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六讲:余光中

第十六讲:余光中


1999,71岁,傅孟丽著《茱萸的钱穆等十人为“中大 最重要人物”。获颁高雄市文艺奖。《余光中诗选》 当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由北京中国青 年出版社出版。南京举办“余光中文学作品研讨会”, 武汉大学举办“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 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颁授客座教授聘书。诗集 《高楼对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 2001,73岁,江堤编选《余光中:与永恒拔河》, 为“岳麓书院千年论坛丛书”之一,由湖南大学出版。 黄维梁编选《大美为美--余光中散文精选》,列入 季羡林主编丛书《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由深圳海 天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 • 2007年,79岁,荣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 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余光中传》由天下文化出版。黄维梁、江弱水 编选《余光中选集》五册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 版。中山大学聘为“光华讲座教授”。苏其康 主编《结网与诗风--余光中先生七十寿庆论 文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淡江大学主编之 《蓝星诗学》推出“余光中特辑”。《日不落 家》获颁吴鲁芹散文奖。应湖南文协之邀访湘, 先后在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岳阳师范学 院、常德师范学院、武陵大学演讲。
余光中母子

1998,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
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 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 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 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 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 《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 寿发表新作及新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 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 “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

在阅读中,始终有一种审美快感支配着我们的心 情。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慈祥、和善、睿智的白发长者 娓娓道来的情形。这种审美快感首先来自作者别开生 面的比喻。为了准确地表达他的复杂心绪,他创造了 一个核心意象——假想敌。将自己未来的女婿比作假 想敌,在古今中外恐怕都很少见,可是余光中却别出 机杼运用了这样一种新鲜生动的说法。从这个意象出 发,种种想象、种种描述、种种议论,全都自然而然 地涌现、生发。“位居要冲”、“腹背受敌”、“信 箱被袭”、“电话中弹”等等别出心裁的叙述和描写, 便丝毫不显得生硬、做作。值得注意的是,军事术语 和提法的运用,在本文之中是非常突出的。余光中一 向善于从各个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借用名词、术语,充 实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从而增强语言的“密度”和 “弹性”,这在其他作家那里是不多见的。

接下来,他又把他的这种角色转变的感受 通过另外一个比喻告诉了我们。“当初我自己 结婚,也不是有一位少女开门揖盗吗?‘堡垒 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说得真是不错。不过彼 一时也,此一时也。同一个人,过街是讨厌汽 车,开车时讨厌行人。现在是轮到我来开车。” 对于同一人,角色转变了,他的感受也会不一 样了,就如他的比喻所说的那样。在这些比喻 独到、适当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了他 这个作为四个已经成年了的女儿的父亲的感受, 相信读者们也相信,这些也都是大多数的父亲 的感觉、心声,这里都由余光中先生通过比喻 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出来。

余光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锤炼功 夫,也是使读者产生审美快感的原因之一。余 光中早年以诗人名世,语言的推敲已臻炉火纯 青之境。文笔圆熟明快,文势跌宕迂回。特别 值得称道的是:妙语连珠的比喻遍布文中,如 “战争”、“内奸”、“开门揖盗”、“机密 要件”等等,花样繁多,琳琅满目,不入俗流, 让人感到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赏心悦 目。这一点非常类似于现代作家钱钟书。词汇 丰富,是余光中散文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他运 用的词语,涵盖范围甚广,涉及古今中外。这 在本文也有突出的表现。如“太空舱”、“急 冻术”、“脑震荡”、“魔杖”、“地下工作 者”、“落弹点”、“敌情”、“健儿”、 “昏君”等等。

有人说,“捕捉感官经验的途径因人而异:有人 用白描,有人用比喻。”在本文中,作者是通过比喻 将自己的感受完完全全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让我 们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这个父亲的感受。 • 如“我像是一棵果树,天长地久在这里立了多年, 风霜雨露,样样有份,换来果实累累,不胜负荷。而 你(四个假想敌),偶尔路过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 来摘果子,活该蟠地的树跟绊你一跤!”作者自己是 果树,小子们都只是一个过路人而已,然而自己辛苦 得来的果实却要被小子们轻易地摘去了,这相信也是 天底下众多父亲的感受。 • “而最可恼的,却是树上的果子,竟有自动落入 行人手中的样子。树怪行人不该擅自来摘果子,行人 却说是果子刚好掉下来,给他接着罢了。”是的,如 果女儿不投如别人的怀抱,那小子又耐得了他什么何 呢?但是我们读者是否想到了,他不也是做过小子的 角色的人吗?那他那时又是怎样的呢?
• • • •
• • • •
6、走回近代中国时期(1965-1969) 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自我 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 战争的交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7、民谣风格时期(1970-1974) 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 精神,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个 阶段的余光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以“守夜 人”自许,期待自己经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诗 艺。 8、历史文化的探索时期(1974-1981) 以《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为代表,诗作 的知性渐渐多于感性,也较不刻意锻字炼句,而趋于 任其自然。 9、写实伤今、印证生命的秋收时期(1981以后) 以《五行无阻》、《高楼对海》等为代表。这段 期间余光中既歌咏亲情伦理、讽诵汉魂唐魄、参透生 死玄想,也把地理的乡愁乘以文化的沧桑,由早年浪 漫怀古转为写实伤今,成了低回的吟咏。

当然,这是一篇幽默的小品文,所以就少不了幽 默的因素在里面。在这朴素而又丰富的语言中,当我 们低头默读的时候,我们时而也要发出一声理解的、 会心的笑声。 • 如“四个女儿,依次是珊珊、幼珊、佩珊、季珊, 简直可以排成一条珊瑚礁。珊珊十二岁的那年,有一 次,未满九岁的佩珊忽然对来访的客人说:‘喂,告 诉你,我姐姐是一个少女了!’在座的大人全笑了起 来。” • “信箱被袭,只如战争的默片,还不打紧。其实 我宁可多情的少年勤写情书,那样至少可以练习作文, 不致在视听教育的时代荒废了中文。” • “先下手为强,这件事,该乘那四个假想敌还在 襁褓的时候,就予以解决的。

《我的四个假想敌》,作者的四个假想敌就是他的 四个未来女婿,通过这篇幽默的小品文,作者将一个 作为四个已经长大了的女儿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他却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有其特色地表现出来。 语言的灵活运用,对汉语的把握是余光中先生的 擅长。他曾经说过:“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 在文化各殊的语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 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在这文章里,词 汇也是很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古今中外。如 “太空舱”“急冻术”“脑震荡”“魔杖”“蟠 地”“内奸”“地下工作者”“落弹点”“敌 情”“健儿”“昏君”等等,这些词汇无论纵向上, 还是横向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它们的覆盖范围是很广 的,让我们的思绪跟随他的词汇驰骋在广袤的汉语平 原上,在这里,我们饱受了语汇的丰富多彩。
• • • •
• •
3、留美的现代化时期(1958-1959) 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 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 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4、虚无时期(1960-1961) 以《天狼星》、《五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 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 无法向传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 悼,又始终无法自绝于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 《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 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 的疑惑。 5、新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 论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 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 的联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 一个高峰。
• 阅读课文 • 提问: • 1、美文中的四个假想敌是什么? • 2、如何构思行文的? • 3、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4、美文特色:幽默的小品文
课文欣赏
• 《我的四个假想敌》是余光中的散文 代表作,最初收入作者的散文集《记忆 像铁轨一样长》。从类型上看,本文属 于“学者散文”或者“智性散文”。尽 管本文的亲情题材并不新鲜,可是在学 贯中西的作者笔下,却极具情趣,将人 之常情“雅化”、“陌生化”了,给读 者一种新鲜感和冲击力。
2000,72岁,香港中文大学校友月刊,选出余光
• • 余光中创作历程 • (一) 创作的开端 • 1948年,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主任李庆 云在课堂上问同学们未来的志向。轮到余光中 时,他豪情万丈地说:“我将来要当作家!” 当时他已在南京、厦门两地初试啼声,至少发 表过七、八首诗和文学评论,表现不凡。 (二) 诗风转变的轨迹 • 1、格律诗时期(1949-1956) • 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 夜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 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 • 2、现代化的酝酿时期(1957-1958) • 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 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
• •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 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 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 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 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 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 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 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 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我的四个假想敌
余光中
余光中小传
•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 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 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 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 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 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 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 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 论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