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又担心日本人的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

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

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好象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

在当时,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

所谓“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

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

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后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个铭文,那么这三个铭文究竟何意呢?
2.5倍司母戊大鼎
殷墟博物苑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命名。

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后母戊大鼎在
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

原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一种说法认为“母戊”为墓主人的庙号。

“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

认为这三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属于殷墟3期)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
祭祀其母。

但是,考古人员通过形制确定后母戊鼎属于殷
墟2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后期至其子祖庚、
祖甲时期,因此此说很快被否定。

一般情况下,是
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要通过它的地层关系,然后
在底层关系的基础上呢,再去看它的器物的组合。

但是后母戊鼎重现于世时既没有其他器物一同出土,也没有发现墓葬。

因此对于后母戊鼎年代的判断,
只能从器物形制着手。

专家们把200多年殷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大致的分期特征。

越早的方鼎,它腹部就越深,腿也就细长,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后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

商的人名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

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

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

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后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第二种说法将“司”字改释为“后”字。

“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并且新
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应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司母戊鼎出土的大坑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给出了我们答案。

妇好乃商五武丁的一个王后,史载她主持祭祀、打猎、英勇善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

考古学家在妇好墓中发现了司母辛鼎,而通过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两鼎之间的合金配比情况也极其相似,这就有力地证明后母戊鼎确属殷墟2期。

这也帮助我们断定后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

这种纹饰大多为饕餮纹,它是阴间和阳界沟
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饕餮就是早
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变体。

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
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

祭祀之后随葬于其母墓中。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后母戊
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

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后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
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王陵区中共有
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

“戊”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商王的。

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

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
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殷墟博物苑
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当年村民锯下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铸上去的,成为了一大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有后司两字相对。

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雌雄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牛耳)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
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1]。

相关主题