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辅导资料一、判断题1.环境是相对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

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同于其他任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4.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人力所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5.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人口与环境问题、能源与环境问题和资源与环境问题。

6.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煤炭是其主要能源。

7.每天看1小时电视,半年时间所受到的剂量就超过核电站一年内的辐射剂量。

8.水电是一种经济、干净、可再生的能源,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9.森林有蓄养水源的功能,故森林有“看不见水的水库”之称。

10.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设在核心区周围,可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发展一些自然保护区特色的经营性产业或建造当地自然景观地带的人工生态系统。

11.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孑遗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12.光化学烟雾是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类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形成的一种二次污染物。

13.1956年发生在日本水俣湾地区的汞中毒事件,也称水俣病。

14.通常所说的“三致”问题,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

15.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所产生的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声音都称为环境噪声。

16.分布在河边的污水排放口属于线状污染源。

17.工厂排污口排出的无机汞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而成的甲基汞称为一次污染物。

18.若贮存的蔬菜处在通气不畅的条件下,其体内亚硝酸含量也会有明显增加。

19.辐射逆温是经常发生在无风或小风少云的夜晚,由于强烈的有效辐射使地面和近地面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20.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的夜间由谷地吹向山坡、白天由山坡吹向谷地的风。

21.全球变暖既可能带来对人类有利的影响,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后果。

22.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是包括水、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的微小悬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底泥等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23.大面积水土流失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属于面源污染。

24.生物化学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容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越低。

25.化学需氧量表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

目前常用氧化剂有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

26.适度的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良好的,有助于提高渔业产量。

富营养化只有超过一定的适度范围后,才会构成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

27.污染物向土壤散布的数量不能超过土壤环境容量,否则就会引起明显的污染问题。

28.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数量大大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特别是一些不能被分解的重金属大量进入土壤后,只要采取科学方法治理,就容易恢复。

29.噪声污染属于一种化学污染。

30.许多地区的噪声时有时无,时强时弱,为了较准确评价噪声的强弱,被认为是当前评价噪声最佳的一种方法是A声级。

31.固体废物处置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热、固化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32.过去认为是废物的东西,由于技术的发展,现在可能已不再是废物。

3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34.排污收费制度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费用的制度。

35.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没有必要向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36.机会成本法是一种环境效益和环境损失的评估方法。

37.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8.水电是一种经济、干净、可再生的能源,不会产生环境的污染问题,所以可以任意开发。

39.污水灌溉对农业环境有许多不利影响,所以不应发展污水灌溉。

40.农田退水是一种面源污染。

二、单项选择题1.大气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包括()。

A.粉尘B.飞灰C.雾D.硫酸烟雾E.黑烟2.大气污染源的几何形状有()。

A.点源B.线源C.面源D.体源E.高价源3.将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称作逆温,根据逆温发生的原因可分为()。

A.辐射逆温B.地形逆温C.下沉逆温D.锋面逆温E.平流逆温4.影响植物对SO2反应的各种因素包括()。

A.温度B.相对湿度C.光照条件D.土壤因素E.植物因素5.酸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

A.对土壤的影响B.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C.对森林的影响D.对物品的侵蚀E.对牲畜的影响6.对水体环境产生较大危害的污染源,主要是()。

A.工业废水B.生活污水C.农业退水D.工业废渣E.城市垃圾7.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主要是由于以下物理化学的作用()。

A.沉淀作用B.氧化还原作用C.络合—螯合作用D.吸附作用E.溶解作用8.水体的自净功能主要包括()A.物理净化B.化学净化C.生物净化D.物理化学净化E.沉淀净化9.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溶解氧的变化B.水生生物种类的改变C.水质碱化D.藻毒素E.感官恶化10.当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后,采取的哪些补救措施,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加重()A.换水B.投加铝盐絮凝剂C.在湖泊的浅水区种芦苇D.曝气E.疏浚底泥11.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根据处理地区土壤渗透性能,可分为()A.快速渗滤系统B.慢速渗滤系统C.湿地系统D.地表漫流系统E.中速渗滤系统12.自然界土壤是哪些物质组成的()A.矿物质B.有机质C.土壤水分D.土壤空气E.土壤微生物13.土壤的基本性质主要包括()A.土壤的吸附性B.土壤的酸碱性C.土壤的氧化还原性D.土壤中的生物体系E.土壤导电性14.土壤环境背景值主要应用在以下几方面()A.农田施肥B.土壤污染评价C.土壤环境容量D.环境医学E.食品卫生15.土壤自净作用主要有以下哪些类型()A.物理自净作用B.化学和物理化学自净作用C.生物化学净化作用D.迁移自净作用E.挥发自净作用16.土壤污染的特点包括()A.蓄积性B.隐蔽性C.不可恢复性D.间接危害性E.直接危害性17.土壤污染发生类型主要有()A.水质污染型B.大气污染型C.固体废弃物污染型D.综合污染型E.农业污染型18.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控与防治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A.切断污染源B.提高土壤环境容量C.控制或切断重金属进入食物链D.避免二次污染E.发展清洁工艺19.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包括()A.光化学降解B.微生物降解C.化学降解D.物理降解E.生物降解20.土壤的化肥污染与危害主要体现在()A.增加土壤重金属B.促进土壤酸化C.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D.土壤中营养成分比例失调E.增加土壤氧化性21.噪声污染的发生必须具备的要素包括()A.噪声源B.传播途径C.接受者D.防护装置E.声度计22.环境噪声根据其来源可分为()A.交通噪声B.工厂噪声C.施工噪声D.社会噪声E.剧院噪声23.放射性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A.核电站B.核研究机构C.医疗单位D.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E.矿石加工厂24.固体废物的特点主要包括()A.资源性B.污染的“特殊性”C.严重的危害性D.可治理性E.可利用性25.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可概括为()A.物理处理工程B.化学处理工程C.生物处理工程D.热处理工程E.固化处理工程26.环境管理就是运用()手段,来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

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C.技术手段D.行政手段E.教育等手段27.环境管理的特点体现在()A.综合性B.区域性C.群众性D.自适应性E.复杂性28.“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A.同时设计B.同时施工C.同时投产D.同时验收E.同时生产29.排污许可证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控制总量为基础,对排放污染物的()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规定的行政管理制度。

A.种类B.数量C.性质D.去向E.排放方式30.环境效益和环境损失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A.市场价值法B.恢复防护费用法C.影子工程法D.人力资本法E.调查评价法31.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尺度可分为()A.环境质量回顾评价B.环境影响评价C.环境质量现状评价D.累积性评价E.区域环境评价32.环境的功能特性主要包括()A.整体性B.有限性C.不可逆性D.灾害放大性E.隐显性3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主要体现在()A.土地资源的压力B.对森林资源的影响C.对能源的影响D.对水资源的压力E.对城市环境的影响34.化石燃料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开采过程B.运输过程C.加工过程D.利用过程E.储存过程35.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自然方面B.库区水质C.生物方面D.社会经济方面E.气候方面36.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沙漠化的侵吞B.水和风的侵蚀C.工业和城市的蚕食D.土地的污染E.土地盐碱化37.环境污染按照污染物的形态差异可分为()A.废气污染B.废水污染C.固体废弃物污染D.噪声污染E.辐射污染38.环境污染按照受污染的环境要素的不同可分为()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C.土壤污染D.生物污染E.噪声污染39.未来新能源中间接利用太阳能的能源形式主要有( )A.生物质能与沼气B.风能C.海洋能D.水能E.地热40.未来新能源供应中主要采取的能源形式()A.太阳能的直接和间接利用B.核能C.地热能D.生物质能源E.水能《环境学导论》答案一、判断题1.对2.错3.对4.错5.对6.对7.对8.错9.对10.错11.错12.错13.对14.对15.对16.错17.错18.对19.对20.错21.对22.对23.对24.错25.对26.对27.对28.错29.错30.错31.错32.对33.对34.对35.错36.对37.对38.错39.错40.对二、单项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