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试题库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试题库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1.土地资源调查: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2.土地资源评价: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台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以及土地利用效益,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在维护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的土地需要的全部过程,是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4.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的调查,以保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准确可靠的现势资料。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6.土地类型是指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侯、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大小不同的、相对均一的地域组合单元7.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8.土地分类: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9.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10.土地条件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11.权属调查一般是以宗地为基本调查对象,调查核实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使用情况等,并进行记录。

12.初始权属调查是初始地籍调查的重要程序,是调查人员对县及县以上某一行政辖区内申请登记的全部宗地进行全面现场调查,以核实宗地的权属,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

13.变更权属调查是指调查人员接收经土地登记人员初审的变更土地登记或设定土地登记申请文件后,对宗地权属状况及界址进行的调查。

变更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

14.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15.土地潜力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16.生态足迹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和水体的总面积。

17.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是指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治理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调控,依据土地资源调查的相关规程,通过综合运用3S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及综合采用室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8.土地生态评价是以土地生态类型为基础,着重进行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为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国土开发和环境综合整治服务。

19.调查与评价主体:调查与评价者调查与评价客体:土地资源20.土地类型结构包括:土地的空间结构、数量结构和演替结构三类。

21.土地系统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土地要素有规律地组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客体是土地资源。

22.毛利=产值-变动成本净收入=毛利-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单位面积投入量×单价产值=作物单产×市场价23某地区玉米产量5000kg/hm2,单价为1400元/1000kg,可变成本为600元/hm2,固定成本为800元/hm2,该地区毛利为元/hm2,纯收入为元/hm2。

24土地质量指数可以作为土地置换或耕地占补平衡的依据,如果征用2亩质量指数为0.6的土地,需要补偿亩,质量指数为0.8的土地。

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法进行农用地评价,计算公式为V=P/(1+r)n式中,V为现值;P为未来每年实际成本或收益;r为利息;n为年数;1/(1+r)n为贴现因子。

2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是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26判断图a中公路量测宽度范围,在图中标出,判断图b中铁路量测宽度范围,在图中标出。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6)参考答案:找出五种地类及其代码1.土地类型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利用类型强调的是土地的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

2.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3.到2000年,我国组织过三次大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前二次为概查,最后一次为详查。

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以2009年10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统一进行变更调查数据更新,向国土资源部汇交成果,由国土资源部汇总形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化、四级(国家、省、市、县)联网互通的土地数据库。

城镇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100%,村庄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95%。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需要,2007年8月颁布了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新分类分为一级类12个,二级类46个。

4.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属于耕地中的水浇地。

5.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

6.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7.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的公园与绿地指城镇、村庄内部的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和用于休憩及美化环境的绿化用地。

8.交通运输用地中的农村道路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9.河流水面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被堤坝拦截后形成的水库水面。

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沟渠指人工修建,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用于引、排、灌的渠道,包括渠槽、渠堤、取土坑、护堤林。

10.第二次土地调查地类对于农村地类进行归并后分为一级8类,二级38类。

11.开展更新调查是更新上一次调查成果,实现土地资源数据的现势性、同步性的一项工作。

土地更新调查不是一次性调查工作。

12.初始地籍调查时,在进行权属调查前应首先确定调查的范围,根据确定的范围大小,可再逐级细划成若干个小区域,即:街道—街坊—宗地三级划分。

便于该工作的开展。

13.土地适宜性评价仅仅告诉人们某块土地可供利用地范围以及利用上地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这块土地地最佳利用方式。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的关系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

只有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组合方式,才能客观地评价土地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生产潜力,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揭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才为科学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和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理论依据土地系统理论(二)土地资源空间分异理论(三)土地区位理论(四)土地生产力理论(五)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六)土地国情和国策理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现状调查的关系--土地更新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种普遍性的调查,在此之前没有进行过此类调查,通过该次调查建立起土地资料档案.建立起调查制度。

因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次基础性的调查,而更新调查则是对已有土地资料进行更新为目的的调查。

两者的关联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整个土地资源调查的开端,而更新调查是进一步的延续(但这种延续主要不是指调查范围上的扩大和内容的扩展),是为了使得原来的调查成果更具现势性.更为全面,更为规范、实用。

因此,从调查的主要内容来看,两个调查整体上是相互一致的,更新调查必须对原来调查过的、内容发生变化了的加以调查,并对本应调查而原来未调查到的内容加以补充调查。

☆土地分类系统有以下几种方法: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参数法(P99)☆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意义何在?通过评价旨在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作物、果、茶、林、牧等各业生产或适宜于农作物、果、茶、林等具体品种生长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主要限制因子及其分布状况;摸清区域各类适宜用途的后备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因地制宜科学利用区域土地资源、调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在现有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对植物生长、畜牧生产以及城市建设等用途的适应性和限制性,以此反映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高低、限制因素及其强度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2)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3)针对性与因地制宜相结合(4)当前利用与持续利用相结合(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简述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的关系。

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

只有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组合方式,才能客观地评价土地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生产潜力,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揭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才为科学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和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对植物生长、畜牧生产以及城市建设等用途的适应性和限制性,以此反映土地对各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高低、限制因素及其强度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可持续土地管理框架的五个方面?☆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关系(一)两者的区别土地潜力评价的含义是土地在一定利用方式或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