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试卷]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初级(士)(微生物学及检验)模拟试
卷5
1 下列微生物中,属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
(A)细菌
(B)支原体
(C)衣原体
(D)病毒
(E)放线菌
2 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真菌
3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
(A)形态微小,结构简单
(B)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C)二分裂方式繁殖
(D)有细胞壁
(E)对抗生素敏感
4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是( ) (A)典型的核结构
(B)体积微小
(C)有细胞壁
(D)无完整细胞器
(E)对抗生素敏感
5 细菌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核质
(D)细胞壁
(E)菌毛
6 质粒是细胞的( )
(A)核质DNA
(B)胞质DNA
(C)核质RNA
(D)胞质RNA
(E)极体
7 下列<u>不是</u>细菌的特殊结构的是( ) (A)异染颗粒
(B)荚膜
(C)芽胞
(D)菌毛
(E)鞭毛
8 关于菌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B)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
(C)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D)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E)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9 血琼脂上的溶血环不包括( ) (A)δ溶血
(B)α溶血
(C)β溶血
(D)γ溶血
(E)双环溶血
10 细菌L型的特点错误的是( ) (A)对青霉素敏感性降低
(B)对表面活性剂敏感性增高(C)革兰染色均为阳性
(D)高度多形性
(E)抗原性改变
11 细菌按抗原结构不同而分为( ) (A)血清型
(B)噬菌体型
(C)细菌素型
(D)生物型
(E)衰退型
12 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 (A)荚膜
(B)菌毛
(C)磷壁酸
(D)脂多糖
(E)异染颗粒
13 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 (A)荚膜
(B)菌毛
(C)芽胞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14 细菌的繁殖方式一般是( )
(A)二分裂方式
(B)芽生方式
(C)复制方式
(D)分枝方式
(E)有性生殖方式
15 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细菌所带电荷是( ) (A)G+菌带负电荷
(B)G-菌不带电荷
(C)G+和G-菌均带正电荷
(D)G+和G-菌均带负电荷
(E)没有一定的规律
16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u>不包括</u>( ) (A)CO2和水
(B)各种酸类
(C)细菌素
(E)H2S
17 硝酸盐还原作用是指细菌还原硝酸盐为( )
(A)胺类和氮气
(B)亚硝酸盐、氨和氮气
(C)氨、氮气和氧气
(D)氨、CO2和水
(E)氨和氧气
18 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不包括( ) (A)缺乏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B)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
(C)缺乏过氧化氢酶
(D)缺乏过氧化物酶
(E)缺乏载铁体
19 正常时无菌的部位是( )
(A)鼻咽腔
(C)血液
(D)肠道
(E)泌尿生殖道
20 关于条件致病菌的叙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致病
(B)细菌寄居机体的部位发生改变时致病(C)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
(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症时致病(E)正常条件可致病
21 土壤中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是( ) (A)厌氧芽胞杆菌
(B)无芽胞厌氧菌
(C)病毒
(D)真菌
(E)支原体
2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称为( ) (A)消毒
(B)灭菌
(C)防腐
(D)无菌
(E)杀菌
23 紫外线的杀菌机制是( )
(A)破坏细菌细胞壁
(B)损害细胞膜
(C)损伤细菌核酸
(D)破坏核糖体
(E)破坏细菌中介体
24 不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微生物是( )
(A)结核杆菌L型
(B)肺炎支原体
(C)沙眼衣原体
(D)大肠杆菌噬菌体
(E)霍乱弧菌
25 R质粒是( )
(A)细菌的异染颗粒
(B)细菌的核质
(C)具有耐药性因子的可传递遗传物质(D)带有毒性基因的可传递物质
(E)胞质中染色体外的可传递营养物质
26 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最常见原因是( ) (A)耐药性基因突变
(B)获得R质粒
(C)插入序列的转移
(D)转化
(E)滥用抗生素
27 卡介苗的获得属于( )
(A)毒力变异
(B)形态变异
(C)荚膜变异
(D)耐药性变异
(E)抗原性变异
28 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 ) (A)核质和质粒
(B)核质、质粒和中介体
(C)核质、质粒和前噬菌体(D)核质和前噬菌体
(E)核质、中介体和前噬菌体29 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酶是( ) (A)血浆凝同酶
(B)氧化酶
(C)DNA酶
(D)卵磷脂酶
(E)透明质酸酶
30 关于外毒素,下列正确的是( ) (A)多由G-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抗原性弱
(D)经甲醛处理后可变成类毒素(E)耐热
31 关于类毒素,下列正确的是( ) (A)有抗原性
(B)无抗原性
(C)有毒性
(D)南内毒素经甲醛作用产生(E)有佐剂作用
32 关于内毒素,下列正确的是( ) (A)多由G+菌产生
(B)系脂多糖
(C)由细菌释放到组织中
(D)抗原性强(E)不耐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