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财务分析
企业的财务业绩
流动 比率= 流动 资产/ 流动 负债 速动比率=速冻 资产(现金、短 期债券投资、应 收帐款、应收票 据)/流动负债 运营资 金与总 资产比 率 总负 债与 总资 产比 率 负债与权 利息保障倍 益比率= 数=息税前 负债/权益 利润/利息费
1.97
1.2
67360 0.85 0/3400 400=0 .198
36.9%
17575 9.42% 00/29 50800 =3.5%
3476 10.6% 00/3 4004 00=0 .102
25.9%
企业的股票结构和资本结构,计算 企业的价值
1、星巴克的股票结构:由星巴克的管理者, 星巴克 的员工和星巴克上市拥有的股东构成。 企业价值 =股权价值+净负债 =(当前股价*发行在外股数)+短期债务+ 长期债务+少数 股东权益+优先股+融资租赁-现金-现金等价物 =(36.15*760000000)+(56000+549400+945600+76001930000-1164000)=27508614600
三、非传统的宣传模式
星巴克没有使用其他品牌市场战略中的传统手段,如 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巨额的促销预算。星巴克除了利用 一些策略联盟帮助宣传新品外,几乎从来不做广告。因为 根据在美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大众媒体泛滥后,其广告 也逐渐失去公信力,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星巴克故意不 打广告。 星巴克认为,在服务业,最重要的行销管道是分店本 身,而不是广告。如果店里的产品与服务不够好,做再多 的广告吸引客人来,也只是让他们看到负面的形象。星巴 克不愿花费庞大的资金做广告与促销,但坚持每一位员工 都拥有最专业的知识与服务热忱。
---财务报表分析
一、简介
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年, 是世界领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星巴 克品牌拥有者。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 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 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 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
1987年,现任董事长霍华德· 舒尔茨先生收购 星巴克,从此带领公司跨越了数座里程碑。 1992年6月,星巴克作为第一家专业咖啡公司 成功上市,迅速推动了公司业务增长和品牌发 展。 目前公司已在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 太平洋沿岸37个国家拥有超过12,000多家咖 啡店,拥有员工超过117,000人。
二、合作模式
商业组织结构
合资公司 许可协议
独资自营
策略:
星巴克是根据各国各地的市场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合作模式。以美国 星巴克总部在世界各地星巴克公司中所持股份的比例为依据, 星 巴克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情况:
1. .占100%股权,比如在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 2.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地; 3. 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台湾、香港, 夏威夷和增资之前的上海等地; 4.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比如在菲律宾、 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京等地;
总结
星巴克的创业历程不过短短40年,但其经营者把握住 了每一个成功的时机,缔造了咖啡王国的神话。咖啡 冲泡出了现代企业成长的奇迹,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 舒尔茨以其一贯的经营管理理念让星巴克咖啡香飘世 界,从而成就了咖啡帝国的伟业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品 牌。舒尔茨说:“管理品牌是一项终身的事业,品牌 其实是很脆弱的,你不得不承认,星巴克或任何一种 品牌的成功不是一种一次性授予的封号和爵位而必须 以每日的努力来保持和维护。”
(三)用文化来提升品牌
星巴克人认为自己的咖啡只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 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这种格调 就是“浪漫”。星巴克努力把顾客在店内的体验化作 一种内心的体验——让咖啡豆浪漫化,让顾客浪漫化, 让所有感觉都浪漫化……星巴克更擅长咖啡之外的 “体验”:如气氛管理、个性化的店内设计、暖色灯 光、柔和音乐等,顾客可以随意谈笑,甚至挪动桌椅, 随意组合,这样的体验也是星巴克营销风格的一部分。
品牌与文化的交融 {品牌特色}
(一)用环境塑造品牌 为了吸引客流和打造精品品牌,星巴克的每 家店几乎都开在了租金极高的昂贵地段。比如, 星巴克在北京主要分布在国贸、中粮广场、东 方广场等,在上海则主要分布在人民广场、淮 海路、南京路、徐家汇、新天地等上海最繁华 的商圈。
(二)不靠广告维护品牌
据了解,星巴克从未在大众媒体上花过一分钱的广告费, 它们并不依靠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而每一家好的门店就是最 好的广告。 星巴克不愿花费庞大的资金做广告与促销,但坚持每一位 员工都拥有最专业的知识与服务热忱。他们的员工犹如咖啡迷 一般,可以对顾客详细解说每一种咖啡产品的特性。只有通过 一对一的方式,才能赢得信任与口碑。这是既经济又实惠的做 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将本来用于广告的支出用于员工 的福利和培训,使员工的流动性很小。 这对星巴克“口口相传”的品牌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
2、星巴克的资本结构:星巴克与世界各地的合 作模式 主要有四种情况: 星巴克占100%股权 星巴克占50%股权 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 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 (所持的股权比例越大,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的 市场对它越加重要。)
公司价值 =息税前收益*(1-税率)+折旧费用-运营资金的 变量 (本年度融资-上年度融资)-资本支出 =1469700000*(1-14.6%)+5408000001430000010700000-440700 =1791883100
0.16
14.4%
毛利润率= (主营业务 收入-主营业 务成本)/主 营业务收入 *100%
营业利 润率= 营业利 润/营 业收入
净利润率= 销售净利 润率=净 利润/销 售收入
销售 收入 与总 资产 比率
总资产 的报酬 率=净利 润/平均 资产总 额
杜邦比率(净 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股东权 益=销售利润率 *总资产周转率 *财务杠杆比率
战略二:品牌联盟 :
星巴克提升品牌,采用品牌联盟迅 速扩大品牌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 寻找能够提升自己品牌资产的战略 伙伴,拓展销售渠道,与强势伙伴 结盟,扩充营销网络。
Barnes & Noble书店是同星巴克合作最为成功的公司之一。 Barnes & Noble曾经发起一项活动,即把书店发展成为人们 社会生活的中心,这与星巴克“第三生活空间”的概念不谋而 合,1993年Barnes & Noble开始与星巴克合作,让星巴克在 书店里开设自己的零售业务,星巴克可吸引人流小憩而不是急 于购书,而书店的人流则增加了咖啡店的销售额。 1996年,星巴克和百事可乐公司结盟为“北美咖啡伙伴”, 致力于开发咖啡新饮品,行销各地。星巴克借用了百事可乐 100多万个零售网点,而百事可乐则利用了星巴克在咖啡界的 商誉,提高了产品形象。 2007年,星巴克和苹果公司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在星巴克 的连锁分店中安装相关终端设备,iPod音乐播放器用户和 iPhone手机用户都能够在星巴克的连锁店中使用全新的 iTunes在线音乐下载服务,将咖啡与音乐融为一体新服务形 式开创了营销先河。
威胁
1、急剧扩张后的潜在风险: 开设新店的投资压力巨大。同时,由于星巴克 不允许加盟,所以经营者不能像其他咖啡店那样靠 加盟金坐收渔翁之利。
2、现实和潜在的竞争者众多 : 1)咖啡同业竞争 2)便利商店的竞争 3)快餐店卖咖啡 4)定点咖啡机
星巴克的融资策略
1、1987年,刚转型的星巴克,舒尔茨找私人的投资者,星巴克 的第一位投资者鲍德温一次性拿出15万美元,并担任总监,波克 也担任公司顾问。 2、舒尔茨求助于创业公司,但这些公司只愿意降低认股价格取 得董事席位。
强势营销结构
大家所熟知的星巴克成功因素很多,如: 杰出的定位策略 正确的全球扩店策略 产品组合 开店地点选择 顾客经验 顾客忠诚度 企业公益活动等等
星巴克的成功模式:定位和7P营销组合
1)Product产品
竞争性4P结构
2)Price价格 3)Place通路 4)Promotion促销
顾客经验模式
一般而言,美国星巴克在某一个地区所持的股 权比例越大,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的市场对它越 加重要。
政策:公司直营店模式
星巴克坚持品牌背后是人在经营,严格要求自己的经营者认同 公司的理念,认同品牌,强调动作、纪律、品质的一致性;而 加盟者都是投资客,他们只把加盟品牌看作赚钱的途径,可以 说,他们惟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非经营品牌。直营店的所 有权力均由母公司所掌握;而加盟店的老板有部分的权利,母 公司只是提供技术或相关资源。星巴克之所以不开放加盟,是 因为星巴克要在品质上做最好的控制。同时,推行加盟连锁的 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法律事务处理能力,以应对与加盟商产生 的各种法律问题。因此,为了让品牌不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星 巴克决浓缩咖啡站林立的都会地段成立店 面“群组”。当连锁店的扩张进入全球舞台之后, 这种复制的过程就愈发明显。当零售业者离开其 原来的国家,星巴克式的群组就与沃尔玛式的低 价战争结合,创造出一种“大型群组策略” (bulk clustering strategy)。 为了能操纵市场、提供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在 新的国家一次只设立一家分店是行不通的。相反 的,连锁业者喜欢的扩张策略就是收购现有的连 锁店,然后再威风八面地进驻店面。
战略一:
长期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 质的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 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 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 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地通过各种体现企业社会 责任的活动回馈社会,改善环境,回报合作伙 伴和咖啡产区农民。鉴于星巴克独特的企业文 化和理念,公司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 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