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生活(1)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总结1 甲午战前(1)高频考点:政治:外交近代化【依据国际公约、设立领事馆、不谙熟近代外交】、军事近代化【洋务运动的影响】经济:卷入世界市场【洋货充斥中国市场、洋货在中国滞销的表现及原因】洋务运动【洋务企业的经费问题、减税问题、海洋利用】思想:洋务思想【与传统观念冲突、维护传统意识形态】(2)低频考点:政治: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经济:近代铁路交通【封建等级制度阻碍】(3)空白考点政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经济:民族工业的诞生;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知识拓展】1、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①发动侵华战争:②签订不平等条约:③侵犯中国主权:④操纵中国政权(以华制华):⑤割占中国领土: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⑦经济侵略:⑧精神文化侵略:【知识拓展】2、列强侵华导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治:①社会性质的变化:②主要矛盾的变化:③革命任务的变化:④革命性质的变化:⑤阶级关系的变化:⑥外交关系的变化:⑦军事管理的变化:(2)经济①经济结构的变化:②经济政策的变化:③海外市场的变化:(3)思想领域的变化:(4)社会生活的变化:3、晚清新政与中央集权的衰落(1)同光新政:①政治上:大量起用汉族官僚→汉族官僚逐渐掌握地方实权;②军事上:允许地方势力大办地方团练→扩大了地方官僚的军权;③经济上:将兴办洋务企业的权力交给督抚→扩大了督抚的财权和经济实力。
(2)甲午(戊戌)新政:①政治上:各地新政措施不一,并要求中央承认其变通之法→中央行政领导力下降;②军事上:新式军队筹建权交给地方督抚→国家军队变成地方督抚直接控制的军队;③经济上:筹饷之权交给地方督抚→地方与中央互争财源。
(3)清末新政:①政治上:省级工商等新机构纷纷建立→省级财政体系确立,财政混乱局面出现。
②军事上:编练新军→省级新式军事体系确立③经济上:兴办地方路矿→省之利权意识增强总之,近代以来,清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际上走过了一条疏离和异化的道路。
为了集权,却造成了分权;为了加强专制皇权,却种下了民主共和的种子;为了削弱地方,却造成了地方的强大。
同时要认识到:一方面,地方势力的崛起与地方分权的扩大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地方势力的过度膨胀与分权也是清王朝和民国军阀混战、地方割据产生的主要原因。
4、晚清的外交近代化(1)夷夏观念:①概念:合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②嬗变:A.从“夷”到“洋”:反映了中国人对“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B.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反映了“天朝上国”(“宗藩外交”)观念走向没落;以条约形式规定中西方官员平等往来、派遣常驻使节、使用照会文书、遵守国际法等成为规范。
C.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形成:民族革命、中华民族精神被逐渐唤醒,反映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形成。
(2)外交体制的变化:①鸦片战争前:主要归理藩院负责(即管理少数民族也管理涉外事务);有时礼部、鸿胪寺和军机处也负责参与。
②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先是设立南、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央建立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之后又允许外国在中国设立常驻公使馆、在外设立领事馆;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
5、晚清的经济转型(1)经济形态的转变: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
但中国近代经济转型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在广大的内地城乡,自然经济仍长期占主导。
(2)市场观念的变化:受西学东渐思潮和近代经济成分出现的影响,“商战”思想出现并初具成效。
(3)经济政策的嬗变:由“重农抑商”到“振兴商业”“通商惠工”,变“抑商”为“恤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统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4)商品结构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传统市场流通的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
鸦片战争后,逐渐形成以进出口商品为主导,土货洋货并存、生产原料和消费品并重的近代商品市场。
其中国货占有量逐渐上升,体现了市场流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5)商人主体的变化:鸦片战争前,市场上商人以官商、私商为主;鸦片战争后,洋行、买办和民族资本家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另外,金融市场、商业城市、交通运输、价格结构、商业资本构成、商业经营方式、劳动力市场等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都反映了中国近代市场的发轫与发展,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6、中国的海洋政策及观念(1)古代:①海洋政策:第一阶段:汉代到元代:开放(如海上丝绸之路发展、鼓励海外贸易、官商分利政策等)第二阶段:明清:日趋封闭保守(如海禁或闭关锁国)②海洋观念:A.文化机制上的辐射性和交流性:如鉴真东渡、四大发明外传等;B.价值取向上的商业性和趋利性:如“行舟楫之变”与“兴渔盐之利”等;C.历史形态上的拓展性和开放性:如实行开放的海洋政策等;D.社会体制上的从属性和依附性:如仍以农立国为本,海洋开发大多处于边缘从属地位,并服务于朝藩体制。
(2)近代:①晚清海权意识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以守为战”的海防作战策略;洋务派积极筹划近代海防,但总体上属于被动防御的海权意识。
②民国海权意识的觉醒: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部分海关管理权。
7、中国近代的经世致用思想(1)内涵①倡导学习西方:如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代表人物②批判社会现实:如政治上,声讨政府腐朽,官员昏庸;经济上,指出土地兼并导致贫富不均日益严重;文化上,谴责科举制的刻板禁锢等。
③提倡改革弊政:如漕运上,主张用海运代河运;盐政上,主张食盐自由运销,政府抽税;水患上,主张以治为主,以防为辅;财政上,主张开源节流等。
④继承振兴实学:如龚自珍、魏源等人通过著述立说继承和发展了清代复兴今文经学的治学方法。
⑤关注边疆研究:目的是巩固边防,抵御外侮。
⑥旨在救国自强:爱国主义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主导。
(2)评价①积极性:促进西学的引进和先进思想的传播;导致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改组;引发近代史上的多次思想斗争;影响中国社会的走向与脉络。
②局限性: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未获得清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未形成大规模的运动,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具有功利性、短视性和浅薄性,不可能是一种真正救国的道路。
1、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的阶段特征?2、政治:(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结果、影响?(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影响?(3)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两大纲领没有得到实施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影响?3、经济:(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2)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的原因及表现?(3)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及评价?为何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工业诞生的原因、特点?4、思想:(1)近代前期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派别、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2)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观点、缺陷?5、社会生活: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表现?总结2:甲午战后(1)高频考点:政治:列强侵华战争【甲午战争的结局、东南互保、冲击与反应】经济:现代化【表现】、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表现、原因】、城市化【发展因素】、清政府自开商埠【时间、原因、影响】缓解人口膨胀的主张及评价、清末新政【留学教育】思想:中体西用【本质目的】、甲午战争的思想影响【日本新词传入中国】、维新思想【严复宣传进化论、维新派重视易服、梁启超掀起“诗界革命”的目的、康有为著作被禁毁原因、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康有为与韩愈思想的共通之处】(2)空白考点:政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思想:谭嗣同的著作及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8、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1)列强侵华: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经济结构: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注:洋务经济仍旧存在】(4)阶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5)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6)民族意识:甲午战争使民族危机意识普遍产生,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9、甲午战前中国社会发展趋势(1)政治上:在战争推动下被动改革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核心:师夷长技)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核心:制度变革)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核心:抵制革命)(2)经济上:在外力冲击下艰难转型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近代工业开始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中嬗变更新地主阶级→“师夷长技”(制夷→自强→新政)(核心:学习器物)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立宪→共和)(核心:仿行制度)1、甲午战争后的阶段特征?2、政治:(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结果、影响?《马关条约》的内容?(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结果、影响?《辛丑条约》的内容?(3)清末新政的背景、目的、内容及评价?(4)戊戌变法的背景、施政纲领(理由?)过程?败因?影响?(5)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评价(性质、意义)?3、经济:(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手段及影响?(2)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的原因及影响?4、思想:(1)维新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康有为思想特点及成因?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内容及影响?(2)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含思想来源)?内涵?影响?5、社会生活(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