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方剂的组方原则和加减变化。
组方原则:药物组成方剂后,能相互协调,加强疗效,更好地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并能减少或缓和某些药物的毒理性和烈性,消除其不利作用。
构成方剂的药物组成一般包括君、臣、佐、使。
加减变化:①药味增减的变化②药物配伍的变化③药量增减的变化④数方合并⑤剂型的变化⑥药物的替代2.解表方常用方有哪几个?各有何特点和临床应用范围?常用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银翘散、防风通圣散、发汗散。
麻黄汤:特点: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临床应用:用于风寒表实证,临床上常用以本方加减治疗感冒、流感和急性支气管炎等属于风寒表实证者。
桂枝汤:本方重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与专于发汗的方剂不同,只适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
表实无汗者不宜应用,表热证也当忌用。
用于风寒之邪客于肌表,营卫不和所致。
对于流感、外感性腹痛,产后发热等均有良效。
荆防败毒散:特点:发汗解表,散寒除湿;临床应用:治疗感冒的常用方,对于时疫、痢疾、疮疡而挟湿的的表寒证可酌情应用。
如无湿证,可去独活;若兼气虚,可加党参。
银翘散:特点: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临床应用:本方由清热解毒药与解表药组成,是辛凉解表的主要方剂,常用于治疗各种家畜的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也用于治疗流感、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及某些感染性疾病初期而见有表热证者。
本方防治禽霍乱有效。
防风通圣散:特点:解表通里,疏风清热;临床应用:适用于外感风邪,内有蕴热的表里俱实之证。
3.试述“荆防败毒散”的组方原则和适用范围。
组方原则:本方证系因外感风寒湿邪所致。
治宜发汗解表,散寒除湿。
方中荆芥、防风发散肌表风寒,羌活、独活祛除全身风湿,四药共用以解表祛邪为主药;川芎散风止痛,柴胡助荆芥、防风疏解表邪,茯苓渗湿健脾,均为辅药;枳壳理气宽胸,前胡、桔梗宣肺止咳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相合,共奏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之效。
适用范围:本方使治疗感冒的常用方,对于时疫、痢疾、疮疡而挟湿的表寒证可酌情应用。
如无湿症,可去独活;若兼气虚,可加党参。
本方辛温解表作用较强,对于风热表证及湿而兼热者,不宜应用。
4.“银翘散”在临床上适应于何种病证?如何加减应用?常用于治疗各种家畜的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也用于治疗流感、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及某些感染性疾病初期而见有表热证者。
本方防治禽霍乱有效。
加减应用:发热甚者,加栀子、黄苓、石膏以清热;津伤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生津止渴;咽喉肿痛甚者,加马勃、射干、板蓝根以利咽消肿;痈疮初起,有风热表证者,应酌加紫花地丁、蒲公英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5、试述清热方的各类代表方剂和适应证。
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白虎汤:用于治疗阳明经证或气分实热证。
黄连解毒汤:为泻火解毒之要方,适用于三焦火邪壅盛之证,但以津液未伤为宜。
可用于败血证、脓毒血症、痢疾、肺炎及各种急性炎症等属于火毒炽盛者。
五味消毒饮:治疗疮痈肿毒的常用方剂,适用于疮痈肿毒初起,红肿热痛者。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所致的各种病症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基础方,凡属阳证、实证、热证者,均可加减适用。
6、“黄连解毒汤”的组方原则和适用范围。
组方原则:本方证乃热毒壅盛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方中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为主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且导热下行从膀胱而出,共为辅药,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使邪去而热毒解。
适用范围:本方为泻火解毒之要方,适用于三焦火邪壅盛之证,但以津液未伤为宜,可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及各种急性炎症等属于火毒炽盛者。
本方去黄柏、栀子、加大黄名泻心汤,功效似本方而尤适用于口舌生疮,胃肠积热,还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不但可以内服,还可以调敷外用。
7、“龙胆泻肝汤”和“茵陈蒿汤”组方原则异同点何在?临床上各适用于何证?相同点:两者都有君、臣、佐药,都以栀子为辅药。
不同点:龙胆泄肝汤多了一个使药:甘草。
具体方解如下:龙胆泻肝汤方中以龙胆草泄肝经实火,除下焦躁湿为主药;辅以栀子、黄芩泻火清热,助龙胆草清肝胆实火,泽泻、木通、车前子利尿,引湿热从尿而出,以助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当归活血,生地养血,柴胡疏肝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茵陈蒿汤方中茵陈利胆清热,去湿除黄为主药;辅以栀子清利三焦湿热,使湿热由小便排出;大黄通泻郁热,使湿热由粪便而下,为佐药。
临床应用:龙胆泻肝汤主治肝火上炎或湿热下注所致的各种病症,如急性结膜炎、胆囊炎、急性湿疹、尿路感染、睾丸炎等。
茵陈蒿汤主要治疗湿热黄疸的基础方,凡属阳证、实证、热证者,均可加减使用,还可治阴黄证。
8、“大承气汤”的组方原则、适应症和加减变化。
大承气汤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组方原则:本方证乃大肠气机阻滞,肠道胀满,二便不通,治宜行气破结。
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软兼润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大黄、芒硝加速积滞的排泄,共为佐药。
四药相合,有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之功。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阳明腑实证,患畜主药表现为实热便秘,以“痞、满、燥、实”“为本证特点。
“痞、满”指腹部胀满,“燥、实”指燥粪结于肠道,腹痛拒按。
加减变化:临床应用时,可根据病情在本方基础上加减化裁。
本方去芒硝,名小承气汤,主治症候为仅具痞、满、实三证而无燥证者;去枳实、厚朴,加炙甘草,名调胃承气汤,主治燥热内结之证,配甘草乃取其和中调胃,下不伤正;若病程较长,导致热解阴亏,可用原方去枳实、厚朴,加生地、玄参、麦冬,名增液承气汤。
9、“小柴胡汤”的药味组成、组方原则和临床应用范围。
药味组成:柴胡、黄芩、党参、制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方原则:方中用柴胡清解少阳之邪,疏解气机,为主药;黄芩清泻少阳之郁热,为辅药,若寒重于热,可加大柴胡用量,热重于寒,则加大黄芩用量,二药合用,能解除寒热往来;党参、甘草、大枣能扶正和中,并防止邪气内侵,半夏、生姜和胃止呕,且生姜还能助柴胡散表邪,同时姜枣配合既能调和营卫,输布津液,又能助半夏和胃止呕,共为佐使药;各药相和,可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临床应用范围:少阳病。
证见寒热往来,饥不饮食,口津少,反胃呕吐,脉弦。
10、方解“独活寄生汤”,试述其方剂组成的妙处和加减应用范围。
药味组成: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白芍、川芎、熟地、杜仲、牛膝、党参、茯苓、桂心、甘草组成原则:本方是治疗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的方剂。
方中以独活,秦艽,防风、细辛祛风湿,止痹痛为主药。
重用桑寄生,配伍杜仲、牛膝以益肝肾,强筋骨,兼祛风湿,为辅药。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养血兼活血;党参、茯苓补气健脾;桂心温通血脉,共为佐药。
甘草益气扶正,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祛邪扶正,标本兼治,使气血足而风湿除,肝肾强而痹痛愈。
加减应用范围:本方为治疗痹证日久,肝肾气血不足之证的常用方剂。
临床上对肝肾两虚,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脉导致的慢性肌肉风湿、腰胯及四肢关节疼痛、慢性风湿关节炎及牛产后瘫痪等皆可酌情加减应用。
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制川乌、红花、地龙、白花蛇等;寒邪偏重者,可加附子、干姜;湿邪重者,加防己、苍术。
11、“藿香正气散”的组方原则和适用范围。
组方原则:方中重用藿香,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浊,和中止呕,为主药。
配以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芳香化浊,为辅药。
用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吐;茯苓、白术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共为佐药。
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开清降浊,气机通畅,诸证自愈。
适用范围: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中暑。
12、试述“越鞠丸”的方剂出处、组成原则和应用范围。
方剂出处:《丹溪心法》组成原则: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为主药;川芎行气活血,以治血郁诸痛;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六曲消食和胃;栀子泻火清热,以治火郁,皆为辅佐药。
至于痰郁,多用水湿凝聚而成,亦与气、火、食郁有关,尤是气郁更使湿聚而痰生,若气机通畅,五郁得解,则痰郁亦随之而解,况方中配有苍术,可增加祛痰解郁之功,故不另用治痰郁之药。
综观本方,六郁并治,但以行气解郁治疗气郁为主。
应用范围:由于气、火、血、痰、湿、食诸郁所致的肚腹胀满、嗳气呕吐、水谷不消等属于实证者。
13、“生化汤”名称的由来和在临床上的适用范围。
生化汤的由来:产后血虚,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瘀,留阻胞宫,导致恶露不行,肚腹疼痛,治宜温经散寒,养血化瘀,以使瘀去新生,故取名为“生化”。
临床适用范围:治疗产后瘀血阻滞的基础方。
产后恶露不行,肚腹疼痛均可加减应用。
14、“云南白药”的由来和适用范围。
由来:它是一种白色的粉末具有很强的消炎止血、活血化瘀功能。
人们根据它的外观把它叫做白药;又因创制人是云南人,所以称“云南白药”。
适用范围:1、用于多种出血性疾病,可加速止血,缩短病程。
2、抑菌作用,防止创伤的感染。
3、对炎症物质的释放有抑制作用。
15、“十全大补汤”是由哪几个方子组成?试述各自功效、药味组成和配合应用。
四物汤+四君子汤+肉桂+附子组成: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肉桂、附子、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四物汤方解)熟地滋阴补血,为主药;当归补血养肝,并能活血行滞,为辅药;白芍养血敛阴,为佐药;川芎入血分行气活血,使补血不滞,为使药。
从药物配伍关系来看,地、芍是血中止血药,芎、归是血中之气药,两相配伍,可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共同组成治血要剂。
四君子汤方解)党参补中益气为主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为辅药;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为佐药,白术、茯苓合用,健脾除湿之功更强;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相合,共奏补中气、健脾胃之功。
附子大辛、大热,温中散寒,能消阴翳以复阳气;肉桂辛、甘,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效。
气血双补兼能温阳散寒,用治气血双亏兼阳虚有寒者。
16、“六味地黄汤”的组方原则和适用范围。
组方原则:本方所治诸证,皆因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
本方以肾、肝、脾三阴并补,重在补肾阴立法。
方中熟地补肾滋阴,养血生津,为主药;山萸肉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脾固精,共为辅药。
主辅配合,肾、脾、肝三阴同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称为“三补”,是本方的主体部分。
泽泻清泻肾火,利水,以防熟地之滋腻;丹皮凉血清肝,泻伏火,退骨蒸,以制山萸肉之温;茯苓利脾除湿,助山药以益脾;三药同用称为“三泻”,共为佐使药。
纵观全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
合而用之,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共成通补开泻之剂。
适用范围:本方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潮热盗汗,腰膝痿软无力,耳鼻四肢温热,舌燥喉痛,滑精早泄,粪干尿少,舌红苔少,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