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像机位的轴线控制

摄像机位的轴线控制

无论是按照电视镜头逐个拍摄,还是按照电视句式、段式或整个电视作品来进行组合拍摄,摄像机位如何进行确定,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摄像机位指摄像机的拍摄位置。

它主要包括摄像机相对于被摄主体(人或物)的顺面向、侧面向、侧顺向、逆面向、侧逆向方位等。

为了避免受众在电视屏幕上观赏时方向或方位上的错觉,摄像的拍摄机位不能像照相那样自由,必须受到限制。

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轴线规律。

1.轴线的含义
当拍摄对象是静止的人或物,围绕着拍摄对象走一圈,把这一圈上顺面向、侧面向、侧顺向、逆面向、侧逆向等所有方位用线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拍摄机位(点)连成线后构成的圆。

如果以这个圆的某个直径为轴,将该圆分成两半,摄像机可以在其中一个半圆里选择任意机位,其拍摄效果一般不会产生屏幕上的方位错觉,这个划分半圆的直径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轴线。

不过,在实际拍摄中,由于拍摄对象并非都是静止的,所以,轴线既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

所谓轴线,指摄像机拍摄有方向或者方位关系的主体时,为了不造成观众在电视屏幕上欣赏时对主体方向或方位错觉,限制机位的一种界线。

在拍摄时,如果机位随便超越了轴线,拍摄的电视画面在观赏时,就容易产生对被摄主体方向或者方位上的错觉。

轴线规律在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像里得到广泛的运用。

由于被摄主体的方向关系和存在状态的不同,轴线一般分为方向轴线和方位轴线。

方向轴线是反映被摄主体运动方向或者视线方向的轴线。

如果被摄主体是运动着的,则方向轴线始终以运动主体的运动方向为轴,它伴随着运动主体的运动方向变化而变化着,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如果被摄主体是相对静止的人或动物,则其目光大致方向的延伸线,就是视线轴线。

方位轴线是反映人物位置关系的轴线。

方位轴线也称人物关系轴线,是两位核心被摄者头部之间的一种无形连线。

换一句话说,当被摄者超过2人的时候,方位轴线可以选择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两位被摄者头部之间的连线为轴线。

2.轴线的造型规律
轴线虽然是无形的界线,却非常敏感地反映在每个专业摄影师的脑海里。

跨越了轴线,在专业上称为“跳轴”,就容易使电视画面产生方向或方位上的错觉,造成观众许多不应有的误会。

一直以来,轴线规律在影视摄影专业界得到广泛的遵守。

所谓轴线规律,指在拍摄一组衔接在一起的影视镜头时,为了保持一个影视段落中画面人物的位置、行动方向和对话关系的一致性,机位根据轴线进行限制,使拍摄效果不会产生方位或者方向上混乱的规律。

一般情况下的轴线规律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具体来说,这种拍摄区的确定,可以归结为方向轴线弧形机位区和方位轴线三角机位区。

3.方向轴线的弧形布机法
方向轴线的弧形机法指拍摄方向性较强的场面时,在方向轴线的一侧以及方向的正面区域部署机位的方法。

方向轴线明显而且相对固定的场面主要有:
短跑、标枪、铅球、短池游泳、保龄球、射击以及赛龙舟等。

其弧形布机法一般采用4点布机。

比如拍摄短跑运动场,可以分别在运动方向正面(由远而近的点)、运动方向侧面(远点)、运动方向斜侧面(近点,由斜侧面变为冲刺的侧面)以及一个近距离游动机位(拍摄观众场面)等4个点为机位布局拍摄。

4.方位轴线的三角布机法
方位轴线的三角形布机法指拍摄方位感相对固定的场面时,在方位轴线的一侧,以三个点(三点连线可构成三角形)部署机位的方法。

在方位轴线的场景中,最典型的是被摄对象为两个位置相对稳定的对话人物,其拍摄机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顺面机位图29、三角布机法顺面机位
顺面机位指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拍摄两个人物的机位。

顺面机位既可以拍摄两个人物看着镜头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拍摄两个人物脸对脸讲话的侧面形象,是适合表现轴线人物的并列(或平等)关系的机位。

⑵内反角机位图30、三角布机法内反角机位
内反角机位指在轴线的一侧,摄像机越过近处人物,只拍摄远处人物的机位(景别一般为特写或近景)。

内反角机位既可以拍摄人物正面形象,也可以拍摄人物脸对镜头外另一个人讲话的脸部侧顺向形象,这是拍摄两个人物谈话时的主要机位之一。

⑶外反角机位图31、三角布机法外反角机位
外反角机位指在轴线的一侧,摄像机越过近处人物,拍摄近处人物肩部和远处人物头部的机位(景别一般为近景或中景)。

在外反角机位的构图中,既可以只带入前景人物的肩膀,也可以带入前景人物侧逆向脸的一部分,这也是拍摄两个人物说话的主要机位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外反角机位拍摄,背向人物的肩部和头部一般只占画面的或,顺向人物的脸部占或。

当人物脸部高低位置不同的时候(例如一人坐,一人站),外反角机位应分别以俯(或仰)角拍摄,这时的机位镜头中心轴与人物视线相平行,所以,被称为视平线规则。

⑷三角组合机位
单独使用顺面机位,或者单独使用内反角、外反角机位,都是在人物对话时间比较简短的情况下,才出现的。

如果人物对话时间稍长,由于顺面以及内、外反角机位单独使用拍摄的画面变化都不够丰富,所以,一般都既有顺面机位,也有内、外反角机位,这样可以避免视觉效果的单调,这种将三角布机
法里两种以上的机位拍摄的镜头衔接在一段蒙太奇里,称为“三角组合机位”。

在现代影、视剧拍摄的双人对话中,组合机位最为常见。

一些体育运动场面,同样也属于方位轴线的拍摄场面。

例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这些场面同样可以运用顺面机位,内反角机位和外反角机位。

所不同的是,这些场面的内反角机位或外反角机位不是拍摄俩人的,而是拍摄一群人的。

当然,还要加一个反映观众场面的活动机位。

像NBA篮球赛这样的运动,有时候还要增加位于蓝板背面的机位、地面的机位和空中俯拍的机位等。

一些文艺会演,戏剧演出的场面,也运用顺面机位,内反角机位和外反角机位。

其布机情况一般是:
将1号机署于看台中后方(与舞台的距离,以拉开镜头可以拍摄到舞台全景为准),将2号机置于1号机的左前方,3号机置于1号机的右前方,以4号机为肩扛的活动机位,以5号机为摇臂控制机位。

当拍摄场面同时存在方向轴线和方位轴线的时候(例如,俩位赛跑运动员),如何遵守并把握好轴线规律,就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在拍摄多人非固定场面运动的镜头,一般以方向轴线为主,关系轴线为辅,在根据方向轴线确定拍摄区后,再根据方位轴线,在已经确定的拍摄区内再确定一个更小的拍摄区。

5.轴线的跨越
按照轴线的区域拍摄,虽然可以避免产生镜头的跳轴错觉,却有明显的弊端,就是拍摄区域太小,一些好机位难免会损失掉。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长期的拍摄实践中,摄影师们也摸索出一些能够跨越轴线的办法,具体如下:
⑴改变视线
静止状态时,人或动物的视线就是轴线。

因此,拍摄这种镜头时,最好的越轴方法就是改变人或动物的视线。

例如,在人物的右侧拍摄镜头A,在镜头结束前,让人物的视线从向右变为向左,再越轴到人物左侧拍摄镜头B。

这样A 和B镜头衔接后,由于视线变化,观众不会产生跳轴错位的感觉。

⑵镜头衔接时改变运动线路
当人或物处于运动状态,可以通过上下镜头衔接时改变运动方向进行跳轴。

例如,以正俯视线看,人物从左往右横向移动,机位先在人物的偏右上方(即运动轴线的右侧)拍摄镜头A,镜头结束前,拍摄人物往下方(左)拐弯,这样,镜头B就可以在人物往下运动的偏下左边(即运动轴线的左侧)拍摄。

这样A和B镜头衔接后,由于运动线路在画面里的变化,观众不会产生跳轴错位的感觉。

⑶利用机位运动改变轴线
无论被摄主体处于什么状态,只要不停机地拍摄,机位可以不受轴线限制地从轴线的一侧运动到另一侧,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不会产生跳轴错觉。

⑷以中性镜头过渡
当人或物处于运动状态,可以通过中性镜头将在轴线两侧拍摄的镜头衔接起来,实现越轴。

例如,在人物运动的左前方拍摄镜头A,再在人物运动的正前方(轴线上)拍摄中性镜头B,然后跳轴到镜头的另一侧(右前方)拍摄镜头C,这样按照
A、B、C顺序把镜头衔接起来,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不会产生跳轴错觉。

⑸以环境空间的转换过渡
以出(入)门、上(下)车、跌倒、跳越等环境空间的明显转变,来进行过渡。

例如,门内在人物运动的左前方拍摄镜头A,出门后跳轴到镜头的另一侧(右前方)拍摄镜头B,这样把镜头A和B衔接起来,由于环境空间的明显转换,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不会产生跳轴错觉。

⑹以近景、特写或空镜头过渡
以没有环境特征的近景、特写或空镜头,接于跳轴的两个镜头之间,使镜头的跳轴不被人察觉地实现了。

例如,在人或物运动的左前方拍摄镜头A(中景),再拍摄人或物的特写摄镜头B,再于人或物运动的右前方拍摄镜头C,这样把镜头
A、B和C衔接起来,由于有中间镜头B的过渡,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不易产生跳轴错觉。

⑺在特殊剧情或特殊表现的前提下直接跳轴
现代影视,在一些特殊剧情或特殊表现的前提下,可以直接跳轴。

这种情况大多需要被摄对象外表具有鲜明的视觉特征,而且剧情比较特殊。

例如,在现代警匪片中,前车为鲜亮的红色跑车(特征十分鲜明),后车为深暗色的警车(与前车相比特征也很明显),其追逐的一组镜头跳轴衔接,观众仍能明白其追逐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