任意的,可以是书面语也可以是口语,可以是独白也可以是对话。
近年来,对于语篇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素、词汇、形态、句子和语篇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连贯作为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也受到了认知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他们认为,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才能对语篇连贯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因为语篇连贯不仅是靠衔接手段和语篇结构取得的,更是靠心理上的连贯性取得的。
本文即将从认知世界的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分析。
1 语篇连贯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对于语篇连贯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现代语言学诞生之前,应该是前苏联语言学家和。
他们倾向于从语言结构上的衔接手段或逻辑衔接手段(如并列、对应、分解、分指、重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把连贯与衔接看成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不能分离。
1.1 连贯的概念Van Dijk(1977)认为,连贯是话语的一种语义特征,它依赖的是每个单句的解释与其他句子之间的联系。
Hobbs (1979)认为,语篇连贯与否取决的不是表面上的形式连接,而是取决于听话者对说话者的理解。
Beaugrande 和Dressler (1981)则认为,连贯性就是语篇世界的各组成部分,即语篇深层的概念和关系的组合,以某种方式使彼此之间具有可及性和相关性。
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篇连贯性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他们在语篇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心理操作法。
Yule(1983)对连贯所下的定义是:“我们连接各话语意义时所使用的经验中熟悉而可预期的种种关系,尽管这些连接不一定(在语言上)明确注明。
”Brown和Yule (1983)认为连贯是外在于语篇的,人们解读一个语篇首先假定它是连贯的,然后再运用推理来理解语篇。
Crystal(1985)认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从而使我们能对语篇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语篇中有衔接手段;二是语域一致。
所谓衔接是指一段话中语法或词汇方面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
而连贯是指语篇中的成分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句子的表述思路清晰,使交际对方容易得到要领,他们认为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连贯,但没有衔接就一定不会产生连贯的语篇。
国内许多学者对语篇连贯也有所研究。
胡壮麟教授(1994)认为一个有意义的语篇在语言的各层次的成分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衔接,从而使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所欲表达的意图贯通整个语篇,达到交际目的。
胡壮麟教授把衔接看作是实现语言的表层形式和陈述之间的关系,而连贯是交际行为之间的统一关系,并且认为语篇在交际功能上的连贯有赖于语篇产生时的语境知识和语篇使用者的语用知识。
由于语篇的连贯实际上是听话人根据语境信息和语用知识来掌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这个意义上,听话人对语篇理解得越透彻,越能掌握语篇的连贯性。
苗兴伟教授(1999)认为,“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所表达的命题彼此相关;(2)话语内不同的组成部分所表达的言外之意彼此相关。
话语只要能符合上面任何一条标准,可视为连贯。
归纳起来,语篇的连贯性指的是语篇的组成部分在意义或功能上的连接关系。
”朱永生、严世清(2001)认为,“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只要受话者的理解能把讲话者的讲话前后联系起来即觉得讲的通,就可以认为话语前后是连贯的。
”笔者认为,对于语篇连贯性的理解要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考虑,如果会话双方能够理解彼此会话的含义,那么这个语篇就是连贯的。
1.2 连贯的实现Reinhart 提出了显性连贯(explicit coherence)和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
她认为显性连贯必须满足连续性(connectedness)、一致性(consistency)及相关性(relevance)。
而隐性连贯则是通过某种语用阐释程序将其解释为具有连贯性。
在有些情况下,语篇的连贯关系通过语言明确表示出来,常被称之为显性连贯。
显性连贯的语篇使用各种明显的衔接手段,如照应、省略、替代、连接等语法手段和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下义词、局部关系词和搭配等词汇手段。
这些衔接手段把语篇中不同的成分从意义上联系起来,进而建立词、句间的约束关系使语义关系明显的相关。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语篇的连贯性则表现得不那么明显,它不依赖语篇内部的衔接手段的支撑,而依赖语篇外部因素来实现,这一种是隐性连贯。
任何语篇都是源于情景之中的,所以由语言形式体现的意义总是不完整的,必然有一些意义是靠语境因素来实现的。
这类语篇的语言本身和它所在的语境,包括上下文的具体情景,有密切的相关性。
但是这种隐含的相关性需要语言使用者运用语用或认知推理来推导。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篇使用者的心理认知对实现语篇的连贯起着非常的重要作用。
(单军锋,康光明,2010)所以,笔者认为,在语句与语句之间缺乏显性连接的情况下,读者需要利用语用手段及其他有效手段推导出其中的隐性连接意义,从而建立语篇连贯。
语篇的连贯是由读者的理解来实现的,这种实现基于读者自身对认知世界的理解。
比如,例1,A: That’s the telephone.B: I’m in the bath.A: OK.在这个例子中,乍听上去,telephone和in the bath毫无关联,B的回答貌似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我们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可以知道,电话响了,接电话的人必须要出现在电话旁边,而A正在浴室洗澡,无法出去接电话,所以他所说的“I’m in the bath.”的真正含义是“我正在洗澡,无法接听电话,你帮我接一下好吗?”接下来,A的回答“OK”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这个对话,虽然没有显性连接手段,却依然是一段连贯的语篇。
2 认知世界王寅(2005)根据Lakoff 体验哲学的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理论将认知科学中的认知模式理解为“认知世界”,即“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化储存于人们的心智之中,它既可以是人们早已获得的共享知识,也可以是在当下语言交际中刚刚建立起来的知识。
”他把“认知世界”细分为ICM 和背景知识。
ICM 可用来解释带有普遍性、常规性的现象;而背景知识则指具体的细节性知识,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包括一些特定的内容,会因人、因时、因地等许多因素而异,既可以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也可能是当前交际中所获取的。
出于语言交际的经济性,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全部信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因此常常在整体信息中做出一定的选择。
这就利用了ICM和背景知识的搭桥推理来补充缺省信息以此获得语篇的全面意义。
2.1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ICM)Lakoff认为,人们在长期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中形成各种意象图式(image schema,IS),建立了各种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CM)。
理想认知模型(ideal cognitive model,ICM)是由多个CM构成的。
它是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是已储存入人们头脑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常规性的认知模式,其中包括语言规则等(Lakoff,1987:68)。
例如,我们一谈到“过年”这一概念,脑中就会联想到很多与过年有关的情景,如“福”字,对联,鞭炮,拜年,压岁钱,春节联欢晚会,年夜饭,饺子等等,这一系列的认知模型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理想的认知模型,即ICM。
同样,当我们谈到“端午节”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的ICM也被激活了,包括粽子、龙舟、屈原、艾叶、香包、五彩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