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威远编译自:俄罗斯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网站[知远导读]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今世界及俄罗斯本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该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文章还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可能途径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战争活动的可能影响。

文章编译如下: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和文章很多.这让人觉得.人工智能早已研究成熟且无处不在。

事实上并未如此。

虽然自动化早已成为生产和指挥过程的一部分.而且计算机已经学会语音和脸部识别.操控汽车和分析大量数据。

图像识别或者自动翻译属于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并在完成类似任务时选择存储结果的机器学习技术。

人工智能目前还未实现.还需要进行研究.它的应用领域确实非常广泛。

国防领域也在其中。

发展人工智能成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的任务。

美国和中国希望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占据领先地位并率先将其运用到网络武器和既可用于监视敌人.也可用于袭击敌人的自主式武器的研制当中。

美国国防部在2017年开始抓紧落实所谓的“第三次抵消战略”.该文件中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必须集中力量进行创新.旨在通过创新发展美国近年来与对手和敌人已经接近的关键能力.保持并恢复传统遏制力”.这里说的对手和敌人指的也就是俄罗斯和中国。

实际上.世界上已经开始了创新武器竞赛.全部主要大国都将卷入其中。

此外.西方已经被普京总统2017年9月1日在雅罗斯拉夫尔公开讲话中提到的内容所震撼:“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俄罗斯的未来.也是全人类的未来。

这包含着巨大的机遇和当今难以预测的威胁。

谁能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谁就将主宰世界”。

著名商人伊隆·马斯克称.人工智能最终将消灭人类。

因此.他和另外116名专家、学者、新技术领域公司代表向联合国发出请求书.呼吁禁止研制任何类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武器和自主技术装备。

部分商业人士和学者强调.运用自主技术相当于继火药和核武器出现之后.战争中出现的第三次革命.毫无疑问.他们说的没错。

但显而易见.联合国开始的关于禁止此类武器公约的讨论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而是美国及其盟友以讨论普世价值为掩护.阻止其地缘政治对手.首先是俄罗斯和中国研制人工智能武器。

然而.履带式装甲车和打击无人机并非战略武器.而是战术武器。

这些武器对人类不构成任何威胁。

“杀手机器人”的形象被好莱坞复制了无数遍.但现实中的战斗系统未必与之有什么共同点。

为了弄清楚.所谓的战斗机器人会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人工智能.它与机器智能.超级计算机的深度学习有什么不同.还有最主要的是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地位和运用范围。

国家安全领域人工智能的任务在可预见的未来.新的世界技术竞赛将导致最新的技术革命延伸至军事领域。

所有主要世界大国都将如此.因为任何落后于对手的情况都可能导致薄弱环节的出现.而使用常规类型武器很难对其进行弥补。

此外.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导致战略.武装力量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出现明显变化。

因此.俄罗斯为了维护主权和保持国防能力.必须尽快在部分关键领域获得一定优势.或者至少与潜在敌人不相上下.才能部分弥补当前俄罗斯经济的不足以及大量工业领域的技术落后。

阻止将人工智能用于军事目的是不可能的目前.武器领域的关键方向包括: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系统.无人战车和机器人.自主武器.高超音速武器.定向能.甚至还包括民用技术.比如人才管理.就是吸引军人参与创新过程.提升俄罗斯国防部军官和文职人员的创造力。

回到人工智能.它的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任务、战术任务、战略任务和经济任务。

人工智能大大提升了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使得在处理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方面取得一定优势。

在军事情报领域.将出现更多的可能性和各种信息源.还包括对敌人掩盖真像的可能性。

在“虚假新闻”方面.人工智能能够向信息空间投放大量人为制造的数据、假象.这一方面迷惑了敌人.另一方面则增加了政治风险。

即便是目前机器学习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已经达成的技术.也对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巨大的潜力。

现有的图像识别技术能够保证分析卫星地图和雷达数据时的高自动化水平。

人工智能能够提升导弹袭击预警系统雷达站的运行效率以及像“树冠”太空目标无线电光学识别系统这样的无线电光学识别系统的信息处理效率。

此外.目前卫星微型化以及轨道卫星数量的提升将对快速识别技术出现需求。

利用10米以上波长无线电波电离层空间传播原理或者波长更短无线电波地面绕射传播原理的超地平线雷达.其信息处理系统的任务量更大。

这些雷达能够“看见”所有移动目标.其中包括民用技术装备.因此.摆在面前的任务是要在全部获取的数千个甚至数百万图形中识别出军事目标.以及地面和空中的异常活动。

这是数量庞大的信息和图形.没有机器的帮助是不可能完成的。

此外.军队将获得所谓的“目标数据库”.这将对识别和引导系统具有帮助作用。

如果说为应对带红外自动寻的头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飞机或者直升机只需要发射假热辐射目标.应对雷达站.只需要释放干扰就已经足够的话.那么.人工智能系统即便不是在导弹里.而是在操作员的手中.它也能完全“看见”飞行器。

其次.超地平线雷达存在与标准“敌-我”雷达识别系统不兼容问题.因此.在分析空情时.人工智能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人工智能同样能够用于对付敌方雷达.研究敌人雷达的运行情况并选择压制无线电信号的方法。

网络空间的运行以及对不断出现的网络威胁的不间断跟踪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专家。

人工智能同样能够分担部分任务.因为人工智能寻找漏洞.编写代码和机器算法的速度要快得多。

寻找到的“弱点”数量将非常众多并对人为控制的防御手段构成威胁。

那么到时候.网络攻击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相关技术落入犯罪分子之手的风险也会剧增。

机器人技术装备和自主武器自主系统的能力目前还很有限。

虽然对“发射后不管”系统已经研究了数十年.但仍然需要人的参与.人需要直接定下使用武器的决心。

重型航空技术装备也一样.虽然存在自动驾驶.传感器.自动打开炸弹舱门.导弹引导和目标跟踪系统.仍然需要飞行员.攻击无人机也需要操作员的跟踪。

但普通人与现代军用技术装备的能力相比.只能说是渺小、脆弱和糊涂的有机体.而在定下战斗决心环节.则是最慢的一环。

人工智能用于将人从决策体系中完全解放出来.同时也保全了军人的生命。

在战斗条件下.定下决心更快并首先实施打击的一方具有优势.因此.完全自主的系统在未来将获得巨大发展。

此外.已经出现了“反自主性”概念.根据这一概念.人工智能(武器)在遭到袭击但未被摧毁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学习并得出结论.之后对敌人实施致命的最后一击。

战术武器运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很多.指的是能够独立寻找目标并定下摧毁决心的无人飞行器.装甲车.导弹艇。

目前.无人机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产量也越来越大。

利用人工智能能够将数千架无人机联为一个巨大的可控“蜂群”.用于发起大规模攻击。

截止不久前.洛克马丁公司的F-35第五代战斗机的造价为1亿美元。

而高质量的四轴飞行器成本为1000美元。

这意味着.美国国防部可以用一架战斗机的价格订购十万架小型无人机。

而敌人不可能同时对付得了十万架装满炸药的无人机。

苏联和俄联邦已经能够实现将一次齐射的数枚导弹联为能够相互之间交换目标信息的“狼群”.制定行动战略并独立选择攻击目标。

这里指的是P-500“玄武岩”.P-700“花岗岩”和P-1000“火山”反舰导弹系统。

我们的技术很有发展前景。

美国海军正在研制将无人巡逻艇联成“群”的系统.这就是所谓的CARACaS(机器人代理指挥和感知控制架构)技术。

另外.该系统可安装在美海军研究局研制的独立平台上.也可安装在各种小型船只上.将它们变成自主的无人运输工具。

CARACaS系统的软件基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为火星车研发的技术。

军人在带CARACaS系统便携式设备的帮助下.将能够轻易并迅速地将飞行器.装甲车和快艇变成统一的自动化战斗群。

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前景更加广阔。

可以组建不需要连续监控和从地面指挥中心进行指挥的自主跟踪卫星或者反卫星卫星集团。

将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能够大幅提升特种部队和空降分队的效能。

即便规模不大的特种小组在使用无人平台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类似的形式控制敌方大片区域.并在自主交互战车的帮助下攻击各种目标.或者阻止敌军分队进入某一区域.以此来扼守主力登陆基地。

基于坦克和装甲输送车(对于俄罗斯来说就是“阿尔马塔”多用途履带式平台)的无人地面作战系统.能够为登陆兵准备登陆场.对敌开火.运送弹药及特种部队必须的设备。

自然会出现一个疑问:这种具备人工大脑的坦克会不会对己方登陆兵开火?答案显而易见:战车拥有“目标数据库”和人脸识别系统的情况下.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或者为坦克加装基于普通处理器.能够限制人工智能行动的机器智能.作为能够取代坦克车长、驾驶员和瞄准手定下决心的人工智能的补充.就像负责反射的脊髓不允许人触碰滚烫的武器或者从阳台上跳下去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战争的实施战略要求改变部队的展开方法.而且现代战争将在敌人的全境同时举行:陆地、空中.近地空间.以及信息空间和网络空间.战士自主机器人技术支援系统在近期也将获得发展。

有人作战行动向无人作战行动的转变速度将会加快。

军队应当关注并作为近期优先发展方向的是.具备网络支持的自主武器技术.人机协同系统.其中包括定下决心时的人机交互.具备人工智能功能的自主学习系统以及改进的无人系统。

至于机器人本身来说.在可预见的将来.未必会出现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多半看起来像火星车一样.或者类似星球大战电影中的R2-D2机器人。

小型自主机器人能够成为理想的狙击手.可以在阵地上等待必要且足够长的时间。

部分类型的飞行或者爬行机器人能够进入房间.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向目标注入致命性毒剂或者喷撒神经麻痹毒气。

自然还会出现一个疑问:如果黑客侵入人工智能战车.对其进行破坏.甚至让战车向己方军人或者民用目标开火怎么办?答案显而易见:黑客什么也不能破坏.因为人工智能与机器智能和超级计算机不同.能够独立为自己生成行为算法.并非在普通计算机硬盘或者内存上进行稳定存储.而是利用瞬间产生.而后又消失的神经联络链条。

人工智能还有另外一项战略任务.在该项战略任务中.人仍然发挥着自身特殊的作用。

俄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未来将出现具备超大计算能力的自主战术武器.用于实施“智能”侦察.分析敌人和己方部队行动.寻找最优方案.这意味着军队展开和指挥的战略和方法将发生变化。

概念性武器中的人工智能将成为与核武器一样的战略遏制因素.因此创新竞赛将会提速。

21世纪.大国之间的竞争仍在继续.恐怖组织甚至能够召集一整支军队.因此.军事技术装备应当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完全有可能.如果一个国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控制对手的全部系统.假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在数秒内就已经结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