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历史必修1第1单元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岳麓历史必修1第1单元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在宋、元发生了怎样的 演变?
宋代:二府三司制 皇 帝
相权再次被分割
中书门下
行政


财 政
盐 铁
财 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三省六部制












元代:中书一省制 皇 帝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 政
盐 铁财

户 部
宋代: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
元朝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别变化的原因及其 影响?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政务繁杂,需要提高行政效 率,巩固统治。
影响:到了元朝中后期,相权过重,不时卷入统治内 部的斗争,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4.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为什么
说“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 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深刻变化对后 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2、隋唐三省六部制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的发 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1、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 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 于加强皇权。
3.宋元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归入
归入
隋 唐 三省六部制












元代:中书一省制 皇 帝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位低权轻
亲中自书掌省管
归入
归入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影内 阁响 ? 相明权成祖过:位重高、权重威胁皇权 政局动荡












明 代: 废除丞相制度 专制皇权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时间、内容及职权运 行情况如何?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皇帝
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

中书省 ③ 尚书省
起草诏令
负责 执行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 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 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 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 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2)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3)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 、殿试),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为更多读书人进入仕途 开辟道路,既进一步扩大了宋朝的政权基础,又使得选官 过冗过滥。 4)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 思想。
调实整质中:央机皇构权;与②相总的权来的看争,历夺代;的制度改革 使官总中制的国 的趋古 改代 革势的 中:政 ,皇治也权制体度现逐了不步相断加权走的向强不成。断熟被;削③弱中和央
皇权的不断加强。
二、选官制度
(1)西周时期是如何选任官员 的?这种制度是如何被破坏的?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宗法分封与社会等级图
(2).察举与征辟
征辟制 中央和地方官府向
社会征聘人才
察举制 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
人才 各郡国让向国家推荐
人才称为察举。
举荐制形成的背景是什么?你怎样评 价这种选官制度?
汉武帝
举孝廉图

背景:到汉武帝时期,军功 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评价: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 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 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 容易形成小集团。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秦汉的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请阅读第10页的第一段小字,概括秦至魏晋 南北朝中枢权力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论:秦:三公——汉武帝:中朝——东汉: 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中书、门下、尚书 省的名称出现,但尚未定型。
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结论: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 度,这种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 被破坏而遭到破坏的。
(1)军功爵制在战国时期发挥了怎样的作 用?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朝 还以军功作为选官的依据,是否适应时代的 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商鞅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
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创立及之后历 代的发展演变。 (605-1905)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明太祖
清世宗
课堂设问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 “第五大发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那么,什么叫科举制?
关于科举制
科举制是指从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 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其中进士 与明经两科最为人重视。
九品中正制图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保证世族特权的 官僚选拔制度。东汉末,曹操当 政,提倡“唯才是举”。献帝延 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 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 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 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 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 谓之“九品官人法”,仍保持曹 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曹 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 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 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
贡院内的号舍
科举考场
进士科,主要考时务策(即: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的政策和方法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和诗赋、文章。 进士科最难,而且录取的人数又很少,因此最为尊贵, 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 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
探花。
科举制
(1)背景:隋统一之后,由于氏族没落,依据门第 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
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
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结论:以军功为升官加爵的标准,能 够激励更多的英勇善战的将士为国效力,是适应战国时 期社会需要的一种选官制度;但秦朝在完成统一后的和 平时期仍沿用军功爵制选官,必将造成秦朝的暴政。
提示:出现了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 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这是相对 于隋唐之前政治体制的一个明显而深刻的变化。 之后的历朝,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也有利 于加强皇权,促进中华帝国的封建繁荣。
从汉到元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反映了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一个什么走向?
提示:①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各代不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