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3、《阴阳脉死候》是最早的诊断专书。
西汉淳于意创“诊籍”。
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的专著。
《傲视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
名词解释1、解颅:指囟门迟闭,骨缝不合。
2、瘿瘤:颈前喉结处,一侧或两侧有肿块,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3、瘰疬:颈侧颔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4、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
5、郑声:神识不清,言语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微模糊者。
6、主诉:是患者对就诊原因的叙述,即促使患者就诊的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7、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合称癃闭。
8、崩漏:指非正常行经期间的阴道出血症状。
9、疝气:因小肠坠入阴囊而致男性阴囊肿大。
10、阴挺:妇女阴道有物坠下或挺出阴道口外。
11、恶风:指患者自觉怕冷,避风可缓。
12、恶寒:指患者自觉怕冷,得衣物取暖,不能缓解。
13、畏寒:指患者自觉怕冷,得衣物取暖,能够缓解。
14、壮热: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15、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6、自汗:指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后尤甚的症状。
17、盗汗:指睡时出汗,醒则汗止的症状。
18、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夹有很多未消化的食物。
19:除中: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相似比较鉴别1、喘:指呼吸困难、急迫,张口抬肩,甚至鼻翼煽动,难以平卧。
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
2、斑:平铺于皮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3、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易消,易溃,易愈。
疽:漫肿无头,无热少痛;难消,难溃,难愈。
4、百日咳:咳止时伴有鸡鸣样回声。
白喉:咳声如犬吠。
5、胀痛:病位不固定,因情绪波动而加剧,多因气滞。
刺痛:病位固定,夜间尤甚,多因血瘀。
6、癫: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痫: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
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力逾常人。
7、痄腮:以耳垂下为中心肿起。
发颐:颐颔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
1、五色主病(1)黄色主脾虚,湿证①萎黄(面色黄而枯槁无光)脾胃气虚②黄胖(面色黄而虚浮)脾虚湿蕴③黄疸(面目一身俱黄)阳黄(鲜明如橘皮)湿热蕴结阴黄(晦暗如烟熏)寒湿困阻(2)白色主寒证,虚证,失血,夺气①淡白气血不足②晄白阳虚寒证;晄白虚浮者,则见于阳虚水泛③苍白脱血,阴寒内盛(3)赤色主热证,或戴阳证①满面通红目赤实热证②久病面色苍白,时而颧赤泛红如妆戴阳证(4)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5)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①青黄肝郁脾虚②眉间、鼻柱、唇周发青小儿惊风2、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4、望小儿指纹部位:三岁以内小儿,食指掌侧前缘部的浅表络脉。
原理(1)浮沉分表里(2)红紫辩寒热:①鲜红色主风寒表证;②紫红色主里热证;③青色主疼痛惊风;(3)淡滞定虚实(4)三关测轻重:①风关:邪气入络②气关:邪气入经③命关:邪入脏腑5、头痛(1)前额连眉棱骨,病在阴阳经;(2)头后连项痛,病在太阳经;(3)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4)巅顶痛,病在厥阴经。
6、睡眠(1)失眠:阴虚阳盛;(2)嗜睡:阳虚阴盛;7、口味饮食(1)消谷善饥便干胃火亢盛便溏胃强脾弱(2)口味:①口淡:脾胃虚弱;②口甜:脾虚,湿热;③口黏腻:湿浊困阻中焦;④口酸:肝气犯胃,食积;⑤口苦:心肝胆火旺;⑥口咸:肾虚。
8、二便(1)完谷不化:脾肾阳虚;(2)大便时干时稀:肝郁或脾虚;大便先干后糖:脾虚;1、肌肤甲错——血瘀日久,肌肤失养2、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麻疹先兆3、病室有烂苹果味——重症消渴病人4、肾阴虚证可出现经少经闭或崩漏。
5、肝病头目胀痛见于肝火炽热证和肝阳上亢证。
6、肝病兼证比较肝证:胁痛,郁怒,脉弦,①肝郁脾虚证:食少,腹胀,便溏,大便时干时稀。
②肝胃不和证:胀痛,窜及两胁,呕吐,恶心,呃逆,嗳气。
③肝胆湿热证:厌食油腻,呕吐,恶心,脘腹胀满。
7、渴不欲饮:痰饮/淤血/湿热影响津液的输布。
8、日晡潮热: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午后或夜间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者9、寒热往来: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①无定时:指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
多见于少阳病。
②有定时:指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
常见于疟疾。
舌诊1、舌诊原理:①舌为心之苗窍②舌为脾之外候2、舌面脏腑分候:①舌尖:心;②舌边:肝胆;③舌中:脾胃;④舌根:肾。
3、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4、舌色(1)淡红舌:见于常人,或外感表证。
(2)淡白舌:气虚,血虚,阳虚。
(3)红绛舌:热证。
(4)青紫舌:气滞血瘀。
5、舌质(1)老嫩舌:①老舌主实证;②嫩舌主虚证。
(2)胖瘦舌:①胖舌:水湿、痰饮或湿热;②瘦舌: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3)点刺舌:脏腑热极;(4)裂纹舌:阴虚血亏或脾虚湿蕴;(5)齿痕舌:脾虚,湿盛;6、苔质(1)薄厚苔:①薄:病邪在表;②:厚:病邪入里;(2)润燥苔:①湿:痰饮、水湿;②润:津液未伤;③燥:津液以伤;④糙:津液大伤;(3)腻腐苔:痰浊,食积;(4)剥落苔:胃气不足,胃阴损伤;7、苔色(1)白苔:主表证,寒证。
积粉苔主瘟疫内痈。
(2)黄苔:主热证,里证。
薄黄苔主风热表证。
(3)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周围舌苔颜色,舌质润燥分寒热)脉诊1、脉诊原理:①心是形成脉象的主要动力②气血是形成脉象的基础2、部位:桡骨茎突内侧为关,腕侧为寸,肘侧为尺。
3、脏腑对应:左①寸:心②关:肝胆③尺:肾右①寸:肺②关:脾胃③尺:肾4、常人脉象:①有胃(从容和缓)②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③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5、六阴脉:由于禀赋的不同,体质的差异,有六脉同等沉细而无病者,称为六阴脉。
六阳脉:有六脉同等洪大而无病者,称为六阳脉。
病脉1、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表证2、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里证。
3、迟脉:脉动缓慢,一息三四至。
主寒证。
4、数脉:脉动急促,一息五六至。
主热证。
5、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主虚证。
6、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实证。
7、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痰湿,食积,实热。
8、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主气滞,血瘀,痰食内停,精伤,血少。
9、紧脉:脉来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主寒证。
10、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11、洪脉:脉宽大而有力,来盛去衰。
主热盛。
12、结脉:脉来缓慢,时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血瘀。
13、代脉:脉来时止,止有定数。
主脏气衰微。
14、促脉:脉来急促,时止,止无定数。
主阳盛,气滞。
15、细脉:脉细小如线,应指明显。
主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16、濡脉:浮细无力而软。
主虚证或湿证。
17、弱脉:沉细无力而软。
主气虚,血虚,阳虚。
18、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19、缓脉:来去缓怠,一息四至。
相类脉比较1、细脉、微脉、弱脉、濡脉四种脉象都是脉形细小且脉势软弱无力。
细脉:脉细小如线,应指明显。
濡脉:浮细无力而软。
弱脉:沉细无力而软。
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2、结脉与代脉、促脉三者均属有歇止的脉象。
结脉:脉来缓慢,时止,止无定数。
代脉:脉来时止,止有定数。
促脉:脉来急促,时止,止无定数。
1表里(1)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舌淡红,苔薄,脉浮。
症状分析:恶寒发热——外邪袭表,正邪相争,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温煦的功能头身疼痛——外邪束表,气血不畅,不通则痛鼻塞流涕——外邪袭表,肺窍不利苔薄脉浮——邪气在表,尚未入里,没有影响到胃气的功能。
表寒证:恶寒发热,头身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表热证:恶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浊涕,苔薄红,脉浮数;(2)里证:非表即里2、寒热(1)热证:(热赤黄稠燥动)面赤,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红,脉细数;真热假寒:胸腹灼热,四肢厥冷,脉迟而有力,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燥;(2)寒证:(冷白稀润静)畏寒肢冷,痰涕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白,舌淡白,苔白润,脉迟;真寒假热:胸腹无灼热,欲盖衣被,口渴,欲热饮,两颧浮红,时隐时现;3、虚实(1)虚证:病程长,体质弱,精神萎靡,声低息微,痛微喜按,舌嫩苔少,脉无力;(2)实证:病程短,体质强,精神亢奋,声高气粗,痛甚拒按,舌老苔厚,脉有力;4、阴阳:(1)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2)阴虚证:两颧潮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亡阳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4)亡阴证:汗出如油,脉细数、疾无力。
气血辨证1、气虚证:少气乏力,声低懒言,神疲,自汗,舌淡脉虚。
症状分析:少气乏力——脏腑气虚,推动不利声低懒言——肺气虚,发声无力神疲——心气虚,精神不振自汗——肺气虚,卫表不固舌淡脉虚——气虚无力鼓动血脉2、气滞证:胀闷,疼痛(胀痛,与情志有关,排气则减)3、气陷证:脏器下垂(腹脘胀痛、阴挺、脱肛) + 气虚证4、气逆证:①肺:咳喘②胃:呕吐,恶心,呃逆,嗳气③肝:头痛头晕,昏厥5、血虚证:①头面部:头晕眼花,面唇淡白,舌淡脉细;②心:心悸健忘,失眠多梦;③肝:爪甲淡白,经少经闭,手足麻木;症状分析:头晕眼花,面唇淡白,舌淡脉细——血液不足,头面失养,脉道失充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血液不足,心神失养爪甲淡白,肢体麻木,经少经闭——肝血不足筋脉,爪甲失养,经血乏源6、血瘀证:刺痛,肿块,出血,血瘀色脉征(面色黧黑,肌肤甲措,舌紫暗,脉涩或结代)7、血热证:出血 + 热象8、血寒证:血瘀 + 寒象1、心病理:①心悸怔忡——心失濡养,心动失常①闷心痛——心脉痹阻不通③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识错乱——心神失养④口舌生疮——心火上炎舌窍(1)心气虚证:心悸胸闷 + 气虚证(2)心阳虚证:心悸怔忡,胸闷心痛 + 阳虚证(3)心阳虚脱证:心胸剧痛+亡阳证(4)心阴虚证:心烦,失眠多梦 + 阴虚证(5)心血虚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面唇淡白,舌淡脉细(6)心火亢盛证:心烦,失眠多梦,口舌生疮 + 实热证(7)心脉痹阻证:心胸憋闷疼痛,心悸怔忡 + 特点瘀阻心脉:刺痛为主。
痰阻心脉:憋闷为主。
寒凝心脉:心痛剧烈。
气滞心脉:胀痛为主。
2、肺病理:①咳——肺失宣降②喘——肺气不降③痰——宣肃失职,津液不布(1)风寒犯肺证:咳嗽,痰稀白 + 风寒表证(2)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稠 + 风热表证(3)燥邪犯肺证:咳嗽,痰少而黏,难以咳出,发热恶寒,口鼻咽皮毛干,苔薄脉浮(4)肺热炽盛证:咳喘气粗 + 实热证(5)痰热壅肺证:痰黄稠 + 肺热证(6)寒痰阻肺证:畏寒,咳喘,寒痰(7)肺气虚证:咳喘无力,痰稀 + 气虚证(8)肺阴虚证:咳嗽,痰少而黏 + 阴虚证3、脾病理:①食少,腹胀,便溏——脾虚,运化无力,水谷不化②脏器下垂(腹脘胀痛、阴挺、脱肛):——脾气亏虚,升举无力③水肿——脾虚,运化津液无力④头晕——脾虚,不能将水谷精微上输头目,头目失养④出血(慢性,色淡质稀)——脾不统血(1)脾气虚证:食少,腹胀,便溏 + 气虚证(2)脾虚气陷证:脏器下垂 + 脾气虚证(3)脾不统血证:出血 + 脾气虚证(4)脾阳虚证:腹部隐隐冷痛+ 脾气虚证 + 阳虚证(5)寒湿困脾证:纳呆腹胀便溏,头身困重,身冷,阴黄,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脉濡迟(6)湿热蕴脾证:纳呆腹胀便溏,头身困重,身热,阳黄,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濡数4、肾病理:①腰膝酸软——腰膝失养②生殖:阳痿阳强,遗精早泄,不孕不育,经少经闭③二便:夜尿频多,小便清长,遗尿尿失禁,久泻五更泻——肾虚,固摄失职④水肿,咳喘,头耳目症状(1)肾阴虚证:腰膝酸软,阳强易举,遗精、早泄,经少经闭或崩漏 + 阴虚证经少经闭——肾阴亏虚,经血来源不足崩漏——阴虚火旺,迫血妄行(2)肾阳虚证:腰膝酸冷,阳痿、遗精、早泄,精冷不育,宫寒不孕,夜尿频数,小便清长,久泄不止,五更泄泻 + 阳虚证(3)肾虚水泛证:水肿,下肢尤甚,小便不利,腰膝酸软+阳虚证(变证见心悸或咳喘) (4)肾精不足证:先天:小儿生长发育迟缓(体、智、性)后天:成人早衰(发齿、记忆力、动作、反应、生殖)(5)肾气不固证:五不固 + 腰膝酸软+气虚证小便不固:夜尿频多,小便清长;②精关不固:梦遗、早泄、滑精;③月经不固:月经先期,延长,月经淋漓不断,或崩漏,色淡质稀④带下不固:带下色淡质稀;⑤胎动易滑5、肝病理:①头目胀痛——气火循经上逆于头面②胁肋灼痛——肝火灼伤胁肋③情志抑郁——肝气不疏,情志失调④急躁易怒——火热内扰,神魂不安⑤掉眩——筋脉挛急\失养⑥脉弦——肝气失疏,脉气紧张(1)肝郁气滞证:主证:①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于肝经②精神抑郁、善太息、脉弦--肝失调达兼证:咽部有异物感,胁下肿块,月经不调--气滞,血瘀,痰凝(2)肝火炽盛证:主证:①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耳聋耳鸣或耳道流脓,口苦咽干——肝火上炎于头面②胁肋灼痛——肝火灼伤胁肋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热扰神魂兼证: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3)肝阳上亢证:主证:①头目胀痛、头晕,面红目赤,耳鸣耳聋——肝阳上亢于头面②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虚热扰动神魂③头重脚轻--上盛下虚④腰膝酸软--肝肾阴虚,腰膝失养兼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4)肝风内动证A、肝阳化风证:眩晕欲仆,头摇肢颤,突然昏倒,耳眼歪斜,半身不遂 + 肝阳证B、热极生风证:手足抽搐、高热、神昏、谵语,脉弦数 + 实热证C、阴虚动风证:手足蠕动+阴虚证D、血虚生风证:肢体震颤,脉弦细 + 肝血虚(5)肝阴虚证: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胁肋隐隐灼痛 + 阴虚证(6)肝血虚证:经少经闭,手足麻木,爪甲淡白,头晕眼花、面唇淡白、舌淡脉细(7)肝胆湿热证:①身部俱黄色鲜明--湿热郁蒸,胆汁外溢②寒热往来--少阳枢机不利③胁肋胀痛--湿阻气机④厌食,呕恶,纳呆,腹胀--湿热横逆脾胃,纳运失司⑤阴器红肿、痒、痛、湿,带下黄臭--肝经湿热下注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8)寒滞肝脉证:睾丸牵引少腹冷痛,少腹、巅顶冷痛 + 实寒证6、辨腑病证候(1)胃阴虚证:胃脘隐隐灼痛,嘈杂,饥不欲食,干呕、呃逆,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2)胃热炽盛证: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牙龈肿痛,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3)胃肠气滞证:胃脘、腹部胀痛;呃逆,嗳气;肠鸣,矢气,脉弦(4)肠热腑实证:日晡潮热,大便秘结,腹满硬,舌红苔黄燥(5)肠道湿热证:泄泻:暴注如水,大便黄、黏、臭,腹痛,舌红苔黄腻痢疾:便脓血,里急后重,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