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设计指南02--导线截面积选择

毕业设计指南02--导线截面积选择

关于导线截面积选择
一、导线截面积选择是开展输电线路毕业设计时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在气象条件确定以后,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线型号,只有导线型号确定以后可以开始以下工作:
1、根据选中的导线型号选择与之匹配的避雷线型号;
2、根据选中的导线、避雷线型号开展导地线的机械计算(比载的计算、应力弧垂的计算并绘制应力弧垂曲线和安装曲线)----重点工作
3、根据选中的导线、避雷线型号确定自己的工程需要选择哪个典型设计杆塔模块。

比如自己是35kV的单回路,导线确定选择LGJ-150的导线,覆冰厚度是15毫米,那么我们查找群共享的35kV典型设计通用说明,确定选择35G模块的杆塔为宜。

二、导线选择的具体过程简要介绍如下:
我们常见的导线选择方法有:
方法1、按允许载流量选择
方法2、按机械强度选择
方法3、按允许电压损失选择
方法4、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
在理论教学时,建议大家可以把1-4的方法都验证一遍,而在工程设计中,一般采用1和4比较多,尤其是4。

正常的工程设计中,我们先要去调查线路两端变电站的各种参数,比如变电站的容量、主变的情况、负荷情况等,然后把搜集到的各种参数作为已知条件代入计算公式中,这样可以计算求得导线截面的具体结果。

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的截面积,选择与之接近的标准截面积,这样就能确定我们需要的导线型号。

比如,我们根据搜集的工程实际参数,按照方法1计算出线路的长期允许载流量为520A,然后查找厂家的导线型号参数得知某种型号导线允许载流量为550A,550>520,因此选择这种导线符合设计要求。

再比如,我们根据搜集到的年负荷利用最大小时数Tmax等资料,根据方法4,按照经
济电流密度法,确定符合条件的导线截面积是125mm²,查找导线参数,选择LGJ-120/20导线总截面是134.49mm²,符合要求。

严格来说,我们选择的导线型号应该是一个综合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方法1-方法4都计算一遍,由这4种方法分别得到A、B、C、D四个结果,然后选择一个导线型号同时满足A、B、C、D的要求。

上面举例是工程设计选择导线的方法,但是我们的毕业设计恰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是待在学校做毕业设计,我们的课题也是真题假做,所以我们不可能去搜集到那些具体的、很准确的原始参数,没有变电站和负荷等这些原始参数,想按照正常的设计流程来选择导线型号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只能反过来做这个事情。

具体步骤如下:
1
2
你可以把方法1-方法4都验算一遍,也可以采用方法1、2、3,或者只采用方法1和方法4。

(因为毕业设计有内容和字数的要求,所以采用的方法越多,内容越充实,字数和页数也就更多,因此建议同学们尽量采用多种方法来考虑导线选择,这样能够增加很多页的内容)
3、查找拟定的导线型号的具体参数,把这些参数作为已知(本来应该是结果)代入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反推。

比如我们采用方法1:允许载流量选择。

我拟定采用的导线型号是LGJ-120/20,百度搜索相关产品资料,得到该导线的长期允许载流量Ial为390A。

代入方法1的计算公式中,反推得到该线路的某个计算电流Ic=360A (连接两端变电站后所通过的长期最大电流),Ic≤Ial。

4、然后根据反推的I c=360A ,可以对变电站容量或者用电负荷情况Q做相应的假设。

但是,这个反推的过程是我们因为无法开展原始资料的收集而采取的特别措施,我们在毕业设计时不能直接写反推的内容,而是要把反推的这个过程所得到的数据,全部按照正常的过程(正推)写出来。

也就是根据上面的反推过程,我们在毕业设计中这样写明:
“经过调查,我们得知变电站容量(或者用电负荷)为Q,根据Q,采用方法1的相关计算后,我们可知待建线路的今后长期工作电流为Ic,再根据Ic≤Ial这一判断,选择LGJ-120/20导线,因为它的Ial=390A,符合要求。


----我们可以把上述过程定义为“分析过程采用反推,论文写作采用正推”的方法。

同样,导线截面选择方法2、方法3、方法4,也可以这么做。

再次强调,毕业设计里边必须要有相关的导线选择的分析和计算,只有正确选择了导线截面,才能选择合适的地线,然后才能开展导地线的应力弧垂计算。

同时导线型号的选择也决定了杆塔型式的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