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选择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创建农村根据地的过程中,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1938年11月,《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它独创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在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一是统一战线。
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是由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决定的。
近代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无产阶级人数少,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人数少但力量强,广大中间阶级人数多。
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广大中间阶级,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获得胜利。
其次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建立统一战线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必须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对资产阶级实现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二是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凭借反革命暴力对付中国人民,人民没有议会可以利用,也没有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只有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
另外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第三是党的建设。
中国革命要获得胜利,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又处于长期的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是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
这决定了要建设一个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毛泽东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显著特点。
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同时,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它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进行革命的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伟大历史事件,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